2歲孩子說話分不清“你我他”,孩子的語言邏輯混亂,要這樣糾正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兩天閨蜜需要趕一個設計圖,讓我給她帶一下孩子。作為孩子乾媽的我,欣然接受了這項委託。

我乾女兒有些調皮,陪她玩的時候她喜歡把東西丟來丟去,我只好不斷用話語轉移她的注意力。我指著自己問她:“我是誰呀?”她笑:“你……佳(發音不準,她想說”幹“)媽……花花……”我又問她:“你爸爸去哪了?”她很認真地回答:“他……爸爸……上班……”

幾番對話下來,我發現這個兩歲多的小孩雖然知道自己想表達點什麼,但她回答問題的邏輯總是混亂的,像“你乾媽”、“他爸爸”這樣簡短的句子是不應該出現這樣的錯誤的。

小孩子只有兩歲,出現這樣的問題是很正常的。他們“邏輯”這個概念,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只能講非常簡短的句子。但這決不是“小問題”,相反,作為家長在教孩子練習講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說話的邏輯。

在中國,我們很早就有關於邏輯的俗語。人們說: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辯。人們也知道: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在舊社會,中國人的邏輯意識並沒有那麼強。許多人做事說話往往缺少框架,容易給人混亂感。

金庸老先生有位出色的徒弟,殷海光先生。早在數十年前,這位殷海光先生就知道深刻了解到邏輯的重要性。他蒐集了大量的資料,為邏輯的初學者寫了一本《邏輯新引》,書由若干個有趣味的小故事組成。殷海光先生希望以這本書使邏輯理論在中國得到推行。

最近幾年來,隨著經濟和教育事業的不斷髮展,人們發現邏輯對於商業和教育的重大作用,關於邏輯的課題、培訓、文章都大量湧現了出來。

商人用邏輯思維進行商業模式的分析,使資本積累更具有實證性;教育家用邏輯思維更新教育模式,使教育流程的結構更嚴密,有條理。當然,邏輯思維還在各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像機制的管理和各項規劃甚至是寫文章等等。

綜上,即便是大人,我們的邏輯感也仍需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邏輯感。這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就像我們可以完整地說完一句話,但要我們陳訴一個事件或講一個較長故事,就很容易出現邏輯的換亂,造成聽眾的誤解。因此小孩的邏輯感要從小開始培養,從一句句話開始,從一些小事開始。

2歲孩子說話分不清“你我他”,孩子的語言邏輯混亂,要這樣糾正

小孩說話邏輯受到什麼的影響?

幼兒的說話邏輯受到以下幾方面的影響較大:

1.孩子自身前庭神經系統功能的影響

大腦有一個神經部位,稱為前庭神經核。前庭神經核位於大腦後下方腦幹之前,它是一個小小的像感測器一樣的感應器官,相當於大腦的守門神。人體感應到的所有資訊想要進入大腦,都必須經過這個前庭神經核的篩選。一堆前庭神經核聚在一起,組成了前庭神經系統。

前庭神經系統控制著人體多項功能,它能根據人體接收到的訊息迅速給身體反應訊號,它能維持人體平衡,是人體強大的能力整合中心,直接或間接控制著我們的視覺、聽覺、語言、動作、情緒等。

前庭神經核與聽覺神經共將內耳當做感覺感應器,又共同由從前庭耳蝸及神經傳導,前庭神經系統以此來促進聽覺處理功能。所以孩子前庭神經系統對他整個的語言系統都影響至深。

2歲孩子說話分不清“你我他”,孩子的語言邏輯混亂,要這樣糾正

2.環境因素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由於小孟子的有樣學樣,孟母擔心小孟子學的是些墓地旁辦理喪事的祭拜之事,或市井的買賣和屠殺之事,硬是將家搬了三次,直到搬到一家學校旁,孟子學到的是鞠躬行禮的禮節及讀書之事,孟母才安定下來。

你們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知道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因素有多大。

如今的許多父母,以“工作忙”“不懂帶孩子”為由將孩子交給老一輩父母親來帶,老一輩父母教孩子就會以他們的經驗和習慣來帶。

微博上有幾個動圖很火:一個是三歲左右的小女孩動作嫻熟地跳著廣場舞,一個是小男孩拿著個老式口盅小口抿水,姿態像極了他60多歲的爺爺,還有一個小孩插著腰說話,帶著濃厚的地方口音。

這些圖我看得既好笑又心酸。小孩一到六歲,是他學習和認識這個世界的重要階段,這時候的他們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極強。若讓他們在這個階段養成不好的習慣,後期要糾正是極為艱難的。另外,大多數老一輩無論在語言或行為方面,邏輯感要比我們要薄弱許多。因此將培養孩子邏輯感的任務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是不現實的。

2歲孩子說話分不清“你我他”,孩子的語言邏輯混亂,要這樣糾正

3.孩子自身智力因素的影響

由於遺傳及孩子營養吸收的不同,每個孩子的智力是會產生差別的。

一般來說,正常家庭結構的父母所生出來的孩子智力水平相差不大,而近親結合的家庭所生出來的孩子智力底下的可能性較大。

在營養方面,母乳餵養的孩子吸收的營養要比其他方式餵養的孩子多。母乳中含有多種促進兒童智力發育的營養物質,特別是對智力發育有重要影響的牛磺酸含量比牛奶要高出10倍之多。此外,若孩子攝入的攝入的蛋白質、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營養過少,也會影響腦健康。而早餐恰恰包含了這些營養元素,因此,不吃早餐會變笨是有科學依據的。

很顯然,若智力跟不上,關於邏輯感的培養也無異於空中樓閣。

2歲孩子說話分不清“你我他”,孩子的語言邏輯混亂,要這樣糾正

如何培養孩子的說話邏輯?

1.讓孩子親身感受

人的思維活動和認知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透過實踐,積累了大量感性知識的上彙集而成的,是一個遞進式的過程。

我們要不斷豐富孩子對與的和,多帶孩子出去看看,即使只是去看看大自然,去逛逛博物館,也能讓孩子親身去感受這個世界,積累知識。孩子積累的感性知識越多、越正確,就越易形成對事物正確的認識。

2.培養孩子的想象能力

培養孩子的方式是多樣的,譬如給孩子講故事。

精彩的故事情節能將他們領入一個新奇世界,激發他們對事物新的認識。同時,鼓勵孩子對這些故事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他對故事裡某個人物的看法,或者如果是他遇到與故事裡相同的情況會怎樣做。

讓孩子給自己講故事也是一項不錯的措施。

曾經我讓一個朋友的孩子(6歲)給我講過一個《農夫與金魚》的故事,說實話,要不是我知道那個故事,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講什麼,他的故事沒有條理和架構,邏輯一塌糊塗。

讓孩子給我們講故事,是為了在培養他們想象力的同時,學會梳理故事情節和架構,這也是邏輯思維培養的一種方式。

2歲孩子說話分不清“你我他”,孩子的語言邏輯混亂,要這樣糾正

3.日常生活中給予多方面引導

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應用具有邏輯性的方式進行思考,讓孩子建立起自己的邏輯思維模式,這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都意義非凡。比如讓孩子自己吃飯時勺子不小心掉地上了,我們可以先假裝不知道,他會想辦法示意我們(即讓他了解發生了什麼事,然後想什麼辦法解決),然後我們指引他將勺子拿起來放一邊,給他拿一個新的(讓他了解事情解決辦法),繼續吃飯(問題解決)。

生活中有太多類似的小事,我們可以用行為教化孩子,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自己思考,若我們總是自己主動去解決孩子的問題,這反而不利於培養他獨立思考的能力。

4.找專業的老師教

若條件允許,對於孩子的邏輯培養最好找老師來教,或者將孩子送進專門的培訓機構。畢竟許多父母在這一塊經驗和專業能力還是有缺陷。

若真的找了老師,父母最好也抽空跟老師學一些,前面已經說過,大部分年輕人對這一塊知識還是比較欠缺,需要進行補充。

2歲孩子說話分不清“你我他”,孩子的語言邏輯混亂,要這樣糾正

注意事項

耐心教導

有一個著名的法則:21天習慣養成法則。說的是大腦構築一條新的神經通道需要21天時間。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暗示,經過21天以上的重複,就會形成習慣,而持續90天以上的重複,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我們在培養孩子學習世界——即培養孩子邏輯思維是一個長期和不斷反覆的過程,我們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內完成這項重任,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要具備足夠的耐心。別因為孩子的表現不好而洩氣,更不要用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的信心。

和諧環境——生活環境加心理環境

無論何時,一個和諧溫馨的環境對孩子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家可以不用多麼華麗但要乾淨整潔,而父母親密的相處及對孩子適當的寵愛可以給孩子帶極大的安全感。

像所有大人一樣,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一面,他們可能在某些方面強於其他人,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弱於其他他人,這些是孩子正常的成長規律。我們要正視孩子的弱點,不要輕視他,更不能以此來傷害他的自尊心。

孩子自信,會更容易確定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

家長也要不斷提升自己

每個人都有不足,每個人都需要不斷成長。家長在教小孩的同時,也不要總以自己為中心,認為自己都是對的。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向小孩子學習。

小孩子的好奇心,小孩子的敢於質疑,都是我們應該學習和守護的。

關於邏輯的學習,我們應該繼續跟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當然,我們還是要比他們進步快一些。因為孩子總是一不小心,就長大了。

2歲孩子說話分不清“你我他”,孩子的語言邏輯混亂,要這樣糾正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