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茶坊丨此“聲”難忘,以致此生難忘

百姓茶坊

2021.11.04

百姓茶坊丨此“聲”難忘,以致此生難忘

本期嘉賓

原洞頭廣播站站長王為群(中間)

原洞頭廣播站第一代播音員陳愛華(左一)

主持人

郭愛森

為慶祝洞頭區融媒體中心建站辦臺65週年,《百姓茶坊》欄目特別推出《甲子傳媒 風雨如磬》系列訪談節目。本期節目邀請到了原洞頭縣廣播站站長王為群和原縣廣播站第一代播音員陳愛華,和大家聊聊廣電人的辛勤耕耘,廣電人的成長印記,廣電人的夢想之帆。

在您任廣播站站長期間,肯定有很多事情是您第一次接觸或者涉及的,跟我們分享一下讓您記憶比較深刻的那些“第一次”吧?

百姓茶坊丨此“聲”難忘,以致此生難忘

“說三個第一次吧。一、第一天上班第一次架飛江線,(85年9月26日)和外線組一起架新碼頭和三盤的線。肩槓、手拉、船渡,硬生生的把過江線拉起來。辛苦和難度可想而知,晚上回家才知道自己“官不大”。二、第一次當澆築(柱)工人。和全體站友加工水泥柱。那時沒錢買柱子,省錢自己加工幹。晚上回去想想自己是不是“不務正業”,廣播站長怎麼與水泥鋼筋打交道。三、第一次當播音員。為民服務中我們站當時有“尋人啟示”這個廣播為民的節目。記得有天正常的播音結束後,有人急求我們為他尋人播音。當晚我正在站里加班,播音員都下班回家了。怎麼辦,為救急,我只好自己“濫竽充數”了,自己編稿,自己核稿,自己播音。當時要用三種語言,後來想想我播溫州話,可能溫州人難聽懂,當晚回家想想自己還是蠻能幹的,有點後怕,後來孩子找到才放心了。”王為群說。

說起當年的廣播站,我想二位老前輩一定有許許多多難忘的故事,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百姓茶坊丨此“聲”難忘,以致此生難忘

“比較難忘的是抗臺時的故事,到現在依舊記憶猶新,當時唯一的透過老百姓,關係到老百姓生命財產問題的颱風過來以後,唯一的方法告訴老百姓的就是廣播,因為當時還比較落後很少人家裡有收音機,只能聽廣播,當時廣播已經能轉溫州臺和其他地方臺,起到很大作用。而且我們廣播站的同志們也是在那個緊急的時候經常下去修理廣播、電線。”王為群說。

說起當年的廣播站,您一定有很多難忘的故事,能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當時我任站長的那個年,廣播面對的群眾主要是全方位的,也就是全縣機關幹部和人民群眾,那時條件比愛華老師那個年代強多了,方式主要是透過調頻和啦叭入戶的方式把聲音送給大家(啦叭的入戶率達到98%,這個任務是當時最難的,最有效考核)。”王為群說。

百姓茶坊丨此“聲”難忘,以致此生難忘

百姓茶坊丨此“聲”難忘,以致此生難忘

對於王老師說的這些“第一次”,陳老師是不是也有很多感觸?

“是的,我第一次到廣播站的時候,開始我的想象廣播站就是裡面很豪華、很大,實際到廣播站,那是很簡陋的,只有一間機房、一間播音室,播音室裡就一臺話筒、一臺收音機,話筒是播音時直播用的,收音機就是轉播用的,就是這樣,其他都沒有,很簡單,當時播音員就1位,整個站裡也才3個人。”陳愛華說。

百姓茶坊丨此“聲”難忘,以致此生難忘

最後兩位廣電老前輩能否給我們的廣電事業提些意見建議,或者有什麼願景呢?

“祝願洞頭的廣電事業越來越好。希望我們廣電事業發揮好黨的喉舌作用,人民的喉舌作用。多一些正能量的宣傳,新一些宣傳的形式!”陳愛華、王為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