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交恐懼”到“社交牛逼”,這本書幫你擺脫焦慮

最近誕生了一個新詞——社交牛逼症。特指在社交方面毫無壓力、遊刃有餘、放飛自我的人兒們。

在這個“社恐”快成為年輕人標配的時代,想必也有許多人一邊害怕社交,一邊又狠狠地羨慕著那些社交達人們~

從“社交恐懼”到“社交牛逼”,這本書幫你擺脫焦慮

“社恐”要治嗎?

當然要!

人的本性是害怕孤獨的,即使我們鄙視“從眾”、“隨波逐流”,也會怕自己成為一座孤島。

社交能力是一種被我們的傳統教育嚴重低估的“軟實力”,而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影響我們幸福感的關鍵性因素

現實中,多達

40%的人認為自己不擅長人際交往,會對社交活動產生焦慮感

一和上司說話就緊張;不敢跟別人有眼神接觸;不敢當眾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感受;在party上手足無措,只能靠玩手機緩解尷尬……

從“社交恐懼”到“社交牛逼”,這本書幫你擺脫焦慮

如果你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可能就是有一定程度的社交焦慮,本期“楊瀾讀書”,聽楊瀾為你解讀《如何克服社交焦慮》。

這本書的作者埃倫·亨德里克森多年前也曾患有嚴重的社交焦慮,她將前沿的研究成果與真實案例結合在一起,發掘出社交焦慮的成因,給出了有針對性的方法來鍛鍊大腦,讓你戰勝社交焦慮,重拾自信,擁有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

想戰勝社交焦慮,得先搞清楚它是怎麼來的,內在成因是什麼,然後才能對症下藥。

我們大腦裡的

杏仁核

負責人體的消化系統和生殖系統,也負責接收感官訊號,遇到兇猛的獵狗、看到汽車朝自己疾馳過來的時候,杏仁核都會發出警報,幫助我們

探測危險

對於一個“社恐”來說,聚會上的陌生人就是朝他開過來的汽車,杏仁核會及時地核探測出來,發出警報,讓他趕緊躲開。

管住杏仁核,讓他走出“社恐”牢籠的是

前額葉皮層

,它的功能是責任和各種高層次思考,讓人提前做計劃、做決定,朝著目標努力,以及壓制不理性的衝動。

前額葉皮層可以為杏仁核關閉警報,讓人擺脫社交焦慮

。但是,

焦慮的大腦是習得的

。在習得焦慮之後,我們大腦中的前額葉皮層變得有些鈍了,不再擅長管理杏仁核。

比如,一個朋友沒回你微信,杏仁核就會發出警報,但這時候,不焦慮的人的前額葉皮層會立刻理智而又平靜地指出:對方可能只是在忙,一會兒就會回覆你。

但在社交焦慮的人的大腦中,前額葉皮層雖然也能做到這一點,但反應得比較慢,聲音比較微弱,往往就會造成他對世界和他人意圖的認知偏差,覺得朋友是因為討厭自己才不回微信。

從“社交恐懼”到“社交牛逼”,這本書幫你擺脫焦慮

所以,從生理學的角度講,焦慮的大腦和不焦慮的大腦是完全相同的,

焦慮的大腦只是缺少一些練習

只要透過適當的行為練習,

加強前額葉皮層的反應能力,社交焦慮的習慣就可以被改變

如何練習呢?

“社恐”真正害怕的其實是“暴露”,他們認為自己有問題,而且沒辦法把這些問題藏起來,所以會被他人評判和議論,這會讓自己無地自容。

這也是

社交焦慮的核心

:只要周圍有“可能會進行評判的觀眾”,就會覺得自己在“暴露”,然後開始自我懷疑。

下一次身處社交場合的時候,你不妨問自己三個問題:

真的會有人評判我嗎?具體是誰會這麼做呢?

即便真有人這麼做了,那又能怎麼樣呢?

如果真的發生了糟糕的結果,要怎麼應對呢?

為了幫你更好地理解,本期“楊瀾讀書”把這三個問題代入了一個真實場景。

下次你的大腦開始自我懷疑、認知出現偏差的時候,就問自己這三個問題吧。

如果你的焦慮依然揮之不去,還可以進行正念練習,客觀地觀察你的想法,友善地和自己對話,讓精神放鬆下來,不被焦慮糾纏。

從“社交恐懼”到“社交牛逼”,這本書幫你擺脫焦慮

換個角度來看,社交焦慮並不是一無是處,它甚至還有

積極的一面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心理學家發現,社交焦慮的人擁有其他人不具備的一些特質和傾向,這些特質在21世紀尤其稀缺。

比如,在這個人人都在拼命抓住公眾眼球的時代,那些不善表達自我的人更有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他們關注別人,也關心別人,而不是總以自己為焦點;在工作中,他們會嚴格要求自己,對他人報以耐心。

現在你是不是覺得,社交焦慮也沒有那麼可怕~真正有效地治癒“社恐”,也許只需要你認知到問題出在哪,然後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