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地“麻煩”別人,是孩子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關鍵

大家好,我是Maco。

先來看個小故事:

小男孩在院子裡搬石頭,但是石頭太重,男孩最終沒能搬起來。

他沮喪地告訴爸爸:“石頭太重,我已經盡全力了,搬不起來!”

爸爸搖頭說:“你並沒有盡全力。”小男孩不明白。

爸爸微笑著解釋:“因為我在你旁邊,你都沒有請我幫助你。”

適度地“麻煩”別人,是孩子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關鍵

再看另外一個小故事:

週末帶孩子去遊樂園,因為人太多,孩子和家長走散了。

家人一邊分頭尋找,一邊留意著電話,想著孩子應該會借路人的電話來聯絡家人。

最後是保安發現了這個“落單”的孩子,多次的詢問下,孩子才告訴保安,他和家人走散了。

事後,孩子的媽媽想不明白:孩子明明可以借路人的手機打個電話,為什麼他不這麼做呢?

孩子的回答是:借電話太麻煩別人了。

這兩個故事的孩子都沒有向外尋求幫助,那是什麼造成了他們不向外界尋求幫助呢?

其實,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獨立時,除了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潛移默化地給孩子灌輸“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思想。

適度地“麻煩”別人,是孩子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關鍵

那些小時候沒有過適度依賴過別人的孩子,長大之後會變得不肯暴露脆弱,也不向外界尋求幫助,什麼事都自己做,什麼委屈都自己承受。

在心理學上,將這種行為稱為是“依賴無能”。

“依賴無能者”表面看起來非常“獨立”,但其實他們的內心非常脆弱不安,因為他們很害怕麻煩別人,更害怕自己提出幫助的需求後,沒有人願意幫自己。

適度地“麻煩”別人,是孩子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關鍵

這種無法依賴別人的心理養成,跟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一些需求被家長忽視有關。

許多父母向孩子強調“獨立”時,需要辯證地看待“獨立”一詞。

我們並不否認發展孩子自身的能力很重要,但也必須讓孩子知道,適度地“麻煩”別人,是與人建立連結的好辦法。

《富蘭克林自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富蘭克林當選州議會秘書後,有一個新議員不支援他,並發表反對演說。

富蘭克林並沒有卑躬屈膝地去奉承他,而是採取了另一種方式。

富蘭克林就寫信給這位新議員,向他借一本珍藏書,表示自己想借閱幾天。

這位新議員立刻就給富蘭克林寄來了書,富蘭克林花了一週的時間看完後寄回,並附上一張感謝信。

從那以後,這位新議員不僅開始和富蘭克林客客氣氣地打招呼,還總是願意幫他的忙,兩人成為了親密的朋友。

適度地“麻煩”別人,是孩子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關鍵

其實,求別人幫忙,本身是對別人的一種恭維,是認可他能力的表現。

大部分人的內心都有“好為人師”的需求,這種“被需要”可以使人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價值需求得到滿足。

所以,家長在培養孩子獨立的同時,也要培養孩子學會“適度的依賴”別人,這種“依賴”關係的培養,可以先進行親子之間建立“情感連結”。

心理學家指出,在3歲之前,孩子們應該完成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與父母建立情感聯絡,二是意識到他們是獨立的個體。

建立聯結:父母給予孩子肯定——寶寶會走路了、會說話了,寶寶真棒;寶寶摔倒了,沒關係,有爸爸媽媽在。

孩子們會知道,當他們高興和哭泣時,有人可以捕捉到他們的情緒,這是建立個人安全感的關鍵階段。

如果建立沒有情感聯結,意味著在幼兒期,父母對孩子忽視、苛責,不夠有耐心;

或者家長做得挺多的,但孩子接收的資訊卻是“我是家裡的累贅”,孩子的情緒無處安放,總是懸在半空。

沒有情感聯結表現在三方面:

1。不相信別人能幫自己;

2。提出需求就是展示自己無能,別人會笑話自己;

3。認為別人不會幫助自己。

適度地“麻煩”別人,是孩子與外界建立連結的關鍵

健康的親子情感紐帶是父母肯定孩子能夠表達自己,並在他們需要依賴的時候給予支援和幫助。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可以理解他們的情感需求是合理的。當他們感到快樂、悲傷、困惑和脆弱時,有地方可去,有人可以依靠。

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對他們、對世界的最初信任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被建立起來的。

最後,想對所有的孩子說,別逞強,學會適度依賴別人,勇敢地做一個“麻煩精”吧。

【美可玩故事】,用夢想點亮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