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策略之(四):調整生物節律,動中求靜,迴歸本性

【編者按:】謝謝胡蘿蔔先生為大家送上三個實用策略,解決一些朋友的困惑。胡蘿蔔先生告訴我,他所推出一系列實用策略,試圖給大家一些提示、解決問題的建議,並不是藥到病除的藥方,心靈世界是不存在藥到病除的所謂“方子”。

【生活啟示:】

老胡子用手機與兄弟影片電話,家長裡短的聊著。年輕的兄弟閒暇時間,看手機、藉助手機瞭解天下大事,閱讀網路小說,經常至夜深人靜的時候方睡覺,隔日豔陽高上方起床。兄弟的生活過得有點無聊,沒有大、長遠的目標。

這是現代年輕通常的生活方式,老胡子開導兄弟道,‘生活小富、要回歸國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時間讀紙質版的書籍、重溫聖賢經典;練習書法!!’

聽了老胡子的一番教誨,筆者(胡蘿蔔)也深受啟發,我們的作、息需要調整,符合“道”。

【心理行為解析】:

讓自己平靜下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了?有個朋友A君說,我們這個職業註定了,面對超過常人的壓力、挑戰,退縮、迴避無法解決問題。我自己知道現在處於亞健康狀態,真想好好放鬆一下、睡幾天好覺,苦於難於找到好的方法。唯一欣慰的是,每年去體檢基本沒有大的毛病?

排除器質性疾病,我們給A君報上的策略是“工作之外的生活,遵循生物節律進行生活。”生物節律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植物、動物天生所具有的“生物鐘”。

其一、大自然運動變化中,存在它的規律性,四季交替、每天潮起潮落、花開花落等等。偉大的中國勞動人們,創造農曆(或者稱為夏曆,二十四節氣)。

春、夏、秋、冬,四季執行、養藏有道;每日十二個時辰、迴圈往復,週而復始。這就是大自然的道!哲學家常說道,就是我們生活所處的物質基礎。

實用策略之(四):調整生物節律,動中求靜,迴歸本性

其二、人類發展以來,適應遊牧、農業、工業社會的發展,自身的身心、社會行為已經融入到外部環境的節奏。不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就意味著,被外部環境所淘汰。卡爾。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所有這些社會關係概括起來,

“適者生存”是王道!

其三、內心生理要素相互關聯,在大腦的精密協調下,達到內在平衡,平靜下來就是最好例子。“喬·格里芬是一位英國心理學家,他用了十多年的時間來研究快速眼動期睡眠以及夢的演化。根據他的理論:“弗洛伊德創立汙水池的無意識的思維模式:沒有充分表達出來的情感被抑制在這個池中,而醫療專家的任務就是將有害的情感釋放出去,從而讓人們自由。但是,研究很明確地顯示那些夢只是在每天夜裡起了作用。”換句話說,自然界其實早在弗洛伊德之前就造就了情感衝動機制。”(《夜間思維》【美】安德烈·洛克著,王子夏等譯,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4,P76)

調整個體的生物節律都有寫什麼目錄表:

第一、

黑暗VS光明節律的調整,這個節律組合是最為古老的節律之一。

我們對於光線最為敏感的區域是大腦的前額部分,正如每個人都有第三隻眼,即對光明的感知覺,盲人對於光的感知覺也是在大腦的額葉。通常我們躺下來休息,將一手舉起搭在額頭上會比較容易入睡也是這個道理(擋住光線,感覺到黑暗。)

對於睡眠障礙的個體,眼罩儘量佩帶上大號的,條件允許的話可以準備一個黑箱,恢復黑暗與光亮的節律,這個方法勝過一打的安眠藥。在戰爭、及司法實戰中,對於拒不交代的嫌疑人或是諜報人員,採取“黑屋子”審訊的策略是開啟勝利之門的一把鑰匙。

第二、

進食的節律調整。

吃飯、喝水等遵循腸胃等器官給出的提示資訊,勿暴飲暴食;多攝入時令的食物,回味舌尖上的中國;到了國外,最好是就當地習俗。

第三、

感知覺的平衡,運動節律(節奏感)、個體的平衡感(聽覺中耳道中“半規管”)、語速的認知調節等

。商業廣告行為中的設計,影片活動的編排,都需要遵循這個節律,否則受眾無法理解。

另一方面,個體的感覺是相互代償的,盲童的聽覺、觸覺異常發達,達到專家的水準。我們熟悉二胡聖手‘瞎子阿炳’、作家海倫凱勒等等,“盲人從一個人講話的聲音上就能得到他身體高矮的概念。我們從一個人的眼睛能判斷出他的心靈,他們則是透過聲音。他們能記住一個人講話的語調和口音並幾年不忘。”(《愛的教育》之‘盲童’章節中,第129頁)。

每一個體,都會有開啟自己心靈世界的‘法門’,遺憾地是我們經常忘記他們,甚至摒棄它們。

“對於他們,剝奪他們閱讀或者音樂課程,那會是一種巨大的懲罰,會使他們忍受極大的痛苦,人們幾乎永遠不會有勇氣以那種方式去懲罰他們。對於我們的眼睛來說,是光的東西,對於他們的心靈來說,那就是音樂。”(《愛的教育》之‘盲童’章節中,第132頁。)(《愛的教育》/義大利,亞米契斯著,劉月樵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5。10)。

由於個體的差異性,每個人所側重的節律都不禁相同,它構成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交響曲。

各位親,迴歸到我們最熟悉、舒服的生理節律,可以讓我們重拾開啟心靈的法門,重新找回自我。

實用策略之(四):調整生物節律,動中求靜,迴歸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