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漁民都當寶的小雜魚,在菜場看見可別錯過了

中華鰟鮍多少錢一斤

總有些小魚,漁民不會特意抓,數量不多都留著自己吃;就算抓多了,拿去賣,沒吃過的,你也不敢買,也或者太小,看不上。只有個別知道箇中滋味的,才會毫不猶豫下手。作為小漁民一枚,某些小魚,我向來都是留著自己吃的,雖然它們個頭小,處理起來也麻煩,但我還是經常樂此不疲,精心處理,大快朵頤。今天就把我壓箱底的小雜魚清單貢獻給大家,希望大家且吃且珍惜。

老漁民都當寶的小雜魚,在菜場看見可別錯過了

先祭出重金購買的寶典

我家的雞都嫌棄

鰟鮍,我小時候最喜歡抓的魚,無他,就是好看,圓潤,色彩斑斕,一度以為是小鯿魚,而且還不容易死。大了打魚的時候,卻開始嫌棄它。鰟鮍,在我們湖裡也有好幾個品種,最知名的就要數色彩斑斕的高體鰟鮍和中華鰟鮍了,還有一種可大到半個巴掌大的,也樸素得多,特意去網上查了一下學名,叫大鰭鱊(中國魚類的名字真是生僻字扎堆)。所有的鰟鮍都不好吃,這連我家的雞都知道。不但所有小雜魚的缺點它都有,它還有苦味,骨頭硬,真是讓人無所適從,

而且作為鬧鉤兩劍客之一,釣魚人別提有多恨它了

。唯一對它有好感的估計就是水族愛好者了。如果有幸在菜場遇到大個體的大鰭鱊,覺得新鮮,無論攤主再怎麼吹,再怎麼讓價,都別心動,誰買誰後悔。

老漁民都當寶的小雜魚,在菜場看見可別錯過了

鰟鮍,好看不中吃

老漁民都當寶的小雜魚,在菜場看見可別錯過了

樸素的大鰭鱊,個體最大

中國式清道夫

在魚類中,能把南方人的飲食習慣摸得一清二楚的,非蝦虎魚莫屬

。這種又呆又懶的魚,最常見的地方就是河邊的埠頭。它們趴著看河邊的居民一波又一波來清洗。它們最喜歡的就是來洗碗的,碗裡的殘羹冷炙,有些它們自己能吃,有些不能吃的,成為小蟲小魚的食物,小蟲小魚又成為它們的食物。但小時候真是不待見它們。無聊的時候,就在埠頭放一把小凳子,一根小竹棒,一會兒工夫就等釣一盆,當時也沒想來吃,釣完就倒河裡了。釣魚的人也嫌棄它,在鬧鉤的小雜魚裡,它也勉強排得上號。

老漁民都當寶的小雜魚,在菜場看見可別錯過了

又呆又懶還貪吃

別看它們一副清道夫的做派,但是

對水質的要求還是很高,吃的也都是活物

,單憑這兩點,肉質就不會太差。可正正經經吃過它們的人並不多。老漁民看到個頭大的,一般也不捨得丟棄,因為懶的關係,它們的內臟很乾淨,所以不用處理內臟,可以直接烹煮。也確實,我試著剖過幾條,很乾淨。這貨就是太不起眼,其實長得跟彈塗魚有點像,肉質也差不到哪裡去,烹飪手法也多樣,裹粉油炸,清蒸,紅燒都是不錯的選擇,有機會真的可以嘗試一番。

比餐條硬氣

對一般人來說,它看起來與一般的餐條並無二致,但仔細看就能發現不同。簡單來說,它的外形更像是一把彎菜刀,而且

比餐條要扁很多

。我們當地人叫它藍刀,一來是它出水時的顏色,二來就是它這外形。我在《中國南方淡水魚類原色圖鑑》中找到了它,學名叫飄魚,確實比藍刀來的更加靈動,更加飄逸。

老漁民都當寶的小雜魚,在菜場看見可別錯過了

它跟餐條的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首先,它比餐條硬氣,特別體現在夏天。這兩種魚出水很快就掛,時間稍微長一點,餐條就容易破肚皮,肚皮一破,就沒法賣了。而藍刀,也就是飄魚,肚子就很能抗,耐儲存。再者,就是餐條的腹膜是黑色的,而藍刀則是白色的。別人我不知道,反正我自己有種心理,腹膜白的魚總是比黑的要好,說不上來有啥科學依據。還有就是藍刀比餐條普遍要小。

如果個頭再大點,就真了不得了

麥穗魚,釣魚的都認識,也都不待見它,

鬧鉤實力跟鰟鮍不相上下

。因為個頭小,在我們湖裡並不是主要的經濟魚類。只有在冬天,既不能下大網眼的漁網,又不能延繩釣的時候才會想著去下小魚網捕撈它們。擱以前漁情好的時候,一頂小魚網,半頂是麥穗魚,解網解到絕望。那時的價格也上不去,十塊左右一斤。

老漁民都當寶的小雜魚,在菜場看見可別錯過了

最長的麥穗魚也就12cm左右

如今,作為湖裡密度最大的魚類之一,活體且個頭不小的,價格在25塊左右一斤。但市面上還是很難見到麥穗魚單獨出售的,只有賣蝦人邊上,偶爾會有夾雜著其它各類小魚的麥穗魚出售。一方面是因為,麥穗魚也躲不開減產,單獨捕撈麥穗魚很難有產出;而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場接受度不高,很少有人會花買花骨魚的錢,買一斤麥穗魚。

但在我看來,麥穗魚卻是尤物。雖然個頭不大,但處理相對於餐條容易很多。它的魚鱗很軟,可以不用處理,而且內臟用手擠出就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它沒有肌間刺,背部都是厚實的肉啊。

如果把它放大幾十倍,完全可以PK湖裡的白魚

,而它的價格也可以上好幾個臺階,達到中高檔魚類的水平。

油菜花開它就掛了

棒花魚在我們這兒,叫馬頭魚。雖然怎麼看都不像馬,但還是這麼叫下來了。從個頭上來說,棒花可以說是麥穗魚的大哥,基本上是兩條麥穗魚抵得上一條馬頭魚。最大的馬頭魚,我見過快接近一兩的,作為一年生的魚類,這樣的個頭基本是極限了,一般長度不超過11cm。

它的繁殖季節在4-5月份,也就是油菜花季,隨著產卵結束死去。

老漁民都當寶的小雜魚,在菜場看見可別錯過了

有覺得看著像馬頭的麼?

作為底層魚類,它喜歡沙質河床,吃的也是昆蟲幼蟲,小魚小蝦等活物,肉質也是可想而知,泥鰍般的圓柱形,也是沒有肌間刺,整條都是肉。現在的數量也是大不如前,零星幾條,總感覺吃一條少一條。現在,我會意識地在產卵季將捕到的馬頭魚放生。

走沙,走沙是跟著沙走?

我把《中國南方淡水魚類原色圖鑑》翻了個遍,感覺應該就是小鰾鮈。小型魚類,體長可達6。2釐米。確實如此,它長不大。

按照我們這邊的土話音譯過來,叫走沙

,估計是跟它喜歡沙質河床有關。我外公作為一個資深老漁民,走沙曾是它的最愛。我爸說那是因為外公沒有牙齒,可我覺得,外公才是個資深吃貨。我個人也非常喜愛,每次小雜魚亂燉,我都挑走沙,個頭最小,肉質反而最緊實,而且不用吐骨頭,可整條食用。

老漁民都當寶的小雜魚,在菜場看見可別錯過了

在我外公的年代,漁民經常將捕到的走沙做魚餌用。要用做活餌,要求是很高的,排的上號的,就是泥鰍和河蝦,可見走沙也曾是個實力派。聽我外公說起,那時他們會用走沙來釣河鰻和鯰魚,河鰻的挑剔可想而知。現在沒了河鰻,鯰魚也越發稀少,就再也沒有人打走沙的主意了。

結語:上述幾種,現在湖裡還是有一定產量的小雜魚,大家肯定也都見到過,

如果有機會,還是推薦大家吃吃看,雖然上不得檯面,但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當然,好吃的小魚並不止這些,還有幾種,湖裡也已經很少見到,下次可以專門寫一篇,來說說那些幾近消失的小魚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