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醫柳毓泉經驗——肝膽溼熱(乙型肝炎)

肝熱病是乙肝嗎

馬某,男,45歲,2006年2月10日初診。

半月前因親人謝世,過勞而神疲乏力,納食少進,小便黃濃。去醫院肝功能檢查:谷丙轉氨酶1035U/L,穀草轉氨酶350U/L,谷醯轉肽酶92U/L,建議住院治療。因患者經濟拮据,信奉中醫而就診。證見:形瘦神疲,心下痞閉,不思飲食,泛泛欲吐,動則汗出,脈軟中帶弦,舌邊紅中黃白,大便結,小便黃濃。診為肝膽溼熱,肝胃不和。治以調和肝脾氣機,清利溼毒。處方:柴胡、半夏、香附、厚朴、陳皮、枳殼、赤芍各10g,鐵掃帚、田基黃、九頭獅子草、黃毛耳草、爵床,茵陳各15g,生薑3片。

二診(2月25日):上方服14劑,小便早上微黃,下午已清,心下痞閉顯減,納已開,精神轉好。肝功能複查:谷丙轉氨酶降至145U/L,穀草轉氨酶47U/L,谷醯轉肽酶46U/L。

三診(3月12日):上方續服14劑,心下痞消失,尿清,便順,神復,再作化驗檢查:谷丙轉氨酶37U/L,穀草轉氨酶37U/L,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E抗體(+),乙肝核心抗體(+),HBV-DNA<1000。化驗醫師見此療效,信服中醫不已。

按: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具有慢性攜帶狀態的傳染病,世人認識它的歷史並不長,1970年才由英國人Dane首先發現。其臨床表現多樣化,易發展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數病例還可轉變為原發性肝細胞癌。既往人們對它“談虎色變”,隨著臨床實踐不斷豐富,新藥不斷問世,對乙肝的治癒率在不斷提高。中醫藥治療乙肝,尤具特色。本例據臨床所見,心下痞,尿黃濃,苔黃白,肢酸重,納呆欲吐,證屬溼毒羈困肝膽,且肝病傳脾。宜調暢肝脾氣機,清化溼毒為法。方中柴胡,《本經》稱:“味苦平,主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久服輕身,明目,益精。”故選為君藥,佐以半夏、生薑、陳皮、香附、厚朴、枳殼苦辛通降,斡旋中焦之樞機,使氣行則溼行;田基黃、黃毛耳草、九頭獅子草、爵床有清熱利溼之功,民間還用治蛇傷,其解毒之力特優;鐵掃帚,清熱利溼,民間用治小兒消化不良,毛髮枯焦,腹大筋青的疳積證,秘而不傳,有調肝健脾雙相調節作用,其性平、味甘,不寒不燥,夜間葉合,還有安神治失眠之用,單味煎服亦有一定療效;茵陳秉少陽初生之氣,善清肝膽之熱,開肝膽之鬱,利小便,退黃疸。諸藥合而用之,除結氣,調暢三焦氣機,和肝健脾,清利溼毒,肝功能快然恢復,足見中醫治乙肝有其特色。

湯某,女,30歲,2004年6月13日初診。

患病毒性乙肝已2年,經西醫診治,服用西藥,症情未得緩解,谷丙轉氨酶長期在200~160U/L間波動,半月前化驗檢查:GPT175U/L,GOT 93U/L,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LgM(-),抗-HBcLgG(+)。結婚已3年,年屆三十,未敢懷孕,恐病毒染傳後代,心情憂憂寡歡,經人介紹來診。證見:神情佛鬱,小便黃濃,大便3~4日一行,口渴喜飲,納差睡短,易疲勞,傍晚眼痠,勞倦時兩頭角痛,脈濡軟,舌邊紅苔黃膩。證屬肝膽溼熱內蘊,氣陰兩虛。治宜清利肝膽溼毒兼益氣養陰,疏方:柴胡8g,鬱金、虎杖、九頭獅子草、茵陳各15g,金錢草20g,海金沙10g,川楝子10g,當歸10g,白芍15g,淮山藥15g,丹參30g,雞內金10g,太子參15g,芒硝3g(沖服)。14劑。

6月28日二診:服完上藥,精神轉好,尿已清,大便順,納開睡馨。原方有效,繼服14劑。

7月15日三診:昨日化驗檢查,肝功能已正常。

HBsAg(一),HBeAg(-),抗-HBe(+),抗-HB-cLgM(-),心情大為寬解,問是否可懷孕,告之已可。

二年後她一親戚患乙肝來診,告之她的寶寶已1歲多,活潑可愛。

按:乙肝中醫屬溼溫、疫毒範疇。溼為陰邪,其性黏膩,若溼與熱相合,如油入面,難解難分。乙型肝炎是傳染性乙肝病毒,侵入人體,盤居於肝膽而成之溼熱毒,其治療就更糾纏難愈。目前,據報道可治乙肝的中藥不下百種,如何選擇最適合病情之方藥,提高療效是一個新課題,放眼未來,祖國醫學將大有作為。本例尿黃濃,大便結,口煩渴,舌邊紅中黃膩,顯然是溼熱膠結,熱重於溼,應以清熱為主,利溼次之。因清熱藥有解毒之效,能針對病毒起治本作用,利溼藥透過利小便排除代謝毒物能協助前者,但不起治本作用,只治其標。其脈濡軟,易疲勞,傍晚眼痠,勞倦時兩頭角痛,則系氣陰兩虛,若不治虛,正難勝邪,正邪呈相持膠著狀態,則病情遷延難愈。疏方以太子參、當歸、白芍、淮山藥補其虛損之氣陰,以虎杖、九頭獅子草、茵陳、海金沙、金錢草清熱、利溼、解毒,久病必有瘀,以丹參、鬱金、雞內金補中行消,祛其瘀。又柴胡、芒硝《本經》謂其有推陳致新之功。縱覽全方,有開鬱補虛,清熱利溼敗毒之用,切中病情,故療效顯著。

名中醫柳毓泉經驗——肝膽溼熱(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