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樂水】米團花藥店有賣嗎?義烏米團花藥店有賣嗎?怎麼去看?

米團花藥店有賣嗎

撥浪鼓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樂器和玩具,它的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就曾出現。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物資匱乏時期,來自義烏的小商小販搖著撥浪鼓走街串巷,以糖和小物品來換取居民家中的雞毛等廢品,雞毛換糖走天下成為義烏人的歷史縮影,也是當今義烏小商品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名片的象徵物,撥浪鼓凝聚了義烏人開拓進取的精神。

那時,受計劃經濟的束縛,市場發展趨勢雖說傾向寬鬆的苗頭,但是,商業仍不發達。徘徊在計劃時代窠臼裡的農村經濟仍然相當落後,人們的觀念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從內心對小商小販有點輕蔑,誰幹個體好像就覺得低人一等的偏見思想。當時,一個幾千口人的大村莊仍保留著一個供銷社時代留下的售貨點,只有簡單的糖、煙、酒、鹽等普通用品,應付著村民的生活之需。

村裡時常有一拉車的賣貨郎走街串巷,這便是一道獨特的流動風景。他手中搖動的撥浪鼓便是召喚人們的道具,特別是週六、日,賣貨郎臨近村頭時,就不停地搖動起撥浪鼓,那撲騰、撲騰的鼓聲引出人們從大街小巷奔向街道中心,大街上男女老少說笑著等候“撥浪鼓”的到來,孩子們攥著手裡的雞蛋(當時一個雞蛋五分錢)更是迫不及待地等著換幾個花米團解饞。賣貨郎進了村莊舉著鐵皮喇叭大聲喊唱起來:“村頭一聲搖鼓喊,誰要針、誰要線、好頂針、頭髮換;煙桿、菸袋、菸袋鍋;還有那鄭州出的大眾煙。”隨後他又舉起撥浪鼓使勁搖動著撲騰、撲騰幾聲,停穩車子後,人們便紛紛圍攏過去,賣貨郎的生意這便開張了。只見賣貨郎不慌不忙地唱起自編的幽默快板書:“我勸大家彆著急,孩兒們靠邊稍休息,尊老愛幼慢慢來,童叟不欺皆歡喜。”這時,老大娘從人群裡走來提著幾隻穿舊的鞋子,另一隻手上捏著一枚五分錢硬幣換了針賣了線;老爺爺掂著一個破鍋和幾包雞毛得意洋洋地換走了菸袋和火柴;孩子們用雞蛋換來幾個花米團分吃著揚長而去;姑娘們用剪下的辮子換來心愛的髮卡和紅頭繩;突然間,從衚衕裡竄出幾個稚氣未退的小青年,前面身著時髦的年青人從兜裡掏出一張十元大鈔,痛快地說:“撥浪鼓”,來兩包芒果牌香菸(當時最好的煙,每盒0。39元)。”賣貨郎有點犯愁地苦笑道:“少爺,多來兩包吧?找不開錢呀。”說著,他又調皮地哼唱一段:“五七三十五、七九六十三,這一回貨賣完,能賺七塊八毛錢,年輕人花錢如流水,老人掙錢實在難。”賣貨郎滑稽的演說弄得大家前俯後仰、捧腹大笑。一陣忙活後,他接著喊上幾聲:“快來買、快來換,一週之後再相見。”稍等幾分鐘後,賣貨郎和大家說笑著,時而有節奏地搖著撥浪鼓,沿街叫買而去。

知情的人說:“不要瞧不起“撥浪鼓”這不起眼的小生意,他家還供養著兩個高中生呢,他這一天的利潤怎麼也能掙幾十元。”(當時,相當於幾個高工資幹部的薪水)。

幾年過後,“撥浪鼓”家中可謂吉星高照、雙喜臨門,兩個孩子相繼金榜題名考入大學。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在臨街的老宅上建起了村上第一棟小洋樓。發家後的“撥浪鼓”這便鳥槍換炮,開始經營起一家批發百貨的大生意。“撥浪鼓”在十里八村更出名了,常言說:“人怕出名豬怕壯。”這不,老闆的尊稱也取代了“撥浪鼓”的外號。之後,很多人前來請教他發家致富的秘訣,他也毫不保留的如實說道:“放下臉面、瞅準商機,腳踏實地的誠信做人;小小撥浪鼓圓了我的夢,多虧趕上國家的好政策,國泰民安,咱老百姓才能勤勞致富、安居樂業。”(侯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