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丫子”之爭:長出的分櫱該不該掰掉?不少農戶還不知

玉米植株長出的丫子,到底要不要掰掉?

一些氣候溫暖的地區,春玉米播種較早,株苗現在長至30-40公分高。在玉米幼苗開始拔節前,農戶們常發現部分植株基部的腋芽長出多個側枝,民間俗稱它為“杈子”、“丫子”等,其學名叫“分櫱”。關於玉米丫子到底要不要掰掉的討論,由來已久且爭論不休,呈現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有些老農認為“玉米丫子能增強光合作用,掰掉有可能造成減產”;也有農戶認為“保留杈子弊大於利,無效分櫱會爭奪主莖的養分,堅持要掰掉”。

玉米“丫子”之爭:長出的分櫱該不該掰掉?不少農戶還不知

剛好,我親身經歷過堅持玉米丫子不掰的爭論場面。

前些日閒逛時,遇到一位張大伯正在管理他家的一畝玉米地。上前細看,發現他家的玉米苗,幾乎每株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櫱現象。

於是,好奇地問道,“大伯,你這玉米苗長出丫子了,怎麼不將其掰掉呢?”

“我種了大半輩子玉米,從來都沒聽說過,這丫子還要掰掉”,大伯驚訝地回答說。從他的眼神中,我似乎看到他的言外之意,即“你這年輕人也太無知了”。

玉米“丫子”之爭:長出的分櫱該不該掰掉?不少農戶還不知

在大伯眼裡我就是一個娃娃,認為我只會紙上談兵。想到這裡,我也不便與其爭論不休,而是採用迂迴妥協戰術,為其分享了大學期間課外實踐的一些經歷。

事實上,玉米分櫱現象是禾穀類作物的特性。換句話說,分櫱是玉米株苗拔節前的必然生理過程,基本上不可避免。

因為玉米主莖基部節位處存在腋芽,理論上可以發育成分櫱,只不過玉米植株的頂端優勢強,通常不會形成分櫱。但若受到外部環境影響,玉米頂端優勢當被削弱後,基部處的腋芽就會形成分櫱。即便市場上銷售玉米品種,比如鄭單958、浚單20等品種,也做不到完全不分櫱。

一般來說,玉米分櫱現象,除與播種的品種有關以外,當發現土壤乾旱缺水、幼苗移栽過稀、苗期長時間高溫、病蟲害為害等情況後,玉米植株的頂端優勢就會減弱,進而容易使基部的腋芽形成分櫱。

玉米“丫子”之爭:長出的分櫱該不該掰掉?不少農戶還不知

玉米的分櫱到底該不該掰掉?

在農大讀書期間,老師曾佈置過關於“玉米分櫱是否保留”的課外實踐作業。記得當時,同學們花了幾個月時間做對照試驗,以驗證玉米分櫱是否應該掰掉。

試驗設定:用相同玉米種子播種100穴,從中選取幼苗長勢健壯、大小高矮接近、均有分櫱的80株幼苗進行對照試驗。試驗組為掰掉分櫱的40株,對照組為保留分櫱的40株,期間的田間管理相同。

試驗結果為:

1、試驗組(掰掉分櫱)幼苗開始拔節的時間要早於對照組(保留分櫱)幼苗。

2、試驗組中後期的病害發生率要低於對照組植株。

3、試驗組植株的總產量要高於對照組植株。

4、對照組的側枝雖有形成果穗,但均未發育成玉米棒子。

分析產生較大差異原因,可歸納為幾點:保留分櫱會造成側枝與主杆的養分爭奪,結果主杆獲得的養分減少,其生長勢自然比不了掰掉分櫱的玉米植株。保留分櫱的玉米植株,行間透光通風較差,導致其光合作用效果低。保留分櫱的植株,其側枝上的果穗未發育成玉米果實,即消耗量了有限的養分,卻做了無用功!

由此可見,玉米的分櫱,宜掰不宜留;掰掉好處大,保留弊端多;能掰的,儘量掰掉。

玉米“丫子”之爭:長出的分櫱該不該掰掉?不少農戶還不知

玉米分櫱該怎樣掰掉?

雖然建議掰掉玉米的分櫱,實際操作時還需注意3點:

1、把握時機。

一般來說,在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及時將玉米植株基部的分櫱掰掉。具體時間選在晴天10-17點進行,有助於傷口快速癒合。

2、方法得當。

建議使用經消毒處理的剪刀,在主杆與側枝(分櫱)交匯處以上1-2公分的部位,將側枝剪掉。這樣操作既能掰掉分櫱,又不會損傷主杆。

3、因地制宜。

如果種植面積大,可將苗期出現分櫱、一株長出多個分櫱、分櫱長勢旺盛的植株作為重點物件,將其分櫱剪掉,避免增加勞動成本。若玉米揚花後才出現分櫱,則可掰可不掰,此時的分櫱對玉米產量影響非常小了。

玉米“丫子”之爭:長出的分櫱該不該掰掉?不少農戶還不知

經過一番艱苦科普,張大伯對玉米分櫱是否掰掉有了新的認識,最終還是接受了宜掰不宜留的建議。然而,實踐中還有很多“張大伯們”依舊認為玉米分櫱不能掰,且認為分櫱越多越好。對於這種認識,我是著實無奈。

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