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服的歷史

日本和服是在世界上享有極高聲譽的民族服裝之一。度娘裡是這樣定義和服的:和服(わふく,wafuku) 是日本的民族服飾。江戶時代以前指吳服,語出《古事記》、《日本書紀》、《松窗夢語》,源於三國時東吳透過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和縫紉技藝傳入日本,可分為公家著物和武家著物。20世紀初國族主義傳入日本,“日本民族”的概念興起,遂改稱和服,成為大和民族的傳統民族服飾。由於和服具有莊重、寧靜、安穩、美觀等特點,日本人在出席諸如冠禮(成人式)、婚禮、葬禮、祭禮、劍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業式、宴會、雅樂、文藝演出、慶祝傳統節日等活動時都會穿上和服。追根溯源,和服雖然是日本的民族服裝,卻是從中國的漢族服飾發展而來。據考證,三國時期東吳女人穿的服裝幾乎與當代的日本和服一模一樣,只是沒有腰後的揹包而已。因為這個原由,日本人也稱和服為“吳服”或“唐衣”,和服乃是西方人對吳服的稱謂。雖然現代日本人也接受了這個和服這個稱謂,但很多賣和服的商店,至今仍然還是寫著“吳服”。日本江戶時代之前,人們把和服稱作“湯帷子(Yukatabira)”。帷子指單衣,即用於單穿的衣物。那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氣式,跟咱們現在的桑拿差不多。日本人為防止被浴室內的牆壁和柱子燙傷,就穿著湯帷子入浴。江戶時代後,湯帷子才被改稱為“和服”,因為人們改變了洗浴方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於是,和服便成為洗浴後臨時穿的簡單衣物,並作為夏季休閒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據說早期的日本女子穿和服是不穿內褲的,皇帝認為就與這個來由有關。有句話在這裡我們必須說:和服能成為享譽世界的民族服飾,足見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和影響力。安倍晉三這個雜種竟然公開不承認日本侵華的罪行,有種你也將和服的來源抹掉啊。歷史上,日本這個民族從中國受益多多,沒想到竟然成了反華急先鋒。是可忍,孰不可忍。

言歸正傳。從江戶時代到明治維新時期,和服的樣式已基本定型。和服的款式和穿著也有定式,可以說非常講究、複雜。據說,每個日本人一生必須有三套和服:第一套,3—7歲,參加“兒童祭”時穿;第二套,20歲左右,參加“成人祭”時穿;第三套作為結婚禮服。很多日本人都會將自己一生中穿過的這三套和服當作“傳家寶”珍藏起來。應該說,在現代日本,和服已經成了歷史。但至今仍然有很多日本女人喜歡穿和服,而且其中不乏年輕女孩子。我們所拍攝到的絕大部分穿和服的都是年輕姑娘。這是為什麼呢?早期的日本女性普遍身材嬌小、腿短且粗(我們沒看過裸體的日本女子),穿過於裸露的服裝無異於將自家缺點公示於人。據說當年豐子愷留學日本時曾毫不隱晦地這樣評論:“日本女子最缺乏當模特兒的資格,因為那島國的人身材異常地矮小。平時穿著長袍,踏在半尺把高的木屐上,看去還不討嫌。等到脫了衣裳,望去樣子真是難看,只見肥大的一段身子,四肢短小如同烏龜的腳……”皇帝評論說:豐子愷的這番話雖過於刻薄,卻道出了日本女人的身材短板。那麼,和服是如何掩飾日本女人身材上的先天不足的呢?

其一是“藏”,寬鬆肥大的和服能將肢體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令你的短板無人知曉。這一招咱們中國人也用過。以前男女結婚,只能在拜完堂入洞房生米煮成熟飯才能將女子蓋頭揭開,令男子無法反悔。其二是“露”,亦即有選擇有節制地將女人的性感迷人部位刻意暴露。據說日本男人普遍醉心於女性的脖子與後背(皇帝認為日本男人很變態,全世界男人都注重女子的前凸後翹嘛)。於是,和服就在這兩個地方精心設計精心剪裁精心縫製,恰到好處地達到裸露的效果。所謂恰到好處就是說既要顯得性感嫵媚令男人陶醉沉迷,又決不能帶著半點青樓氣息。

和服,可以說在這一藏一露上做足了功夫。

此外,和服的袖口、衣襟和衣裾都能任意翕張自由開合。女性和服不同的開合具有不同的含義,同時也顯示穿著者不同的身份。比如,藝人穿和服時,其衣襟是始終敞開的,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處繫上帶子。這種穿著方式不僅給人以一種和服“似脫而未脫”的含蓄之美,還彰顯了穿著者的身份。非藝人的女子穿和服時必須將衣襟合攏。即使合攏衣襟,也還有不同的講究:已婚婦女的衣襟不必全部合攏,可以將靠頸部的地方敞開。如果未婚,則須將衣襟全部合攏,以防春光外洩。此外,未婚少女要穿“緊袖外服”;已婚婦女則穿“寬袖外服”;諸如此類的還有髮式的匹配。比如,梳缽壯“島田”式髮型者要穿紅領襯衣,如此搭配者多為未婚女性;梳圓髮髻穿素色襯衣的則為已婚主婦。還有一個秘密:所有和服都沒有鈕釦,只用一條打結的腰帶繫住。女人的身體就暗藏在各色薄薄的衣料中,若隱若現,平添朦朧美。徐志摩在著名的短詩《沙揚娜拉》中對日本少女說再見如此形容:“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可見即便粗而短,一旦穿上和服,那脖子頓時就會詩意盎然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