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清晨,雨水順著竹子,空氣透著微涼。微風吹過,竹葉上的露珠,偶然還能看到七彩的斑駁。隨著竹子間距的不同,竹林遠遠近近會呈現不同層次感。竹林發泥土上,沉著竹葉,踩上去讓人覺著柔軟,踏踏實實的感覺。那露頭的尖芽,正舒展著自己,用力地感受著風、雨、陽光和世間萬物。幾場春雨過後,筍子便會竄的高,厚葉老裹著肉身,瑩瑩透著光。那些記憶裡的春日清晨,農人們總是每天扛著鋤頭早早出門,採挖這來自大山的饋贈。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陽光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國清晨,露水順著竹子流淌而下,空氣中透著微涼。微風吹過,時而會驚動竹梢的鳥兒,陽光斜照著竹葉上的露珠,偶爾還能看到七彩的晶瑩。隨著竹子間距的不同,竹林遠遠近近會呈現不同的深綠色和淡綠色。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竹林發泥土上,沉著竹葉,踩上去讓人覺著柔軟,似有溫度。這兒有新的生命正冉冉破土而出,那露頭的尖芽,正舒展著自己,用力的感受著風、雨、陽光和世間萬物。幾場春雨過後,筍子便會竄的高,厚葉老裹著肉身,瑩瑩透著光。那些記憶裡的春日清晨,大人們總是每天扛著鋤頭早早出門,採挖這來自大山的饋贈。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時間是食物的摯友,也是食物的死敵。竹筍的保鮮期較短,放置時間長了就失了它原有的鮮嫩。所以,當竹林的筍瘋長的時候,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做成筍乾。在績溪,筍乾可是徽菜裡必不可少的配菜。績溪炒粉絲,績溪水漬餅,績溪澆頭面溪等。績溪太多的美食,都是用看似普通的筍乾與不同食材組合碰撞產生的華麗裂變。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挖來的筍子先剝去筍衣,切去老頭,將鮮筍放入土灶中,加鹽和水煮熟。柴火特有的味道為筍乾添加了不一樣的風味。煮熟的筍乾讓它們慢慢自然涼卻後取筍出鍋,鋪上特質的烤筍竹器,放在炭火上烘烤。吸入炭火之香的筍乾,多了一種溫度和愛。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一斤筍乾大概要用鮮筍十斤,歷時七到十天。記得那些春日凌晨,父母每天晚上都要烘筍到深夜,隔段時間還要起床來把筍乾翻翻,這樣的筍乾才不會燒壞。大概每一根筍乾,都表達了最真摯的愛意。雖然製作筍乾耗時耗工耗料,但這種古老的方法,在保鮮之餘,也曾意外地讓我們獲得了與鮮食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更加醇厚鮮美的味道。因為火候掌握得好,不徹底烘到幹,筍乾泡發以後幾乎可以回彈出水嫩的口感,嘗一口,讓人無法釋懷。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筍乾的特點是儲存持久、攜帶方便,鮮嫩可口,四季皆宜。攜帶著山水浸潤後的鮮美,還有家鄉父老樸素的深情。它們進入你的腸胃,讓你回味四季的況味,以及春天的芳香。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小時候不怎麼喜歡吃筍,大概是吃的太多了。總覺得錯過了冬筍,還有春筍,錯過了春筍,還有各種野筍。後來,當我背起行囊遠離了家鄉,童年的記憶漸行漸遠。在外吃飯的時候也有筍乾,畢竟物質豐富到撲出來的年代,一年四季都買得到筍的一百樣製品,但一入口,卻已不再是那個熟悉的味道。總覺得少了一種感覺。大概是很難在城市裡遇見故鄉中那些帶著風土氣息的味道吧,那是油油然滋長在心間的關於時間和人情的味道。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食物永遠是牽連著時光的一根引線,帶你穿透歲月。這些熟悉的家鄉味道,當時並不覺得,其實早已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情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間。讓我們幾乎分不清哪一個是滋味,哪一種是情懷。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從竹筍到竹子記憶中,爺爺總是扛著鋤頭,拿著鐮刀出門。春天時,從竹筍鑽出泥土到筍葉脫落,他會花更多時間照料,因為牲畜會鑽進竹林咬斷竹筍。新竹子長出來以後,他會忙於清理雜草,挖掉多餘品相差的竹子,讓竹子自由通風呼吸。曾有疑問,為什麼是挖竹子,而不是砍竹子,他說砍斷的竹子會留下一節,下雨後很容易爛根,進而會破壞整片竹林都遭殃。中國的篾匠都是如此,沒有自己去買竹子編織竹器的傳統,他們都會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竹林。一年一年伐掉老竹子,給新竹子生長騰出空間。這時的老竹子看似沒有了生命,其實篾匠正在讓它們“重生”。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竹子的“重生”篾匠的工具不多,一把篾刀,將竹子盤成細篾條。再就是小鋸、小鑿子等,還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齒”,鐵打成像小刀一樣,安上一個木柄,兩把插在一個地方,刀刃相對,間距就是需要加工篾條的寬度,把柔軟結實的篾中間穿過去後,篾的表面會修飾得更光滑和圓韻,這種刮篾方式起到打磨的作用。如此,加工出來的篾都很有柔韌性,適合做細篾籃子、涼蓆等。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在編制竹器時,篾匠們會選長相粗壯、經過風霜的竹子。以這種竹子為原材料編制的竹器,會質地堅硬,歷經時間的風霜,也不會輕易壞掉。根據竹篾的粗心寬窄不同,所用之處也有不盡相同。教細一點的篾帶著竹子的表皮,叫“青篾”,這種篾最結實,會用在竹器的受力部位;不帶表皮的篾,稱為“黃篾”,不如青篾結實,但是會用在籮筐、簸箕的主要部位。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竹筐、竹床、竹椅、竹籃、涼蓆等等,在編織完成後,篾匠會仔細端詳這些出自自己之手的竹器,不是欣賞,而是挑毛病,哪裡太粗糙容易刮手、哪裡影響美觀、籃子的柄是不是能夠承擔更多的重量等等,他們都會想辦法解決。從篾匠這個身份中走出來,站在使用者的角度,這是他們的超脫。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竹器的“溫度”曾幾何時,眾多竹器,滿足著人們對生活的不同要求。夏季的夜晚,坐在陽臺竹搖椅上吹著涼風,街坊鄰里拉著家常,面板與竹子的距離從未走得如此之近,光滑、涼爽、可感知紋理起伏,那時時光過得慢;在農村,竹器算家中工具的半邊天,簸箕裡的穀物、大豆、花生、乾菜等等,在時間和好天氣的作用下,有了陽光的溫度,進而加工成各種食物,隨著時間流轉,給四季的生活增添色彩。

美味的竹筍和篾匠師的匠心,給四季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竹子生長於山村草野,而竹器卻離我們如此之近。或許,在篾匠師傅看來,照料竹林編織竹器,不僅僅是一項謀生手段,更是與自然對話的一種方式。因為每一件竹器背後,都有著篾匠師傅的汗水和獨特的審美。所以,竹器的溫度,需要有心人去感知,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