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消防員先後兩次感染罕見病菌,究竟是什麼原因?

小秦又發燒了,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終於還是落下。

病情來勢洶洶,他的脖子等多處淋巴結出現了膿腫,髖關節疼痛難忍,而這距離上次因感染罕見病菌而導致的發熱僅僅才過去

1

年……

一年前

那時小秦發燒四個月,跑了

4

家醫院,做了檢查無數,先後排除了肺結核、白血病、紅斑狼瘡、艾滋病,但持續的發熱還是“壓”不下來。

29

歲的小秦是一名消防員,身體一直強壯,幾個月折騰下來,人暴瘦了三十斤,虛弱不堪。

依託強大的檢驗水平支撐,以及感染科在發熱待查領域的豐富經驗,最終,小秦在瑞金醫院找到了病因——非結核分枝桿菌陽性。臨床微生物科主任韓立中說,每年能在血培養中獲得非結核分支桿菌陽性結果很少見,是個位數的。

感染科龔啟明主任醫師介紹,在感染性疾病這個大類中,非結核分枝桿菌比較罕見的,一般的抗菌素沒有效果,所以早期的治療無效,會使醫生容易偏向於考慮非感染性疾病,產生混淆。只有明確找到病原菌、分菌、分型別用藥,才能取的療效。

在藥劑科方潔老師的指導下,針對性的應用抗非結核分支桿菌藥物後,已經只能靠吸氧撐著的小秦終於好轉出院。

感染,捲土重來

然而時隔一年,發熱再次捲土重來,是抗菌藥耐藥了?還是又感染了別的病菌?

這次的反覆有點戲劇性。先是腹股溝和頜下淋巴結腫大,後腹股溝淋巴結縮小,頜下淋巴結有鴿蛋稍大未縮小,接著外院診斷左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告知患者需要手術了。小秦不放心,還是找到了龔主任。住進病房的時候,淋巴結已經腫大破潰了。

“我們還是要多方面考慮,希望在感染病因查詢方面做得更進一步。”再次在病房見到撐柺杖行走的小秦,一種隱隱的直覺在龔啟明醫生心頭徘徊——很有可能還是感染!不過,醫學需要講證據,光憑經驗行醫是不負責任的,因此他並沒有先入之見。

入院後做了兩方面處理:一是針對小秦肩部的淋巴結腫大破潰,龔啟明首先考慮了抗菌藥物耐藥性,請藥劑科方潔老師會診討論,調整抗非結核分支桿菌的治療用藥,但隨後的調整用藥效果並不理想。二是取破潰處的膿液培養,結果發現小秦體內原來的非結核分支桿菌找不到了。

這兩點證據更加印證了龔主任先前的判斷。在與韓立中主任商量後,又增加了培養時間,最終發現這次的罪魁禍首是馬爾尼菲青黴菌。這又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真菌感染,進行抗真菌治療後,小秦的病情才終於得到控制,體溫恢復正常,破潰的淋巴結也順利收口,同時發現原來認為的“股骨頭壞死”,也隨著抗真菌治療逐漸好轉。

免疫缺陷是元兇

年紀輕輕的小秦為什麼會感染這兩種如此罕見的細菌呢?

龔主任推測認為可能是小秦的免疫功能出了問題,建議小秦做了一個基因全外顯子檢測。結果發現小秦的γ

-

干擾素相關基因發生了變異,導致了免疫缺陷。

“小秦感染的二種病原體有一個名字,叫條件致病菌。它們導致的感染,都被稱為機會性感染。”龔啟明介紹,所謂機會性感染,是指只有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條件下,才會出現病原體感染,常見的就是艾滋病人中、或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中容易發生。而小秦當時的免疫力非常低,這種罕見的情況也是造成一年前病情迷霧重重,始終無法明確診斷的原因之一。

免疫缺陷的表現,就是容易發生感染,尤其是機會性感染,也有部分會出現惡性腫瘤。醫生提醒,此類患者這四個“動作”少不了:首先應避免過度疲勞,二是要儘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處,三是注意個人衛生,四是必要時補充缺少的免疫因子。

撰文:

李東  吳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