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經典國學|詩經《式微》

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18]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19]

每天一篇經典國學|詩經《式微》

[註釋]

[18] 式—語助詞。微—衰微,衰落。一說指天黑。胡—為何。歸—回家。微—無,不是。君—君主。中露—露中。一說中露、泥中皆衛國邑名,今不取。

[19] 躬—身體。

每天一篇經典國學|詩經《式微》

[譯文]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

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露水中!

天黑了,天黑了,為什麼還不回家?

如果不是為君主,何以還在泥漿中!

每天一篇經典國學|詩經《式微》

[賞析]

這首詩雖然短小,但爭議很大。關鍵是對“式微”二字的理解存在分歧。

一說是古人所持。認為“式微”是指“國事衰微”,如《毛詩序》說:“《式微》,黎侯寓於衛,其臣勸以歸也。”鄭玄《箋》:“寓,寄也。黎侯為狄人所逐,棄其國而寄於衛。衛處之以二邑,因安之,可以歸而不歸,故其臣勸之。”顯然認為,這首詩是黎國大臣憂心國事,勸諫寄居在衛國的黎侯早些歸國、勵精圖治的勸諫辭。根據這個解釋,“中露”“泥中”是指衛國的兩個地名。

另一說則是今人翻出的新意。認為“式微”的“微”是幽暗不明之意,這樣一來,“式微,式微!胡不歸?”就變成了:天黑了,天黑了,為何還不讓我們回家?顯然認為,此詩是“苦於勞役的人所發的怨聲”(餘冠英《詩經選》)。

每天一篇經典國學|詩經《式微》

不過,對比之下,或許古人的說法更有道理。其一,從整首詩的語氣來講,“胡不歸”的主語應該是“君”(“君胡不歸”),而不可能是服徭役者,否則應該說“胡不我歸”。其二,“中露”“泥中”即便不是指地名,也未必就一定是指服勞役者的狀況。事實上,“中露”(即“露中”)和“泥中”,皆是“式微”的進一步說明,言下之意,國家沒有了君主,就如天無太陽,宗廟社稷破敗不堪,黎民百姓無依無靠,水深火熱,作為君主,振興故國,義不容辭,你怎麼還漂流在他鄉,置臣民深陷於露中、泥中而不顧呢?——這樣解讀,或許比故意渲染“人民性”和“階級矛盾”,更接近詩歌的本義。

這詩在藝術上也很值得注意:句式上二、二、三、四、五言,逐層遞增,錯落有致;而兩章內容,又大面積重疊,唯有在換韻時才加以調整,“中露”與“之故”、“泥中”與“之躬”,輕盈轉換而不著痕跡,很好地再現了《詩經》時代語言的質樸與靈動。(劉強)、

——-摘自《詩經選》

每天一篇經典國學|詩經《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