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奶媽、養護院院長,22位外國人的中國故事

“小籠包……上海的!”“廣西的螺螄粉!”“這是蘭州拉麵!”螢幕上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小吃,爭先恐後報出菜名的卻是幾位金髮碧眼的外國朋友。他們來自不同的大洲、不同的國家,卻最終匯聚在中國,愛上這片土地和文化,並在此紮根停留。

8月29日,《我在中國挺好的》新書分享會在上海中心大廈52樓的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行。書中彙集了“22個外國人與中國的緣分故事”,活動現場,來自法國的本書主編梅洛攜其中三位作者:阿娜西、愛琳和迪亞哥,同讀者分享他們與中國相遇相知的故事。

在書中,22位外國人友人的外表特徵、飲食習慣、穿衣風格、宗教信仰、文化背景,都不盡相同,在融入中國的過程中,他們透過自己獨特的經歷來完成適應和交融,並由此誕生了一系列精彩的故事。

“早已不把自己當成外國人看待”

阿娜西19歲離開家鄉拉脫維亞,獨自來到上海求學,種種機緣巧合之下在中國一待就是17年,生命中將近一半的時光都在中國,親眼見證了上海的發展。“我來的時候還沒有現在腳下這座‘上海之巔’,星巴克也遠不如現在這樣隨處可見。”

從復旦大學法律專業畢業後,她選擇成為一名“養護院特別院長”,養護院要負責照顧220多位老人,大多數老人在80歲以上,有50多位老人已經超過了90歲,最大的一位已經有99歲高齡。“雖然他們年紀大了,但是身體狀況依然很不錯。我們經常組織做手工、唱歌、康復運動等活動,養護院裡充滿著正能量。”阿娜西說。

對於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而言,“養護院院長”可謂是一份特殊的職業,文化差異難以避免,是否會遇到和中國老人的溝通問題?對此,阿娜西坦言:“我早已不把自己當成外國人看待,而是和中國人一樣思考問題,每次來到一家不同的養老院,我都會提前調研當地的風俗文化,就算是距離這麼近的青浦和崇明,兩地的老人脾氣性格不同,在習慣和需求上也會有很大的差異。”

大熊貓奶媽、養護院院長,22位外國人的中國故事

如今,她開始用法語翻唱中文歌曲,並上傳到抖音上,如今已經有了17萬粉絲。“我最近翻唱了《告白氣球》《我是一隻魚》等歌曲,最受歡迎的是周杰倫的新歌《Mojito》,獲得超過50萬個贊,讓我備受鼓舞和感動。粉絲們很欣賞這種形式,他們鼓勵我繼續多做一些法語版的中文歌。”

上海教育出版社社長繆宏才在開場致辭中表示,“這些外國朋友們在中國求學、生活、工作,真情實感地分享自己的經歷,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具象化的體現。”短則三五年,長則十餘年,細水長流的生活中,他們“學著在中國生活”,也試著像中國人一樣思考,並作為文化交流的橋樑,盡己所能打破溝通障壁、消除固有偏見。

大熊貓奶媽、養護院院長,22位外國人的中國故事

“這是我的‘熊貓爸爸’!”梅洛指著螢幕上的照片同大家介紹道,她與爸爸兩個人都天生自帶一副黑眼圈,因此都自認為長得很像大熊貓,“我從小就叫爸爸‘大熊貓爸爸’,他叫我‘大熊貓寶寶’。”因為喜歡熊貓,她被選中前往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參加第二屆“全球大熊貓奶爸奶媽體驗活動”,成為一名光榮的大熊貓守護員。

在為期兩週的體驗中,她和當地的飼養員一起工作,餵食大熊貓,為它們清理小家,用蘋果逗他們玩耍……“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在這裡,隨處可見大熊貓元素,讓人充分感受到中國人對國寶的喜愛。在成都大熊貓基地看到它們,讓我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喜悅,總感覺我跟它們有緣分。”梅洛說。

“緣分”不僅僅給她帶來了可愛的熊貓,也帶來了人生的另一半,之後,她留在中國工作,與中國老公一見鍾情,自此常住廈門。她笑言,老公平時也稱呼她叫“大熊貓”,“可能他也覺得我長得像大熊貓吧。我現在是一個非常快樂的中國媳婦兒,快樂有時候就是這樣簡單純粹!”

大熊貓奶媽、養護院院長,22位外國人的中國故事

大熊貓奶媽、養護院院長,22位外國人的中國故事

“對我來說,在中國的經歷與生活非常精彩。感謝中國與中國人如此歡迎我,給了我那麼多的好機會。我從每一個人身上都學到了很多。無論以後我去哪裡,都會帶著這些知識,這些美好的回憶。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來到中國,瞭解中國豐富的文化,認識熱情的中國人,去看看中國令人目瞪口呆的漂亮風景。”迪亞哥說。

大熊貓奶媽、養護院院長,22位外國人的中國故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