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鬚可不能亂留,來看看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以免讓人笑話!

下顎留須有什麼忌諱

古人留須這是一種習俗與文化,好比我們都熟悉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等觀念,都強迫著中國人不許割須。習俗久了,便進而發展出相應的文化,比如鬍鬚文化。

上唇的鬍鬚叫作“髭”,下唇的鬍鬚叫作“糶”,頰旁的鬍鬚叫作“髯”,而下巴的叫“襞”。

古代男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是要留鬍子的。不留鬍子的,要麼是“天閹”,生理上有問題,要麼乾脆就是太監,沒法“行人道”,頦下容不了一部鬍鬚。所以東漢末年,袁紹派兵入宮,盡殺無須之人,因為宦官無須,無須者便是宦官,然而亦頗有誤殺——許多男人鬍鬚不盛,倉促之間,竟被當作閹人斬殺了。

鬍鬚可不能亂留,來看看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以免讓人笑話!

古代人留鬍鬚的特徵 第一,男人的特徵

古樂府《陌上桑》說:“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可見當時每一個擔著擔子走路的男子都是有鬍子的。

1961年的《紅旗》雜誌上發表《邏輯和語言》中談到了漢族男子在古代是留鬍子的,並不是因為喜歡鬍子才留鬍子,而是身為男子必須留鬍子的觀點。而另一位學著沈從文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鬍子問題》的千字長文認為古人並不一定必須留鬍子。後來王力發表一篇副題為“答沈從文先生”《關於鬍子問題》的文章。

漢族男子在古代是留鬍子的,並不是誰喜歡鬍子才留鬍子,而是身為男子必須留鬍子。

第二 家庭背景

古人家中若是雙親故去,就必須要蓄鬚已盡哀思,父親去世就要將上唇的鬍鬚留長,母親去世則是將下巴的鬍鬚留長。如果雙親全部辭世了,則上下一起留。從此開始只能進行日常的簡單修剪,不可以全部剃光。

民國時期魯孫先生的形象便是上唇留鬍子,下巴光潔,這邊是父親已故,母親健在的表現。而在外寇侵華的黑暗年代,很多的愛國主義人士,都自發的上下一起蓄鬚。在形象上以此明志,代表國之淪陷天父地母君親皆亡。

第三 顏值擔當

秦漢時,“多鬚髯”是美男子的標誌。據《續漢書》記載,東漢靈帝時鉅鹿郡太守司馬直“潔白,美鬚髯,容貌儼然,鄉閭奉之如神”。古代有一把漂亮的鬍子,才能成為當時有名的美男子。

《漢書·霍光傳》記載:霍光“長財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鬚髯”。三國時期的名人更都是“大鬍子”,其中最經典的鬍子長在蜀國名將關羽的臉上,有“數尺長”。

《三國志·魏書·崔琰列傳》記載,曹操手下的謀士崔琰鬍子極為漂亮:“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記載,當年匈奴來使,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安排崔琰替代他接見,他則“捉刀立床頭”,結果匈奴使臣說:“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鬍鬚可不能亂留,來看看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以免讓人笑話!

到底什麼樣的鬍子才算漂亮?至少長度要過關。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一》中列出了幾位古代名人鬍子的長度——晉太傅王育、十六國前趙政權開國皇帝劉淵“皆三尺”;崔琰“須長四尺”;劉淵之子、前趙昭文帝劉曜“長至五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