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與牛——回憶、思念、父親

穀子里長谷牛怎麼辦

我老家在貴州鳳岡農村,長期處於傳統農耕時代,牛在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牛是人類忠誠的朋友,我父親從小就放牛,幹了一輩子農活,從1958年到2016年,近60年時間,家裡共養了六番牛,父親視牛為親密朋友,他的性格如牛,力氣如牛,勤勞如牛。

父親家境貧寒,從小給別人家放牛,為的就是討一頓飯吃或縫一件衣穿。長大後做農活,由於從小和牛有感情,就去生產隊申請牛來喂,那時喂牛下的牛兒經濟收入集體一半,家裡一半,積的牛肥在春耕和秋種時挑出去種莊稼,也要算點工分,這樣勤勞喂牛,家裡日子就好過點了。

父親與牛——回憶、思念、父親

秋雨、蓑衣…,只有那把傘告訴我們這是現代祖傳

父親年輕時是壯勞力,能挑兩百來斤的穀子。生產隊裡姓黃的人家餵了一頭大水牯,沒有人敢鏵,只有我父親才能鎮得住。這牛被我父親馴服後,鏵起田又特別給力,能當兩頭牛使,但也只有父親這樣的壯勞力才能駕馭得了這頭牛。

父親愛牛是全方位的。首先修牛圈就有講究,因為牛圈長年潮溼,朝向要選擇坐東向西,便於太陽曬乾燥些。每到夏天中午,天氣太熱,父親就要求我把牛拉到當門蒲 水河邊讓它“滾水”,降溫並“滾”去汙垢。我也趁機在河水裡泡個澡,等到太陽快下山了,才把牛拉上岸吃草直到天黑後回家。

養牛:

養牛常用五類飼料比較

其次父親對牛的草料特別用心,春夏秋冬各有不同。開春後的一段時間裡,滿坡看上去都是青的,但草實際上還沒長出來,牛是放不飽的,主要是靠人工割草和補些乾料,如遇到鏵田時節,必須去滿山遍野的割草喂牛,一天三背篼草,就像人一天三頓飯一樣不能少,少了牛是拖不起鏵口的,我們割草的時候背篼太小或割草少了卻還要捱打。有一次我割草偷懶割少了,吃晚飯時父親板著臉對我說:“牛兒今天沒吃飽,把該你吃的飯分兩碗去給牛吃,對牛就好比人一樣,吃都吃不飽,怎麼能鏵田嘛!”從此,我就不敢少割牛草了。

到了夏天,牛就好過了,田土也鏵完了,到處是青草,牛兒長得膘肥體壯,我們放牛時,還要割一大背篼或一大挑草,那些秧田後坎牛吃不到、又影響稻穀生長的草是最好割的,這些草割回來主要是墊牛圈、踩牛糞用,夏天我家牛圈就像鋪了一層“綠地毯”一樣。

到了秋天,牛是一半清閒一半累,因為這時要秋種,秋種的田土還得用牛去翻犁,由於牛經過夏天得到養精蓄銳,加上這時還有青草和糧食的秸稈或葉殼,牛的日子也過得還算可以。但這個時候,人就辛苦了,除了把人吃的糧食收幹簸淨外,還要給牛貯備冬天的“糧食”,首先是掰包穀,父親要求我們家的包穀不能掰“樹開花”,必須是包穀連殼掰回來剝,剝下來的包穀殼曬乾放到牛圈樓上,這是牛冬天最愛吃的“糧食”;其次就是收穀草,稻穀撻了,把穀草捆好曬乾後,挑回來堆在牛圈樓上,為了保證牛在冬天要有充裕的“糧食”,我家的牛圈和豬圈一直是合建的,樓上相通,主要是用來堆穀草喂牛,穀草曬不幹不準堆上樓,因為穀草不幹會生黴,牛吃了要生病的。收稻草那份苦我至今記憶猶新——白天撻稻穀,晚上還得把穀草挑回來堆上樓,常常累得筋疲力盡,堆著堆著就在草堆裡睡著了。

父親與牛——回憶、思念、父親

鏵田歸來

到了冬天,牛的日子就比較難過了,因為天冷,草枯葉黃,牛兒難覓食,但我父親還是要求我每天把牛拉出去轉一轉,主要是讓它活動筋骨,特別是母牛更要活動,便於懷孕產犢。有一次我家喂的母牛下牛犢,從早上到下午都沒有產下,我父親趕回來,叫我把牛牽著往坡上走,他在後邊用巴掌一拍牛背,牛的腹腔形成後壓,牛犢一下子就“滑”出來了。

冬天晚上還得給牛喂草,那是父親要求必做的事,我父親是石匠,冬天一般都在外邊做副業,但我父親一般不在外邊住宿,他心裡想著的是怕我們忘了給牛喂草。他每夜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牛圈門口看看他的親密朋友,吃飽了沒有,還有草料沒有,水盆裡還有水沒有。到了雪凝天氣,喂牛的水必須是燒熱才行。

每年大年三十的那天,父親都要用石磨子碾一“撮箕”稻穀,連米帶糠,加點鹽水,舀幾碗米飯,夾點菜給牛吃,還把我們幾兄弟叫到跟前說:“吃飯要知牛辛苦,人過年,牛也要過年,畜比人同,你們從小就要有感恩之心啊!”

養牛:

肉牛養殖四大誤區

我母親和父親一樣,對牛也有很深的感情。2012年母親得了重病,需要花一大筆錢醫治,父親要照顧母親,一家人到處籌錢,家裡就沒人放牛了。有一天我們全家人就在議論把牛給賣了,這話被我母親聽到了,她把我叫到床邊,拉著我的手說:“強兒,那牛餵了十多年,以前靠它鏵田,現在每年還給我家下個牛兒,又溫馴,是棵‘搖錢樹’,我是命,它也是命,我是一條命,它可是兩條命啊,不能把牛賣了給我醫病,我和這牛是有感情的。”說著說著,母親就哽咽了,眼淚流了下來,我的眼淚也跟著流了出來。握緊母親的手,我說:“要得,媽!牛不賣了,不賣了,你的病我們想法醫,牛我們還是繼續喂!”我幫她擦乾眼淚,她才點了點頭,會心的笑了。

放牛是我小時候學會幹的第一件農活,小學回家放牛,初中回家放牛割草,高中放寒暑假在家一邊放牛一邊看書,大學假期回家還要放牛,包括高考填志願選擇學畜牧獸醫專業,也與我父親對我從小潛移默化的影響分不開。

要說放牛,父親也是有講究的,教導我們夏天早上放山的西面,下午放山的東面,那是為了躲太陽;冬天早上放山的東面,下午放山的西面,那是為了曬太陽。

我最喜歡的是夏天的早上放牛,把牛放到我家後山的水井灣,陽光從松林裡散射到田埂上,光影氤氳,露珠還掛在草尖上發亮,知了在叫,鳥兒在鳴,白雲在藍天飄過,溪水在山間流淌,幾個放牛娃騎在牛背上天南地北的“吹殼子”,等牛放飽了,我們就騎著它哼著小曲回家啦……小時候放牛的這一幅幅畫面,至今時常在我夢裡縈繞。

父親與牛——回憶、思念、父親

晨光、水牛、榕樹

由於我老家這一帶水源好,又喂有牛,父親還能給親朋好友幫上不少的忙,一到春天,我家秧田早早的就鏵好了。我大舅家隔我家有十多里地,水源不好,每年靠端午漲水搶水鏵田,他家人多地廣,我父親都是拉著牛扛著犁鏵去幫上幾天的忙,等鏵田插完秧才回來。直到現在,我大舅全家人都還經常說此事。在那“以糧為綱”的年代,那可是個“大人情”了。

父親雖然目不識丁,由於他對牛有特殊的感情,一些與牛的相關知識及農諺卻是牢記心裡。在看牛的好壞上他說:“遠看一張皮,近看四隻蹄,前看胸膛寬,後看屁股齊。”在飼養方面:“要使牛上膘,寸草切三刀。養牛沒技巧,一天三頓飽。”在防病方面:“水要清,草要淨,牛兒吃了不生病。角冷鼻無汗,趕快把藥灌。”在使役方面:“不怕千日使,就怕一日勞。冬天補料在腿上,春天補料在嘴上。”……

在中國的歷史上,牛用它那辛勤的勞動為人類創造了燦爛的農耕文明,但隨著農業機械化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牛的役用價值逐漸被人們遺忘,而牛仍然吃的是草,長的是肉,產的是奶,付出的是一生,為人類的生產生活默默奉獻著。牛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對人們有強筋健骨、補虛養血和防癌延壽的滋補作用,更是人們喜愛的肉類食品,人們常說:“牽著牛兒奔小康,常吃牛肉長健康。”

時代在變,我父親的觀念也在變。前不久,我同父親到離家不遠的龍灘口現代化養牛場參觀,當他看到那些個大體壯、五顏六色的雲嶺牛時,他頓時面帶笑容,兩眼放光;當他看到電視大螢幕上看得見養牛的全過程,牛兒聽著歌曲擦著癢,還有幾分怡然自得的樣子;當他聽說把牛糞堆起養蚯蚓來餵雞和魚,養過蚯蚓的牛糞又用來種蔬菜和稻穀等等變廢為寶的用途時,我想他的內心該是感到震撼和驚喜吧!當聽到場主介紹:大量收購還帶“紅塔帽”的全株玉米加工牛飼料,農民一畝地一季可收入2000元,一年還可種兩季,一頭牛可賣一二十萬元時。父親更是讚不絕口,興奮不已,連聲說:“養牛真好,以前為我們鏵田,現在為我們賺錢,看來我們農民真是離不開牛啊!”我想,這正是我們“種好草、養好牛、出好肉、扶好貧、綠色發展”的意義所在吧。

對養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養殖,天天都有精彩的養殖資訊、技術文章分享。投稿郵箱:yzydtco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