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臥兒帝國時期統治下的印度是什麼樣的?

莫臥爾人屬什麼種姓

引言

1526年,巴卑爾從中亞侵入南亞次大陸,佔領德里,建立了封建專制的莫臥兒帝國。十七世紀初,莫臥兒的統治者已經征服了次大陸的絕大部分。莫臥兒皇帝是最高統治者,全國分為省和土邦,省設省督,土邦由當地王公統治,有相對的獨立性。全國土地被宣佈為皇帝所有,皇室直接佔有全國耕地的八分之一,其餘部分分封給封建主,其條件是向皇室提供一定數量的騎兵。各土邦的土地則歸王公世襲。農民被束縛在作為社會基本生產單位的農村公社裡。農民家庭大都以手工紡織作為副業,小農經濟和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在一起。

從十八世紀初年開始,莫臥兒的封建統治危機四伏,日趨衰落。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手工工場出現了,商品貨幣關係滲入了農村,實物地租逐漸為貨幣地租所代替,農民受到日益加重的封建剝削。公社上層分子和包稅人,往往把公社土地佔為己有。失去土地的農民,或淪為佃農,或離開農村,在各地流浪。因此,

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反封建的農民起義連綿不斷,反對民族壓迫的鬥爭風起雲湧

。與此同時,各土邦紛紛獨立,許多省份的總督已成為事實上的君主。到十八世紀中葉,德里政令所及的範圍只有德里周圍的一些省份。正在帝國內部混亂和陷於解體的時候,外國殖民者乘機攻進來了。

馬克思說:“大莫臥兒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提人打倒,馬拉提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進來,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南亞次大陸淪為英國殖民地十五世紀末,葡萄牙人侵入印度,接著而來的是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英國殖民者在1600年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從英國國王那裡獲得壟斷貿易、擁有武裝、宣戰媾和以及在殖民地組織政府的權力,不斷對印度、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推行殖民掠奪。十八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者利用莫臥兒帝國的解體,

加強對南亞次大陸的直接掠奪和軍事侵略,並與一度在次大陸保有優勢的法國殖民勢力進行爭奪

莫臥兒帝國時期統治下的印度是什麼樣的?

在英法爭霸的七年戰爭(1756-1763)期間,他們在次大陸也展開了激烈的爭奪。1757年6月爆發的普拉西戰役,英軍在殖民軍頭子克萊夫率領下,打敗了親法的孟加拉總督,佔領了孟加拉。英國利用從那裡搶劫到的大量財富,擴大自己的土兵名額,並驅使這支軍隊進一步削弱法國在德干高原的勢力。馬克思說:“七年戰爭使東印度公司由一個商業強權變成了一個軍事的和擁有領土的強權。正是那個時候,才奠定了現實的這個東方不列顛帝國的基礎。”普拉西戰役是南亞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殖民地的標誌。從此英國以孟加拉為基地,不斷向次大陸沿海和內陸擴大侵略。

到了1849年,英國侵吞了最後一個獨立王國旁遮普,把次大陸完全變成了英國殖民地

英國在進行征服的過程中,挑撥和利用當地不同的民族、部落、種姓、宗教信仰和土邦之間的矛盾,製造混亂和衝突,乘機兼併和奴役。在征服後,又採取“分而治之”的辦法進行統治。

公司把英屬印度分為直接和間接統治地區

。公司直接統治地區約佔領土三分之二;其餘三分之一為公司間接統治地區,包括五百多個土邦,由公司的傀儡,即當地的王公統治。土邦和直接統治區犬牙交錯,以便監視和控制。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剝削

普拉西戰役後,英國對英屬印度開始大規模的殖民掠奪。他們透過搶劫、壟斷性貿易和徵收高額賦稅等手段,榨取了驚人的財富。據統計,在1757年-1815年,英國從印度拿走了十億英鎊的財富。因此有人曾用這樣生動的話來比喻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掠奪:英國就“像海綿一樣從恆河邊上吸取了財富,又擠出來倒在泰晤士河中。”為了適應英國工業資本主義擴大原料來源和商品銷售市場的需要,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英國逐步由赤裸裸掠奪向輸出商品為主的殖民剝削過渡。為此,英國採取了兩個措施,一是

培植土地私有制

,二是

取消東印度公司對英屬印度的貿易壟斷權,使英國工廠主和商人普遍獲得傾銷商品的機

會。

莫臥兒帝國時期統治下的印度是什麼樣的?

在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皇帝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農民被組織在農村公社裡,農村公社有土地的世襲使用權。政府透過包稅人即柴明達向農村公社收稅,柴明達對土地沒有世襲繼承權。十八世紀末,英國先後在孟加拉、比哈爾和奧里薩等地實行固定柴明達裡土地制度。按照這個制度的規定,農村公社土地為東印度公司所有,公司把這些掠奪來的土地交給柴明達;柴明達向農民徵收地租,按1793年的實際土地稅額的十分之九向東印度公司交納地稅。這樣,

農民就被野蠻地剝奪了對土地的世襲相承的權利,降為佃農,柴明達則擁有土地的世襲權,成為地主

十九世紀,英國又在中印度一些地區實行不固定柴明達裡制,稅額每二十五至三十年調整一次。在已經存在土地私有制的南部和其它一些地區,實行“萊特瓦爾”制,即農民的租佃制,公司雖然承認具有充分權利的公社農民對於耕地的所有權,但農民必須向殖民當局繳納高額地租,相當於全年收成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農民實際上是公司的佃農。馬克思在揭露柴明達裡和萊特瓦爾制度的實質時指出:“這兩種制度都是貽害無窮的,都包含著極大的內在矛盾,都不是為了耕種土地的人民群眾的利益,也不是為了佔有土地的掌管人的利益,而是為398了從土地上徵稅的政府的利益。”1813年,

英國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對英屬印度的貿易壟斷權,英國工業品就象潮水般湧了進來,到處充斥了英國的棉紗和棉織品

莫臥兒帝國時期統治下的印度是什麼樣的?

在英國廉價商品打擊下,當地的手工業急速凋敝,手工業者紛紛破產,陷於絕境。總督本丁克不得不供認:“棉織工人的白骨使印度平原都白成一片了。”以紡織業著稱的達卡城的人口從十五萬人減少到二萬人左右,滿城荊棘,疾病流行。土

地私有制的建立,廉價商品的傾銷,瓦解了印度的農村公社,摧毀了它的傳統的手工業,破壞了它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資本主義關係並未跟著發展起來

。所以,馬克思指出:“英國則破壞了印度社會的整個結構,而且至今還沒有任何重新改建印度社會的意思。印度失掉了他的舊世界而沒有獲得一個新世界,這就使它的居民現在所遭受的災難具有了一種特殊的悲慘的色彩”。

起義前夕的階級關係

起義前英屬印度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是錯綜複雜的;廣大人民同英國殖民者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農民階級是英屬印度人口的絕大多數,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他們受殖民者和封建主雙重壓迫,每一百人中有九十九人負債,遇有災荒,就成批地死於饑饉。1770年,孟加拉一次饑荒,居民就死了三分之一。手工業者同農民一樣,受殖民者及其走狗的壓迫,貧困不堪,尤其是在英國棉織品傾銷以後,他們被剝奪了舊的謀生手段,卻找不到新的生活出路,有的死亡,有的流落街頭淪為乞丐。

農民和手工業者渴望儘快擺脫殖民奴役的枷鎖,成了民族起義的主力

到了十九世紀四十、五十年代,英國殖民者為了掠取更多的原料,以適應本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力圖擴大直接統治的地區,加強對勞動人民的剝削,

先後頒佈了取消王公特權和兼併土邦領土的法令

。總督達爾豪西制訂了“喪失權利說”,規定王公死後,沒有直系後嗣,土邦領土就收歸東印度公司。在起義前的十年內,總共三萬五千個大小封邑賜地中,就有二萬一千個被東印度公司兼併掉,薩塔拉、那格浦爾和佔西等土邦,就是這樣被併吞的。英國的這些做法,損害了部分土邦王公的利益,因而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與英國殖民者發生矛盾,被捲進民族起義的鬥爭浪潮,在一些地區領導起義。反英運動在土兵裡最活躍。

莫臥兒帝國時期統治下的印度是什麼樣的?

土兵是英國從當地的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中招募來的,共有二十萬人,他們受著四萬英軍控制,受盡英國軍官的欺凌和壓迫。英國矇蔽和利用土兵征服了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後,就改變了對土兵的政策,土兵的薪金降低了,一些優待也被取消,而且不顧印度教的種姓規定,常常背約把他們調到伊斯蘭教國家去作戰;1856年英國制定新的募兵法,規定土兵必須絕對服從長官的命令,

企圖以新兵代替舊兵,進一步取消土兵的某些權利

;這些措施更加激怒了土兵。而土兵又是唯一有組織並掌握了槍桿子的集團,這樣,士兵就成了“印度人民過去從未有過的第一支核心的反抗力量”,成了這次起義的發難者。

起義的爆發和德里起義政權的建立

從1856年起,醞釀起義的活動,就在各地秘密進行。作為聯絡人民起義的訊號的薄餅在農村傳送,紅蓮花在土兵中傳遞。“大家一條心來趕走外國侵略者”的傳單不斷出現。秘密組織在各地產生。這種山雨欲來的形勢,連英國殖民者也有所覺察。1856年新任總督坎寧就任時說:“印度天空也許只有手掌大的烏雲,但可能擴大,甚至最後把我們在大雨中淹死。”1857年初,英國殖民者發下了一種新子彈,是用塗有牛脂和豬油的紙包裝的,使用時要用牙咬開。

信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土兵認為這是對他們宗教的汙辱,就紛紛行動起來

。從2月至4月,駐各地的土兵團隊,不斷與英國軍官發生衝突,舉行暴動。

莫臥兒帝國時期統治下的印度是什麼樣的?

英國鎮壓了這些暴動以後,被遣散的土兵成了民族起義的積極參加者。4月,密拉特發生土兵拒絕使用新子彈事件,殖民者對拒絕使用新子彈的八十五名土兵判以十年重刑,並當眾加以侮辱,激起了土兵的更大憤怒。5月9日,當被判刑的土兵押赴監獄時,土兵們舉行會議,一致決定立即行動。這樣,

新子彈事件就成了起義的導火線

。10日下午,密拉特土兵乘英國軍官在教堂祈禱的時候,舉行起義。市民和附近農民也很快加入了起義隊伍。“今天我們要報普拉西之仇!”的呼喊聲,響徹密拉特上空。起義者按預定計劃,開啟監獄,釋放政治犯,割斷電線,封鎖了交通要道,殺死英國軍政官員,燒燬兵營、教堂和殖民衙署,立即向德里挺進。密拉特離德里約四十英里,一夜行軍,次日清晨,起義軍就進抵德里城下。城內軍民紛紛響應,懲辦英國軍官,開啟城門,迎接起義軍。

5月16日,起義者完全控制了德里。德里收復後,起義者把莫臥兒帝國的皇帝巴哈杜爾·沙赫二世擁上王座。同時,起義者成立了由六個軍官和四個文官組成的行政會議,掌握實權。起義者的領袖之一汗·巴哈杜·汗也曾發表了一項文告,號召各地居民不分宗教信仰,團結一致,驅逐英國殖民者。呼籲說:“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弟兄們!……忘掉你們之間的小小分歧,參加到這個神聖的戰鬥中來吧!投身到戰場中來,在一個旗幟下戰鬥,用鮮血的洪流把印度斯坦土地上的英國名字沖洗乾淨!”行政會議還頒佈命令,

廢除柴明達裡制度,取消貧民捐稅,對地主、富商和高利貸者徵收特別稅

莫臥兒帝國時期統治下的印度是什麼樣的?

德里是印度歷代王朝的都城、政治中心和戰略要地,它的解放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對各地發生了很大的影響。5至6月間,在奧德、坎普爾、佔西等地都先後爆發了起義。

反英起義很快席捲了北部和中部廣大地區,並波及南部的一些地區

。與此同時,各地農民也展開了反封建的鬥爭,他們拔掉柴明達所樹的界碑,焚燒地契,廢除債務,驅逐地主和種植園主,奪取他們的財產,並控制了一些農村。這樣,由土兵起義開始的反英鬥爭就發展為印度民族起義。

英勇的德里保衛戰

德里起義政權建立後,各地的起義隊伍陸續來到這裡,德里成了起義的中心。1857年6月8日,英國殖民者從各地調集大量軍隊,開始了對德里的圍攻。在6、7兩個月中,起義軍運用遷回奇裝戰術,不斷出擊,給敵人以大量殺傷。6月23日是普拉西之戰的百週年,起義軍衝出城去,展開一場激烈的戰鬥。有個英國軍官在日記中寫道:“大約是夜間十二點鐘,起義者向我們全軍展開了一場極其兇猛的攻擊,再沒有任何人比起義者戰鬥得更勇敢了。……我曾一度想到我們要完蛋了。”

但起義者戰略上始終處於防禦地位,並未乘勝進攻,拔掉城外敵人據點,給了殖民者以喘息的機會

捲進起義隊伍的王室和封建主與人民群眾所抱的目標存在著分歧,這在起義一開始就表現出來了。德里起義的第二天,貴族們就開始討論如何恢復“秩序”的問題,甚至對起義軍佔據御花園也表示不滿,併力圖篡奪起義軍的指揮權,但當時這個陰謀沒有得逞。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封建主的叛變投活動加劇了。正當戰鬥緊張進行的時候,城裡一部分封建貴族、地主、買辦商人囤積糧食,抬高物價,窩藏火藥,企圖挑起宗教糾紛,製造政治混亂。他們還進行反革命破壞和間諜活動,炸燬起義軍的軍火庫,盜竊情報,與英軍秘密往來,等等。他們的反革命叛賣活動,

嚴重地破壞和削弱了起義隊伍的力量。德里城內來自各地的起義軍,缺乏統一的指揮

。名義上巴赫德·汗是德里城起義軍總司令和總督,但由於他出身低微,常受貴族老爺們的掣肘,無法調動軍隊,這也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

莫臥兒帝國時期統治下的印度是什麼樣的?

貴族和買辦商人的叛變,起義軍本身的弱點,給英軍以可乘之機

。9月14日英軍向德里發動總攻,在炮兵的支援下,闖進了城裡。起義軍民同英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六天的戰鬥中,打死敵軍五千餘人,擊斃兩個英軍司令官。為了儲存有生力量,起義軍於19日深夜撤出德里,轉移到朱木拿河與恆河之間的平原地區,堅持革命鬥爭。以巴哈杜爾·沙赫二世為首的皇室和貴族則無恥地向英國人屈膝投降,莫臥兒王朝從此滅亡。

勒克瑙浴血抗戰

德里陷落後,反英起義的重心轉向了奧德的首府勒克瑙。1857年5月10日密拉特土兵起義之後,5月30日,勒克瑙的土兵、市民和農民也舉行起義,

與殖民軍進行英勇的搏鬥,並把殘餘的英國人包圍在總督府裡,

起義者控制了全城。6月上旬,奧德上空到處都飄揚著起義軍的旗幟。勒克瑙起義軍民不斷進攻總督府裡的英軍,擊斃兼任當地英軍司令的兩個英國專員,消滅了七百多敵人。7月底,一支英軍從坎普爾出動,妄圖營救被困在總督府的英軍。

莫臥兒帝國時期統治下的印度是什麼樣的?

坎普爾離勒克瑙不到四十五英里,但在沿途起義軍民的阻擊下,英軍不得不兩次退返恆河,死傷六百五十餘人,九天內只推進了十英里。這時,那格浦爾土王納那·薩希布部下的唐蒂亞·託庇率領的起義軍,乘虛進擊坎普爾,英軍被迫退守坎普爾。以後英軍又幾次進攻勒克瑙,均未得逞。

這年冬天,一向活躍在坎普爾一帶的唐蒂亞·託庇起義軍與英軍激戰後,被迫南移,勒克瑙的形勢就惡化了

。1858年3月初,英軍集中了九萬兵力和一百八十多門大炮圍攻勒克瑙,激烈的巷戰持續了十多天,3月21日,起義軍主力撤離市郊,勒克瑙陷落。

結語

英軍在勒克瑙站穩腳跟後,1858年3月末,開始進犯中印度起義的中心佔西。曾因“權利喪失說”而被英國兼併了領地的佔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與起義軍民一道同英軍展開了激戰。4月3日,敵人突入城內,英勇的佔西人民,逐街逐屋地同敵人進行了爭奪戰,五百名堅守高地的壯士,流盡了最後一滴血。4日夜晚,女王帶領一部分起義軍從北門突圍而出。4月5日,佔西淪陷。

參考資料:

《世界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