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姐弟之間能有什麼壞心思?他們只是每天想打倒對方800次而已

豬豬能有什麼壞心思

文|CC爸媽

公眾號:CC爸媽 ID:cc-bama

咱們號裡有不少二胎媽媽,大家最常問的一個問題是:

C媽,CC&DD打架嗎?

請把“嗎”字去掉,是對一個二胎老母最大的尊重,哈哈。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曾經做過一項有關手足互動的研究。

研究者透過統計資料發現:

2歲到4歲間的小朋友,每小時會鬧矛盾6——7次;

年齡稍大的孩子會少一些,例如4到7歲的孩子,每小時鬧矛盾3——4次。

朋友們,平均10分鐘幹一架的頻率感受下?

以我家的情況來看,CC已經是個上小學的“大姑娘”了,DD雖然還不到一歲半,但也有了強大的“戰鬥力”,上一秒相親相愛,下一秒雞飛狗跳的場景時不時地上演。

關於如何處理這種情況、儘量平衡他們之間的關係,我一直在思考和總結,每每有了新的感悟,也忍不住分享給大家,今天這幾點也是有感而發。

親姐弟之間能有什麼壞心思?他們只是每天想打倒對方800次而已

老二會表達之前,父母要學會做翻譯官

我發現手足之間的關係,隨著年齡增長,千變萬化。

就像1歲前,我覺得倆娃簡直天使,CC愛DD,愛到無法自拔,DD作為姐姐的迷弟,眼裡都有星星。

但1-2歲之間,隨著老二物權意識的覺醒,執拗期的到來,紛爭就此拉開序幕。

一會兒搶姐姐的玩具、一會兒撕姐姐的書、一會兒破壞姐姐的作品,哎媽,簡直隨時隨地都在惹事招非。

更糟糕的是,因為還不會表達,所以溝通也簡單粗暴:

非搶即推,非打即咬。

作為姐姐的CC,可沒有親媽濾鏡,人家也只是個孩子啊,所以,能忍住不還手?才怪!

這個階段,怎麼減少衝突?

父母要學會做兩個孩子的翻譯官。

一來,跟老大解釋老二的行為並非有意,而是因為他還不懂

(正確的表達方式)

,讓老大有自己比DD明事理,不跟DD一般見識的感受,繼而心甘情願的主動選擇包容:

“DD不是故意打你,他還沒學會控制力度,我們拿著他的手,告訴他,輕輕的,好不好?”

“DD不是故意毀壞你的積木,他只是好奇,看你玩的開心,他也很想開心,我們分他一些讓他自己探索,他就不繼續給你搗亂了!”

二來,從一開始就給老二示範正確的表達方式:

“不搶不搶,我們跟姐姐說,拿拿~拿拿~”

“不打不打,姐姐沒有不給你,在給你分餅乾了對不對,等等~等等~”

老二說不出口的訴求,你幫他說出來,不僅能幫他儘快學會正確表達,老大也能因此理解弟弟:

原來弟弟是想要、是著急,而不是故意搞破壞,那我就可以收起我20米長的大刀了……

讓孩子理解孩子,很難,所以,父母要給助力;讓孩子包容孩子,更難,所以,父母要給方法。

親姐弟之間能有什麼壞心思?他們只是每天想打倒對方800次而已

孩子會表達後,爭吵時,先彆著急介入

我閨蜜,家裡也是倆娃。哥哥+妹妹的組合,兩個孩子相差不到兩歲。

打架麼?當然也打!

但老二能說會道之後,倆娃爭執的過程和結果,反而讓閨蜜“大開眼界”。

某次,哥哥玩積木時,妹妹也非要玩。哥哥不讓,妹妹就上手搶。

閨蜜剛想上前“調解”,就聽哥哥說:“我們排隊玩,我比你大,所以我先玩,你後玩。而且,你現在可以看著我玩,一會兒你玩的時候就會了。”

沒想到的是,妹妹同意了!還認真地在旁邊“觀摩”,哥哥搭好積木後,甚至還崇拜地說:“哥哥好棒啊!”

什麼?!就這樣happy ending了?

原來事情還有這樣的處理方式。

有些時候,孩子爭吵時,你不必每一次都當裁判,如果事情可控,我們可以先不用著急介入。

親姐弟之間能有什麼壞心思?他們只是每天想打倒對方800次而已

孩子之間也有自己的秩序,而家庭成員之間的秩序是最為安全的一種。

能在這種安全的環境中,透過爭吵、談判等方式學會競爭與合作、公平與規則,尊重與體諒,嘗試著自己去解決問題,是件多好的事情啊。

對於有二胎的家庭來說,這可是一個“先天優勢”。正因為有了兄弟姐妹,才會讓娃儘早學會社交技巧。

反之,父母干預過多,總忍不住先去評判對錯,下個結論,比如“妹妹別給哥哥搗亂”或者“哥哥先讓著妹妹”,很有可能就一次次抹殺了他們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當然,如果是電光火石之間就打起來的暴力情況,還是要及時制止,並告誡他們無論怎樣都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

老大勢必要改變,但改變的原因要注意

二胎的到來,勢必會帶來一些變化。

儘管你在準備要二胎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給老大打“預防針”,但事情的走向卻並不一定遂你願。

倆娃爭執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因為,老大覺得老二的到來限制了自己的行為,才把弟弟/妹妹放到了自己的對立面。

DD還沒出生的時候,CC其實就有過當“老大”的經歷。那個時候,小表弟剛出生不久,CC也曾趁我們不注意偷偷擰他的胳膊。

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個弟弟不討喜。

因為他,原本可以隨意在床上蹦蹦跳跳的她,會被制止:“別跳了,這樣會把小弟弟跳暈。”

因為他,原本可以在家裡每一個角落大喊大叫的她,會被立馬叫停:“小聲一點哦,弟弟剛睡著。”

雖然我們覺得用詞溫和恰當、指責並不明顯。

但是我們的行為還是不經意地給孩子間造成了更深的矛盾。

在CC眼裡,自己種種的行為受限,皆是因為弟弟的到來。

所以,就把怨氣轉移給了小表弟。

親姐弟之間能有什麼壞心思?他們只是每天想打倒對方800次而已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弱化弟弟才是帶來這種變化的原因,強調改變是因為不恰當的行為本身。

比如CC再一次大喊大叫跑進屋的時候,我會問:“你睡到一半爸爸叫醒你的時候,你是不是很生氣?爸爸吵醒媽媽的時候,媽媽是不是也發脾氣了?

所以,有人睡覺是不是要小聲說話,現在誰在睡?”

CC回答是:“弟弟。”

“恩,那如果現在睡覺的是姥姥呢?我們是不是也不能大聲喊?”我故意把注意力從弟弟身上移開。

這個例子不是重點,重點是,

父母要透過一些語言或是行為,弱化改變的原因是為了弟弟,而是因為不恰當的行為本身。

後來我們有了DD,也是遵照這一方針不動搖。

我們只強調因為不合時宜的行為才導致她被限制、被批評,而不刻意強調是因為DD,這就大大的降低了CC對DD的敵視。

永遠無法公平,但可以各予所需

二胎父母,最大的難題大概就是如何做到公平。

但,如果“父母想要公平對待兩個孩子”本身就是錯誤的呢?

這裡有一個悖論,什麼叫做公平?

對於大寶來說,有弟弟妹妹之前他得到的愛是100%。哪怕你拿走10%,甚至5%,他都會受損,都會感到難受。

而對於二寶來說,他出生以後很多東西都不是完全屬於他的,他能搶到一點就會很高興。

但父母心中的公平是每個人50%,所以父母經常感覺大寶特別小氣,一點都不懂得讓著二寶,明明已經比弟弟/妹妹得到的多了,竟然還覺得不夠。

但其實是父母沒有理解到大寶那種被剝奪的損失感。

研究表明,越是追求公平的家庭,二胎之間爭吵的頻次越高。

因為父母一味地講求“公平”,什麼都給兩個孩子一樣的,其實是在不自覺地縱容孩子們比較。

孩子們考慮的,不是我是否真的需要這個、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而是,我是否與對方一樣。

他們時刻都在對比,但實際上不可能什麼都一模一樣的,草莓有大有小,蘋果有紅有青,電視有你想看的汪汪隊,我想看的小豬佩奇。

一旦有不同,就會引發爭吵。

親姐弟之間能有什麼壞心思?他們只是每天想打倒對方800次而已

“公平”並不是兩個孩子得到的必須是一樣的,有時候二寶只得到一點點就會很開心,這時大寶多得一點也是可以的,看似二寶輸了點“東西”,但他得到了大寶的愛,以後便會得到大寶更多的寬容。

所以,大人不必刻意追求50%-50%的公平,而是應該有針對性地滿足他們各自的需要。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興趣愛好不同,他們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拿我家的情況舉例大家感受下。

CC姥姥常覺得我們一家三口一起睡,CC自己一個人睡,有點可憐,但其實並不。

CC對父母之愛的需求,是睡前父母給她讀故事,是父母跟她一起玩她想出來的瘋點子。

她並不需要父母的陪睡,所以,我們不陪睡,但前兩項我們會參與的不遺餘力。

CC姥姥還覺得我每晚要花許多時間顧CC的學習、練琴,導致DD常常自己玩,有點可憐,但其實也並不。

DD對父母之愛的需求,是“當自己需要時”有人陪伴,他每次可以獨立玩耍的時間至少是半小時。我會在這期間帶CC練琴、作業,這期間我確實“不管他”,但我們會在他開始不耐煩的第一秒去陪伴他。

有CC一個孩子的時候,我的精力很滿,我的愛很滿,我把所有都放在一個孩子身上,每一天從她睜開眼到她閉上眼,都有人在她身邊關注著。

有了CC&DD兩個孩子,我還是同樣的精力和愛,只是我學會了合理分配,讓需要關注的被關注,讓需要獨立地去獨立,讓需要自由的去自由。

只要分配合理,兩個孩子都不會覺得父母之愛有失,反而自己多了些自由,還多了一份手足之情。

二胎,我也還是在路上,兩個孩子相殺的指令碼,也還在繼續,但是肉眼可見的,父母每留心一點,吵鬧就能減少幾分,你家有啥減少手足衝突的妙招,也留言區跟C媽說說唄!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養娃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餵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