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展現漢字構形之美——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劉紹剛

什麼叫遺產處理前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形態表現為基礎的藝術形式。從甲骨文到近代文字,不同書體展現了漢字發展流變,而豐富變化的筆法和字勢則展現了漢字構形之美。書法藝術與漢字的發展具有怎樣的互動關係?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劉紹剛。

《中國社會科學報》:漢字具有構形之美。請您從書法的角度談一談,漢字體現出哪些藝術審美特徵?

劉紹剛:《說文解字》所說的“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是指漢字的基本構字方法。實際上,漢字具有形音義兼備的特性,對維護中國在文化上的統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漢字還被賦予了豐富的藝術屬性,在中國歷史上的不同時期,漢字展現了獨特的時代風格,如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態。

《中國社會科學報》:有些書法創作者認為甲骨文、金文及戰國、秦漢時期的古文字與書法關係不大。您如何看古文字中的書法,以及古文字書法與近代漢字書法的關係?

劉紹剛:20世紀,在甲骨文發現不久後,以甲骨文為書體的書法作品便迅速流行起來。在羅振玉、董作賓等甲骨文早期研究者的提倡下,一些學者和書法篆刻家紛紛加入甲骨文書法創作中,大大促進了甲骨文書法作品作為書法中的“新軍”而在近代書壇大放異彩。線條簡單洗練、圖形化意味十足的甲骨文,本身就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是甲骨文書法迅速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

漢簡的發現則促成了簡牘書法的發展,並使其很快成為書法領域的新生力量。蓋因人們此前看到的隸書主要源於漢碑、石經上的文字,端端正正,廟堂氣十足。而新發現的簡牘文字,雖然沒有漢碑那麼規範、成熟,卻動感十足,充滿了市井氣息。秦漢古隸的簡牘帛書,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篆書向隸書過渡的印跡,各種保留著篆書遺蹟而又古樸清新、姿態各異的古隸,為書法藝術家族增添了新成員。

中國書法展現漢字構形之美——訪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劉紹剛

《中國社會科學報》:從甲骨文、金文到戰國、秦漢以及近代漢字,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書體特徵發生了哪些重要變化?

劉紹剛:漢字從商周時期的象形階段,逐漸向線條畫階段過渡,這一過渡在春秋戰國時期基本結束。在秦系文字中出現的古隸,開始了由線條化向筆畫化的演進。西漢中期隸書的成熟,標誌著筆畫化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楷書的形成則標誌著筆畫化的徹底完成。

魏晉以後,行楷書在實用領域中佔據主要地位,但在書法藝術中,篆書、隸書作為一種古老的、非日常實用領域的書體,依然以獨有的美學價值繼續在書法作品和少數實用場所中存在。特別是在清代,鄧石如、伊秉綬等書法大家讓篆書、隸書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漢字發展過程中,還有“大寫意”書體——草書。草書把漢字的形象、筆畫進行抽象化處理,且始終沒有形成一套具體規範。如果脫離了語境、文意,草書非常難以識別。因此,草書可謂是漢字中的“抽象派”。然而,草書能在漢字發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正是因為漢字除了具有實用價值之外,還被賦予了藝術屬性。

《中國社會科學報》:近代以來,大量出土文獻以不同載體形式現世,為研究古文字書法帶來了哪些新發現、新課題?

劉紹剛:簡帛書法的大量出土,使人們對隸書的形成及其不同發展階段有了新認識。在簡牘文字發現之前,人們見到的隸書大多是漢碑文字。於是,康有為等人就懷疑秦代有隸書的說法,認為“蓋西漢以前無熹平隸體,和帝以前皆有篆意”。隨著20世紀初居延漢簡等西北簡的發現,人們看到了西漢時期的隸書。而睡虎地秦簡、裡耶秦簡的發現,讓人們又看到了秦統一前和秦朝建立後的隸書。在隸書發展的不同階段,透過其不同部首的演變、用筆的變化等各種特徵,可以對比得出較為準確的標本,幫助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秦代篆書演變為隸書的過程。現在,文字學界把秦和西漢武帝之前的隸書稱為“古隸”,而西漢武宣時期“八分”漢隸成熟,這已經成為基本的共識。

目前,說起書法,通常主要是指篆、隸、草、行、楷等書體,甲骨文、金文和戰國簡被納入“篆書”之中,而古文則少有人提及。其實,在中國的書體中,古文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戰國簡被發現後,各類豐富多姿、流動圓轉的用筆,更新了人們對傳世古文書法筆法、結體單一的認識。過去,人們把在湖北、湖南等地出土的戰國簡統稱為“楚簡”,自郭店簡等文獻類簡公佈後,研究者發現其中還有齊系、晉系文字的因素,這也讓人們對戰國時期的文字有了更新的認識。

江蘇連雲港出土的尹灣漢簡《神烏賦》,讓人們看到了西漢晚期的草書,其與傳世的章草已經非常相像。近年發現的西漢武帝時期的走馬樓西漢簡證明,最遲在西漢武帝元朔年間草書已通行,併成為一種新興字型。因此,原有書法史中關於草書形成時間的看法應予更新。可見,《說文序》“漢興有草書”的說法確實不虛。

20世紀50年代,中國發生了一場非常著名的大辯論,即蘭亭論辯。許多著名學者圍繞《蘭亭序》是否為王羲之的真跡發表了不同意見。然而,在湖南郴州發現了比永和九年早50多年的簡牘,上面的字跡用筆和《蘭亭序》已經非常相像。因此,李學勤先生看到這些簡牘之後感嘆,要是郴州簡早發現50年,也就不會有那場論辯了。

從先秦到兩漢、魏晉,是漢字演變最劇烈的時期,人們今天能見到的簡牘帛書也是這一時期的遺物。為了書寫的快速、便利,秦開始改良篆書,經過古隸階段的演變,最終產生了規範隸書——漢隸。在西漢武宣時期隸書形成後,改良隸書又開始成為漢字演變的主流,隨之出現了行書。此後,行書再被規範、固化,又形成了楷書。透過簡牘帛書,人們清楚地看到了漢字和書體演變的各個階段,對各體書法的出現時間及演變過程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