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語言特性

詩詞的語言特性

在說到詩詞的時候,靜一經常提到一個詞,叫“

詩性化語言

”。那麼,什麼是“詩性化語言”呢?

簡單說就是,

適合詩詞用語習慣,既簡潔明快又不完全符合語法約束的語言。

這樣說是不是過於籠統和抽象化了?那好,接下來靜一就詳細解釋和剖析這句話的含義。

首先,詩性語言具有意象性。

“意象性”是詩人體察實際事物後,在頭腦中形成的一種獨特並加進自己昇華或聯想後的感覺與情思。

如李白看到廬山瀑布後,立刻寫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下把“瀑布”和“銀河”聯絡到了一起。

詩性化語言的“意象性”正是詩人在看到實體事物後不是簡單的“依葫蘆畫瓢”,而是在“意象”過程中加進了比喻、擬人、誇張、象徵、通感以及矛盾修飾、虛實組合等等修辭手法。

詩詞的語言特性

其次,詩性語言具有多義性

所謂“多義性”是指採用象徵、暗示、雙關等等手法,讓語言呈現出多層意思,包括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

如古詩詞中常說的東西南北風,表面看是說自然的“風”,但在特定語言環境中往往暗指政治環境和所處境遇。

東風一般指春天的風,但有時又反襯傷感、離別、專制、重大等情緒,例子太多,這裡就不一一例舉了。

西風、南風、北風也是如此,因為這裡重點談的是詩詞語言的多義性,所以就不一一解釋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書或上網查一查。

詩詞的語言特性

再次,詩性語言具有跳躍性

詩性語言的這個特點是較其他文學體裁比較特殊的一種表達方式。

就是不需要任何介詞、連詞等關聯詞語把古今、中外或不相干的景物組合在一起,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

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各種景物之間不加任何關聯詞語,甚至毫無關係,但組合在一起,卻表達了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的思想感情。

詩詞的語言特性

其四,詩性語言具有音樂性

所謂音樂性就是節奏感,這就是律詩和絕句要求平仄的主要原因。雖然古體詩和現代詩沒有這些限制,但也要有節奏感。詩性語言的節奏感既有內在的音樂性(情緒律動),又有外在的押韻、節拍和聲調等等的震撼感覺。

詩性語言還有其他特性,由於篇幅所限,這裡就不多說了,靜一會在以後或專題或零散的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