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神武門的“故宮博物院”五個大字最早出自誰手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這些悠久的歷史給我們帶來數不盡的故事和文物,它們是先輩給我們留下的無比珍貴的遺產,它們也見證了我們前輩數不盡的風流。

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當屬北京的故宮,作為元明清三朝帝皇居住之所,它本身的價值就不可估量

不僅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也見證了三個王朝的興衰隕落,更受到了三朝帝王幾百年的維護和改進。

在清朝溥儀退位之後,故宮先後易主多人直到建國後,國家將眾多珍貴的文物收納進了北京博物院,它也成為我國唯一一個國家級的博物院,舉世無雙。

故宮在成為故宮博物院之前本來是沒有“故宮博物院”的匾額的,

1971年,著名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曾為故宮的神武門上方撰寫了一個“故宮博物院”的匾額

但是,據史料記載,故宮博物院神武門的上方在1971年前也曾有過一個“故宮博物院”的匾額。那麼這個匾額又是誰撰寫的,他又有什麼資格為故宮撰寫匾額?

故宮神武門的“故宮博物院”五個大字最早出自誰手

神武門作為故宮紫禁城的北門,依照中國古代的四象排列本名應是玄武門,但是在清康熙時期為了避康熙帝玄燁的名諱,被更名為神武門。

因為中國古代的建築採用坐北朝南的排列方式,因此神武門是作為故宮的後門來使用的。又因為除重大事件外,紫禁城的正門一般不允許開啟,所以神武門是歷朝歷代乃的主要門戶,我們如今去紫禁城遊玩也正是從神武門入內。

神武門舊時門上設有鐘鼓與鐘鼓樓遙相呼應,用作京城內的打更報時,意義重大。神武門下開有三道門,中門在古代僅供皇上出行使用,兩個側門則是由皇后嬪妃還有下人使用。

清朝時期,皇上選秀盡皆是從神武門進入皇宮。

故宮神武門的“故宮博物院”五個大字最早出自誰手

神武門作為故宮博物院迎接四海八方遊人賓客的大門,所以,它的匾額不僅是故宮博物院的臉面,更是我們中國的臉面,上面的匾額不僅要寫得端莊大氣,還要體現我們文化的意蘊和風骨。

故宮自1924年馮玉祥將軍將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趕出紫禁城之後,就徹底地回到了廣大人民的手中,1925年經過一年的周密籌劃,故宮博物院正式面向全世界展現它全新的風貌。

故宮博物院建立的頭等大事應該就是立匾,好匾如好臉,是最可以體現一個建築的風貌的。可是在當時社會動盪,有能力有資格為這個新建立的故宮博物院題字的文人墨客少之又少。

所以這個艱鉅的任務就落在了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李煜瀛身上。

李煜瀛的一手顏體大字在當時也盛名累累,加上顏體本身就是氣勢恢宏,極匹配故宮博物院的身份。所以這件頭等大事就落在了李煜瀛的身上。

當時的李煜瀛身處故宮文書科內,大抓筆半跪著,一氣呵成的寫在了粘連的大紙上。最後也作為故宮博物院的新匾掛在了神武門上面,也證明故宮開啟了它屬於中國人民的新篇章。

故宮神武門的“故宮博物院”五個大字最早出自誰手

事實證明,選擇李煜瀛來為故宮題字從各個方面來講都是正確且合理的。

李煜瀛作為故宮博物院的創始人兼第一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身份是十分尊貴的。同時他也是國民政府的四大元老之一。

由這樣一個身份顯赫,頗具名望且才華橫溢的人來為故宮博物院題字,既體現了當時故宮博物院的重要性,也向世界宣示著故宮博物院的地位。

其次,李煜瀛所擅長的顏體大字,本身的風格就是雄渾大氣,其創始者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經過多年的苦心專研,將本來形瘦身俊的小字變成了豐滿霸氣的大字,使得整體看起來氣勢磅礴,霸氣盡顯。本就常被用來做匾額的字。

不僅僅是字型,書寫的技法和態度也是李煜瀛先生所為故宮博物院所展示出來的誠心實意。

手拿大抓筆,半跪著書寫這種方式不僅對執筆者有著極為嚴格的身體素質和運筆技法的要求,也是李煜瀛對匾的一種尊敬。

因為匾額書寫之時對字的要求極大。所以只能將字進行粘結鋪在地上進行書寫,而如果跪在地上,膝蓋就會將紙壓出褶皺甚至開裂,影響整體的美觀,

所以李煜瀛此舉不僅是因為自己技藝的高超也是對為故宮博物院題匾的一種尊重、一種敬畏。

故宮神武門的“故宮博物院”五個大字最早出自誰手

李煜瀛本名李石曾,父親是與晚清重臣李鴻章同朝為官的李鴻藻。李鴻藻很長一段時間可以與李鴻章分庭抗禮,死後諡號也是文官之首的“文正”。

因為出身官宦世家,六歲便啟蒙,由家中私情先生對李煜瀛進行開蒙,優渥的家庭環境,使得李煜瀛在那個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年代獲得了絕大多數人不敢想象的教育。

15歲的時候,李煜瀛先後拜齊禊亭、王弼臣等多位名師為師,跟隨老師們學到了一手好書法的同時,也學到了中西方文化,

可以說年少的李煜瀛就是一箇中西貫通的俊傑

正是因為李煜瀛從小就受到了各種新思想的啟蒙,所以成年之後的李煜瀛並不是一個死板守舊的人,而是一個思想進步,崇尚自由的人。

當時中國經歷了中日甲午海戰失敗的挫折,一批有識之士想要透過學習西方來強大自己的國家,拯救自己國家那些處於水深火熱的人們,李煜瀛就是這樣一個人。也正是李煜瀛這種進步的思想,為他後來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於是19世紀初,李煜瀛來到了當時歐洲的政治經濟中心—法國,身處法國的李煜瀛第一次覺得自己的見識是如此短淺,這更堅定了他想要改變自己國家的決心。

在法國留學期間,李煜瀛的天賦和才華依舊十分耀眼,在當時人才輩出的法國蒙達爾紀農業學校,蒙達爾紀農業學校以全校第五的成績畢了業。但是他真正立足法國靠的居然是中國的豆腐。

故宮神武門的“故宮博物院”五個大字最早出自誰手

靠著自己對豆腐技術的改良和創新,李煜瀛在法國成功地帶火了豆腐,他也因此獲得了“豆腐博士”的稱號。他也為中國留學生開闢了勤工儉學的先河。

1906年,李煜瀛加入了同盟會巴黎分會,五年後李煜瀛回國參加辛亥革命。隨後就在北京組織革命,1912年,李煜瀛創立了留法儉學會,先後資助了三十餘名學生赴法國留學。

一直到1920年,李煜瀛一直在資助留學生赴法留學和留學生勤工儉學兩個方面付出心血。

1924年在溥儀被趕出故宮之後,李煜瀛便一直著手於故宮文物的保護與財產的清理。並於1925年出任故宮博物院的院長。

1973年,李煜瀛去世,終年92歲。

故宮神武門的“故宮博物院”五個大字最早出自誰手

故宮博物院見證了歷史,我們也見證了故宮博物院的歷史。一塊氣勢恢宏的匾額的更迭所蘊含的故事都如此地值得考究,這正是中國作為一個千年古國,發展至今所展現的歷史的魅力。

李煜瀛先生出身官宦世家卻因世道的黑暗選擇去國外艱苦的留學,後來少年的意氣風發使得他投身革命並矢志不渝,為國強而努力,為民富而奮鬥。

學通中外卻不沉迷於權術,文冠京城卻不醉心於宦海。這樣的人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文人典範。

李煜瀛親自書寫的故宮博物院匾額雖然已經不在了,但是他的事蹟他的精神卻像故宮一樣,永遠會留在中國大地上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