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四大文明都在大河流域發源發展的事實說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水資源。《老子》雲:“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讚道。”

在中國,水被認為是給人民帶來恩惠的物質,同時也是表示人的最高人格的象徵。另一方面,自古迄今在海邊、河邊經常發現水早等自然災害。它威脅人們的生存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一些智慧,人們藉機改善生活條件與進行社會發展。

太湖流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自然環境

太湖水系位於江南地區,是由太湖與其他湖、川形成的,自古以來給人們帶來恩惠與災害的水系。

關於太湖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北濱長江、南依錢塘江、東臨大海,西以茅山和天目山脈為界,總面積約30500平方公里。

境內丘陵山地和河湖水面各佔16%,平原窪地佔68%,氣候溫和溼潤,土地肥沃,水源豐富,地勢,具備很多有利於經濟開發的條件;但亦存在地形複雜,河浦易淤,容易發生自然災害的問題。”原來,公元前4000年之前太湖流域是一個低窪平原,過後由於地面下沉、長江沿岸的沙土沉積,形成了盆地。從太湖西邊的山脈發源地的河流注入到盆地就形成了現在太湖。

太湖水系

太湖(別稱震澤、具區,五湖、笠澤)在古典文獻裡有記載。太湖從古代至唐代是由於兩個水源與三條排水河形成的。

其水源是來自太湖西邊的茅山的荊溪和來自南邊天目山的曹溪。太湖的排水河就是向東北的婁江,向東方的吳淞江,向東南流入大海的東江。這些就是從太湖流出歸入大海的三條河流。

太湖流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到了宋代,“恐數十年之後,松江愈塞。震澤之患,不止於蘇州而已矣。”如《吳郡志》所載,隨著長江下流的沙土沉積,海岸線也延長下去。婁江與東江受其影響而堵塞,吳淞江也由此變狹窄,這樣除掉沙土,開鑿河道勢在必行。

於是,元朝為了運輸物質的必要,開通了劉家港(現瀏河),此後,瀏河代替婁江成為了從太湖向東北的主要排水河。明永樂二年(1404年),戶部尚書夏原吉興修水利,將范家洪接到黃浦而吳淞江與黃浦匯合在一起,直通海里。結果,黃浦江成為了太湖的主要排水河,吳淞江漸漸地變成了黃浦江的支流。

透過概述太湖及太湖水系可以看到,歷代利用太湖水系,有效地促進了人們、物質、資訊等交流,並且推進了經濟貿易的發展。當地人在河川由於沙土沉積淤塞時開鑿運河,為了防備水旱等自然災害,設定了塘堰、灌溉裝置及水閘等,推動了治水工程的發展。

太湖流域開發。與經濟文化

從“荊蠻之地”到“魚米之鄉”,顯示出江南地區,特別是其中心的太湖流域的發展。如前所述,該地域的發展與政治動向有著密切關係。可以說,在東晉政治中心移到江南地區後,該地區的經濟、文化開始有了進一步發展。

太湖流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經濟文化的發展需要豐富的水資源與能利用水資源的水利技術。對於歷代太湖流域開發,大致可以分為五個時期:先秦時期、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以及明清至民國時期。

各個時期的要點歸納為如下幾點。先秦時期是早期開發時期,相傳吳太伯(泰伯)開挖了泰伯,它是太湖流域早期的人工河道,吳夫差也開浚了江南運河。

除此之外,還有青浦與青溪河(伍子青所開)、鑫讀(範鑫所開)、語昭讀(春申君所開)等。在春秋戰國的吳越之爭、楚吞併越等歷史背景下,這些當地歷史名人所開的遺蹟主要是為了軍需物質運輸開鑿,也是對農業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是第一發展時期,尤其是東晉王朝遷移到太湖流域後,形成了江南地區的經濟中心。

太湖流域開發對該流域的經濟發展極為重要,也該流域的開發是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的。

這個時期的主要開發內容是“一是開挖江南運河及其他人工河道,發展水運和排水;二是建立南湖、練湖水庫和山丘塘堰,增強蓄洪,灌溉能力;三是圍田墾殖,擴大耕地面積;四是推行屯田制,建立治水屯田區。”

太湖流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可見,這個時期進行了有關水利的多方面工程,由於開挖運河、開浚湖泊形成太湖流域水網系統,塘堰灌溉與圍田墾殖促進了農業發展。三國孫吳時期確立了屯田制的耕作經營制度。

隋唐時期,隋和隋文帝對江南運河進行了大規模開鑿,從此,江南運河終於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以及黃河水利。江南運河的開發是對太湖流域的經濟貿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太湖流域的濱江環海地區,為了預防海水湧入,興築了防海大堤防。在農業水利方面,為了改善排水和引水,推進了開浚河道,興建塘堰好田。這些水利工程是促進農業生產的重要灌溉工程之一。

宋元時期,“在太湖地區曾發生塘浦好田解體以及偏重嘈運,忽視水利,造成農業減產,水利矛盾增多,生產受到影響。”可見,這個時期出現了偏重於嘈運的傾向,並水利與農業生產受到了影響。

於是,(北宋)郊宜、(北宋)單以及(元)任仁發等治水專家論爭治水之策。此外,在太湖的主要排水河流中,東江、婁江堵塞,只有吳淞江流通,然而逐漸狹窄。因此,這個時期主要關注開浚吳淞江及其支流,從而保持從太湖排出的河流。

太湖流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明清至民國時期,治水以排水為主,進行了不少疏浚排水工程。其中,重要的水利工程是(明)夏原吉的興修水利,黃浦江替代了吳淞江,成為了太湖主要排水河。

黃浦江在夏原吉開浚後,經過歷代多次治水工程,被稱為現代上海的“母親河”。這個大規模工程“形成了‘以浦代淞’的水系變化,使太湖地區的洪水出路有了改觀,為上海建成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和出海港口創造了條件。”

太湖流域的經濟文化是在歷代水利工程的基礎上才形成的。唐代以後,太湖流域的經濟文化開始發展。

具體地說,在以蘇、松、常、杭、嘉、湖為中心,充分利用水資源與水利技術,開始發展了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發展。

到了明代,在吳淞江進行了的興修工程,黃浦江成為了太湖的主要排水河。上海依靠黃浦江從一個漁村發展成為大城市。到現在,太湖還是具有豐富的水資源,也有水鄉、古鎮及園林等許多文化建築物,作為江南文化的中心地繁榮興盛。

太湖流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結語

在本節中,探討江南的原因是因為春申君傳說的主要傳播地區就是江南地區。可以肯定的是,江南與春申君傳說有著密切關係。為了瞭解兩者之間的關係,本節重點探究作為春申君傳說舞臺的太湖流域的地理特性。

“蘇湖熟,天下足。”“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如史料所記載,江南地區在宋代發展成為經濟中心。徐茂明指出:“太湖流域的水利事業也獲得空前發展,糧食畝產大幅度提高,所有這些因素,共同奠定了兩浙地區在全國的經濟中心地位。

本來,對於劃分江南地區的範圍,有根據地理上的共同性區分,按照經濟圈,根據經濟水平來區分等各種說法。總體上一言以概之,江南地區的全體範圍屬於太湖平原或太湖水系。

太湖流域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總之,太湖及太湖水系是江南地區的中心,它是與歷代江南地區的發展分不開的。

太湖流域的水資源給當地人帶來以稻作為中心的農業與水上交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帶來了水早等災害。因此,歷代的江南地區的居民透過開鑿、開通運’線河並設定塘堰、灌溉裝置及水閘等,來改造並適應當地地理環境。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