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天下第一關”潼關——歷史上的潼關七戰

196年,曹操將逃出洛陽的漢獻帝接到許都,從此,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廢棄了漢函谷關,在黃河之濱修建了潼關,將其防線,向西大幅度推進。

此為潼關之始,是為漢潼關。

歷史上,潼關著名的四大戰役——

一、曹操、馬超之戰:

211年三月,曹操派夏侯淵,率軍出征,打算路經關中,進攻漢中張魯。

佔據關中的馬超,韓遂,懷疑這是曹操假途滅虢之計,遂起兵反曹,組成十部聯軍,共十萬人。聯軍據守潼關,將夏侯淵等擋在關外。

七月,曹操留曹丕守鄴城,親率主力殺到,加上夏侯淵等人馬,曹軍總數十萬。

曹軍雲集於潼關關前,關中聯軍也全力防守潼關,因而蒲阪津兵力空虛,曹操派徐晃率四千軍,偷渡蒲阪津,至黃河西岸,進入關中。

八月,曹軍主力追隨徐晃前部,自風陵渡北渡黃河。

曹操與許褚斷後,馬超率一萬人馬,突然殺出潼關,還未渡河的曹軍大亂,曹操危急,許褚拉曹操上船,單臂划槳,另一手持馬鞍,抵擋箭雨。校尉丁斐放出許多牛馬,關中聯軍果然放棄追趕,紛紛去抓牛馬,曹操這才成功渡河。 各將見曹操平安無事,悲喜交集,操卻大笑:“今日差點被馬兒困住!”

話說“天下第一關”潼關——歷史上的潼關七戰

許褚救曹渡河

接著,曹軍自蒲津西渡,有徐晃接應,順利進入關中。

九月,曹軍又搭浮橋,渡過渭河,來到渭南,兩軍會戰於華陰縣一帶,曹操使離間計,聯軍起了內訌,互相猜疑,曹軍趁機出擊,聯軍潰散,馬超韓遂,分頭奔向涼州,曹操一舉佔據關中。

曹操為了進入關中,兜了這麼大的圈子,足見潼關之易守難攻。

話說“天下第一關”潼關——歷史上的潼關七戰

曹操、馬超之戰

二、東晉末年劉裕北伐:

416年,東晉末年,名將劉裕北伐後秦,後秦軍五萬守潼關。晉軍前鋒王鎮惡,率軍攻到潼關城下,後秦軍膽怯,竟然棄守潼關,退守關內的定城,晉軍因此輕取潼關。

劉裕主力進關,在定城與後秦軍對峙,王鎮惡的先頭部隊,乘輕舟,沿渭河,輕取長安。

劉裕滅後秦,收復了失陷百年的故都長安,但此時,幫他鎮守建康的親信劉穆之忽然去世,劉裕於是急返建康,關中以北的胡夏,趁機南下,搶佔潼關,對關中剩餘晉軍,形成關門打狗甕中捉鱉之勢,將其全殲,胡夏佔領關中。

三、東魏西魏潼關之戰:

南北朝時期,東魏西魏,展開五番大戰,潼關之戰,是其中的首戰。

535年到537年,兩魏在潼關一帶,發生激戰。

535年,東魏的大都督竇泰,率軍攻打潼關。

536年十二月,趁關中饑荒,東魏的大丞相高歡,親率主力,直撲蒲阪津,在黃河上,架好三個浮橋,準備渡河,西魏的大丞相宇文泰,一方面繼續在潼關阻擋泰德,一方面,他親自率領奇兵,自潼關以南的小關,突然殺出,出其不意,竇泰軍大敗,竇泰自殺。

高歡聞訊,只得撤兵。此次大戰,西魏獲勝。

此潼關為漢潼關,後來,小關成為隋潼關。

話說“天下第一關”潼關——歷史上的潼關七戰

東西魏大戰

四、哥舒翰潼關之戰:

黃河河道,以前超寬,但是,由於泥沙堆積,河道沒有以前那樣寬了,陸地向北延伸,在以前,漢潼關就位於黃河邊,在河濱還有港口,至隋唐時期,漢潼關竟然成為內陸,於是,武則天時期,在新出現的河邊,又修建了唐潼關。

港口也成為內陸,而現代的港口,位於現在的黃河邊,是新命名的,並非古代的港口。

話說“天下第一關”潼關——歷史上的潼關七戰

三座潼關

唐玄宗在位後期,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勢不可擋,一舉攻克東都洛陽,名將高仙芝、封常清,率軍鎮守潼關,叛軍一時無法攻克。

唐玄宗聽信宦官邊令誠讒言,殺高仙芝、封常清,以病退在家的另一名將哥舒翰取代。哥舒翰力守潼關,叛軍仍然無法攻克。

此時,李光弼與郭子儀率軍接連大敗叛軍,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范陽老巢之間的交通,叛軍東進被張巡阻於雍丘(今河南杞縣),南下又被魯炅阻於南陽(今河南鄧州),安祿山腹背受敵,打算放棄洛陽,回老巢范陽固守。

潼關在哥舒翰的經營下,固若金湯,叛軍主力對潼關發起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延續半年之久,都勞而無功,西進長安的目標變得十分渺茫。

哥舒翰對當前形勢看得十分清楚,數次上疏唐玄宗,認為,安祿山雖然佔據了河北廣大地區,但手下盡是蕃將胡人,所到之地燒殺搶掠,百姓決不會歸心,如果唐軍堅守潼關,叛軍久攻不下,一定會軍心渙散,眾叛親離,到時趁勢出擊,大局可定。

不料,楊國忠不停煽風點火,要求唐軍兵出潼關,與叛軍決戰。唐玄宗聽信楊國忠讒言,不斷派宦官催促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再三表奏,“安祿山久在軍中,精通兵法,有備而來,利在速戰。叛軍暗藏精銳,以老弱病殘引誘我軍,定有詭計,如果我軍輕出,必然落入叛軍的圈套,到時悔之不及。”唐玄宗此時已經被衝昏了頭腦,聽不進哥舒翰良言,反而嚴詞苛責。

有高仙芝、封常清的前車之鑑,哥舒翰當然不敢抗命。

756年六月,哥舒翰“慟哭出關”,率唐軍駐紮於靈寶(今河南靈寶)西原。初八,兩軍決戰唐軍大敗,二十萬大軍,僅剩下八千。叛軍潛伏精銳,引誘唐軍棄險出戰,經此一戰,哥舒翰常勝將軍的聲名,付諸東流。詩人杜甫在他的《潼關吏》中感慨“謹囑關防將,慎勿學哥舒”。實際上,罪魁禍首,是逼迫哥舒翰出關的唐玄宗。

叛軍一舉打進潼關,長安很快陷落,唐玄宗逃往西川,途中,隨護軍人殺楊國忠、楊貴妃。

五、黃巢奪取潼關之戰:

唐末黃巢之亂,進攻潼關,久攻不下,他派人四處打探,發現漢潼關的通道,此時,漢潼關荒廢已久,唐末唐軍散亂,並未派兵防守這條通道。

黃巢派軍,取此道,繞到潼關身後,與關前人馬,夾攻潼關,最終攻破,之後,長驅直入,佔領長安,唐僖宗逃到西川。

六、金人抗蒙潼關之戰:

潼關兩面都可以守,蒙古攻金期間,蒙古佔領關中,金帝國統治河南,蒙軍從西面進攻潼關,金軍頑強防守,力保不失,將蒙軍牢牢拒之於關西,這很符合當年曹操修建潼關的本意。

蒙軍一直未能攻破潼關,只得繞道,戰略大迂迴,兵分兩路,從北面和南面,攻入河南,最終於1234年滅金。

七、李自成潼關南原大戰:

姚雪垠寫《李自成》,避開了他不熟悉的陝西,直接寫李自成在河南的活動,開篇就是李自成在陝西河南交界的潼關南原之戰。當時,三邊總督洪承疇統一指揮,總兵曹變蛟將李自成逼得東走潼關,想逃往河南,李自成從西面進攻潼關,不克,只得取道潼關以南,但是,潼關以南有三道大溝,陝西巡撫孫傳庭依據地勢,佈置了三條防線,在南原痛擊李自成,李自成全軍覆沒,僅剩十餘人逃命,隱藏於商洛山中,多虧滿洲人幫忙,出兵進攻,崇禎賊調取洪承疇,改任薊遼總督,前去抵抗滿洲,李自成遂得以逃過一劫,東山再起,從南面進入河南,一發而不可收拾。

這些就是歷史上的七次潼關大戰。

話說“天下第一關”潼關——歷史上的潼關七戰

潼關南原

先後有四座潼關,漢潼關,隋潼關,唐宋金元潼關,明潼關,

朱元璋建立明帝國,將唐潼關擴大,重新修建青磚城牆,建成更為雄峻的明潼關城。在朱元璋的計劃中,明是繼承周的,是正統帝國,因此,他想遷都關中,於是,將通關城修建得非常嚴整。

明潼關城一帶,防守體系,龐大嚴密——

從東到西,有三道大溝:遠溝,禁溝,潼溝。

三道大溝皆有水,皆匯於黃河,其中,潼溝就是潼河,潼河流經潼關城中,使得潼關水源充沛,很有利於防守。

沿著禁溝,還有十餘座衛城,號稱十二連城。

還有其它一些散關。

再往南,就是秦嶺山脈。

潼關關前,為遠溝,相當於護城河;

禁溝關,以及十二連城,關前,有禁溝,作為護城河;

第三道防線,溝西關,關前有潼溝。

形勢極為嚴整。

話說“天下第一關”潼關——歷史上的潼關七戰

潼關一帶地形

潼關,歷經兩千年風雲,真正的天下第一關;而修建於明中期的山海關,只是在明時起守衛京師作用,只能排第二。

話說“天下第一關”潼關——歷史上的潼關七戰

潼關一側為黃河

話說“天下第一關”潼關——歷史上的潼關七戰

潼關另一側為山

潼關縣城,是陝東重鎮,民國時期,是隴海線上的重要車站,物流發達,經濟繁榮。五十年代,因為要修建三門峽大壩,因而將明潼關縣城拆了,悲劇的是,實際上後來水並未淹到潼關縣城那裡,所以,白拆了,但已經拆了,恢復不了了。現在的潼關縣城,是後來在吳村建的,遠離黃河,與歷史上的潼關縣城無關。

話說“天下第一關”潼關——歷史上的潼關七戰

現在的潼關縣城,位於吳村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