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160年,馬首迴歸圓明園

12月1日,十二生肖中的“馬首銅像”迴歸圓明園,成為首件迴歸圓明園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在網上引起歡呼一片,也讓我們更加期待十二生肖銅首齊聚的一天。

闊別160年,馬首迴歸圓明園

圓明園的歷史記憶

圓明園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座聲名顯赫的皇家園林,主要是皇帝盛夏避暑、處理軍政事務之所,有“萬園之園”之稱。

圓明園的總設計師叫做雷金玉,是清朝建築世家樣式雷的第二代傳人。圓明園最初是康熙賜給皇四子胤禛(後來的雍正帝)的花園,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已初具規模。雍正時期對圓明園進行了擴建,完成了基本的格局。乾隆時期,又在圓明園的周圍興建了長春園和綺春園(萬春園),即圓明三園。嘉慶、道光時期,主要對圓明三園進行拓建和裝飾,使之愈發恢弘瑰麗。

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後來聯軍佔領了圓明園,並在園中瘋狂劫掠金銀財寶和藝術珍品,很多帶不走的就直接破壞毀掉,園中大約150萬件的奇珍異寶被搶走,英軍將領額爾金更是下令放火燒燬圓明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

1990年,八國聯軍入侵,再次火燒圓明園,一些偏僻之處、水中景點等建築又遭掠奪焚劫。同時,一些匪徒也趁火打劫,將園中的建築、林木、磚石等拉走販賣。

清朝滅亡後,民國軍閥們又將圓明園殘餘的地磚、瓦片、地下的銅管道、水中的太湖石等材料拉走,作為修建其它建築的材料,斷斷續續拉了20多年。

日本侵華時期,大力推動農業耕種,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將廢墟中的圓明園變成了水田。

至此,圓明園這處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之勝,面目全非,這座世界名園,轉眼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現在,圓明園僅存殘垣敗壁,但從遺留的建築和老照片上,也能窺見盛年之景。

有人疑問,為何不重修圓明園?因為它見證了八國聯軍侵華的歷史,是人們銘記屈辱歷史的最直觀的教科書,告誡後人勿忘歷史,吾輩自強。

闊別160年,馬首迴歸圓明園

十二銅首迴歸記

乾隆年間,在長春園興建了一座歐式園林,俗稱西洋樓,由十幾個建築和庭園組成,著名的十二生肖獸頭銅像,就是在西洋樓中的海晏堂。

十二生肖獸首為義大利人郎世寧設計,由宮廷匠師精工製作,融合了東西方藝術風格。銅首由紅銅製成,外表色澤深沉、內涵精光,歷數百年風雨而不鏽蝕。更有報時功用,依每日對應時辰順序噴水,唯每天的午時十二噴泉同時噴湧,展現了乾隆時期極高的工藝水準。

英法聯軍入侵時,十二生肖獸首被割掉帶走,身體則不知去向。目前,十二生肖銅首中,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鼠首、兔首、馬首以不同方式迴歸祖國,而龍首、蛇首、羊首、雞首、狗首至今依然下落不明。

闊別160年,馬首迴歸圓明園

2000年,牛首、猴首和虎首銅像現身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蘇富比的拍賣會,引起中國社會各界對拍賣流失文物的憤慨。後來中國保利集團公司以高價競拍成功,目前存放於保利藝術博物館。

2003年,美國收藏家同意將豬首銅像轉讓給專項基金,何鴻燊向專項基金捐款人民幣600餘萬元將豬首銅像購回。這是唯一沒有拍賣公司介入、而是以公益方式迴歸的銅像,目前存放於保利藝術博物館。

2007年,蘇富比拍賣公司釋出訊息稱,將以“八國聯軍-圓明園遺物”專拍之名拍賣馬首銅像,再度引起公眾譁然。何鴻燊二度出手,在拍賣會舉行前以6910萬元港幣購得馬首銅像,並宣佈捐贈國家。

2009年,法國佳士得拍賣行強行上拍鼠首、兔首,即便在中國外交部交涉下和民眾的反對聲中也沒有撤拍。後來,我國著名收藏家蔡銘超以3149。12萬歐元的高價拍下了這兩個銅首,但事後他卻拒絕付款,因為他認為既然銅首是中國遺留下來的文物,就不能夠被買賣。這項舉動雖有不妥,但也成功拖延了兩個銅首拍賣的程序。後來在2013年,法國皮諾家族,也就是佳士得拍賣行的大股東,將流拍的鼠首和兔首銅像買下並無償送交中國,目前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有訊息稱,龍首被收藏在臺灣。也有報道說,2018年法國巴黎一家拍賣行拍賣過龍首,事實真相不得而知,但龍、蛇、羊、雞、狗5尊銅首一直不知所蹤。也許真的像電影《十二生肖》中演繹的一樣,這些銅首被遺忘在大洋中的某座小島上了……

題外話:成龍在拍攝《十二生肖》時,為了最大程度接近原品,建立了由文物學者、藝術家、權威電影美學大師、傳統精造製作工藝師組成的工作小組,耗時4年左右,製作了模擬度90%以上的“新十二生肖獸首”,並將一套捐贈給了圓明園,每一件作品的底部都有中國書畫大師黃永玉所題“十二生肖”的字樣。

歷經跌宕,終將回歸故里

從藝術價值上來說,圓明園十二生肖銅像僅是一般性的歷史文物,並不能反映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積澱,但它所承載的民族感情,遠比實際價值更大,這是國人始終對他們念念不忘的原因,也是近年來流失文物拍賣價格不斷高漲的原因。因此,我們要冷靜理智對待拍賣流失文物的問題,莫要讓人覺得我們“人傻錢多”!

銅首流失海外,是中國文物流失的一個縮影——鴉片戰爭後百餘年間,因戰爭、搶掠、盜鑿等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多達百萬件。在國外所有知名博物館中,中國藏品共計有160餘萬件,包括其他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在內,流散在海外的所有中國文物總數在1700萬件以上,數量超過中國本土博物館與民間的收藏量。

不過,在文物收藏的同時,也要警惕文物造假。

文物造假自古有之,現代社會更是文物造假、高仿的鼎盛時期。尤其是近年來收藏潮的興起,假文物製造在全國遍地開花。電影《十二生肖》就向觀眾展示了文物造假的很多手段,如書畫作品臨摹仿造、宣紙裁開、瓷器做舊等。這些假文物透過拍賣公司、古玩店鋪等源源不斷流入市場,不僅造成假貨氾濫,也讓文物收藏業遭遇誠信危機。

為了防止假冒,很多收藏品公司、拍賣行、司法鑑定機構會為古董文玩頒發專門的鑑定證書,並在證書上貼上防偽標識,其中特徵加密智慧識別防偽標識功能更是別具一格,不僅無法假冒,用手機就可以鑑別,而且還能顯示古董文物的相關資訊和鑑定者的相關資料,相當於給每件文物頒發了一張唯一的又不可偽造的數字化“身份證”,有力地防止了贗品的泛濫。

近年來,在政府及相關人士的努力下,很多文物以不同的形式迴歸祖國,這不僅是民心的力量,更是國家強盛的鼓點,也願河清海晏,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