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陵區古陵墓

陽陵陪葬墓園群 位於馬家灣鄉梁村塬上,漢景帝陽陵東側1100~3450米處,南北寬1500米,總面積約3。5平方公里。東、西各有南北向壕溝一條,作為陪葬墓群的東西界限,中間有一條橫貫墓區的東西向道路(司馬道),整個墓區分為數量眾多大臣和王儲的陪葬墓園,每座墓園四周均有壕溝環繞,壕溝圍繞的墓園內有數量不等的家族陪葬墓。墓園東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盤狀分佈,每座墓園為一家庭墓地,共有各類陪葬墓約一萬多座。在已發掘的二百八十多座漢代陪葬墓中,出土各類文物五千件組,其中有鍾、鍅、罐、倉、鼎、缽等陶器,有鍾、鍅、車馬器、弩機等銅器,有半兩、五銖等各類銅錢,還有各種鐵器、玉器等物。陪葬墓的時代,上限為西漢早期的景帝年間,下限為東漢中期,延用時間200年左右。

馬南漢墓群 位於榆楚鄉馬南村奉正塬一帶。面積約數千平方米。暴露豎穴土坑墓5座,出土陶罐、壺、倉、灶、耳杯及五銖錢等。

渭橋漢墓 位於榆楚鄉渭橋村。圓丘形封土,底徑10米,高約5米。明代以來訛為李晟墓、王子墳。1984年發掘,確認為漢代券頂磚室墓,出土陶罐、陶倉、鐵釜及“貨泉”錢幣等。

團莊漢墓群 位於榆楚鄉團莊村奉正塬畔,面積約數萬平方米。暴露豎穴土坑墓7座、券頂磚室墓2座,出土陶罐、倉、灶、耳杯;銅鏡、帶鉤、五侏錢等。坡底漢墓群位於榆楚鄉坡底村奉正塬一帶。暴露豎穴土坑墓1座,券頂磚室墓1座,出土陶倉、灶、罐、鼎及五銖錢等。

錢莊北漢墓群 位於姬家鄉錢家莊村。面積數萬平方米。暴露豎穴土坑墓6座、券頂磚室墓3座,出土陶盒、壺、鼎、罐;銅燻爐、銅鏡、五銖錢及鐵罐等。鄧家塬漢墓群位於姬家鄉鄧家塬村奉正塬一帶。面積約1萬平方米。暴露豎穴土坑墓5座,出土陶倉、灶、井、耳杯等。

灣雷漢墓群 位於姬家鄉灣雷村奉正塬一帶。暴露豎穴土坑墓4座、券頂磚室墓3座,出土陶鼎、壺、缽、博山爐、倉、灶、井、耳杯;銅盆、銅鏡、帶鉤、五銖錢等。

蕭家村漢墓群 位於姬家鄉蕭家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暴露豎穴土坑墓9座,券頂磚室墓3座,出土陶罐、倉、灶、耳杯、牛、豬、狗、雞及銅鏡、五銖錢等。

東城坊漢墓群 位於姬家鄉東城坊村奉正塬上。面積約2。5萬平方米。暴露豎穴土坑墓和券頂磚室墓多座,出土陶鼎、鍾、倉、耳杯及銅鏡、五銖錢等。

徐家灘漢墓群 位於通遠鎮徐家灘村。面積約數千平方米。暴露豎穴土坑墓4座,出土陶碟、罐、灶、勺及銅飾片、帶鉤等。

賈蔡漢墓群 位於張卜鄉賈蔡村北奉正塬上。面積約2平方公里。暴露豎穴土坑墓、券頂磚室墓共20餘座,出土陶罐、倉、樽、博山爐、耳杯及五銖錢、鐵農具等。

張家村漢墓群 位於張卜鄉張家村北奉正塬土。暴露豎穴土坑墓5座,出土陶罐、灶、倉等。

韓家村漢墓群 位於張卜鄉韓家村。面積約數千平方米。暴露豎穴土坑墓3座、券頂磚室墓2座,出土陶壺、罐、倉、灶及銅劍、五銖錢等。

古城漢墓群 位於鹿苑鎮古城村。面積約數千平方米。暴露豎穴土坑墓5座,出土陶罐、壺、倉、灶及銅鏡、五銖錢等。

北繩劉漢墓群 位於崇皇鄉北繩劉村奉正塬一帶。面積約8000平方米。暴露豎穴土坑墓4座,出土陶罐、壺、倉、灶及銅鏡、五銖錢等。

程北漢墓群 位於崇皇鄉程北村奉正塬上。暴露豎穴土坑墓7座、券頂磚室墓1座,出土陶鼎、博山爐、倉、灶及銅鏡、五銖錢等。

田南漢墓群 位於崇皇鄉田南村。面積約3萬平方米。暴露土坑墓、磚室墓多座,出土陶罐、倉、耳杯及五銖錢等。

高牆漢墓群 位於崇皇鄉高牆村南奉正塬上。暴露豎穴土坑墓4座,券頂磚室墓1座,出土陶壺、倉、灶、碗及五銖錢等。

窯子頭漢墓群 位於崇皇鄉窯子頭村。面積約數千平方米。暴露豎穴土坑墓6座,出土陶罐、倉、灶及銅鏡、帶鉤和鐵劍等。

彭李漢、唐墓群 位於崇皇鄉彭李村奉正塬上。面積約1。5萬平方米。暴露漢代豎穴土坑墓4座、券頂磚室墓1座,出土陶罐、灶、耳杯及銅鏡等;唐代刀把形土洞墓1座,出土三彩仕女俑及各類陶俑等。

車張漢、明墓群 位於通遠鎮車張村。面積約1萬平方米。暴露漢代券頂磚室墓和土坑墓各1座,出土陶罐、陶倉、鐵釜及五銖錢等;明代石棺墓6座,其中一墓出土天啟四年(1624)奉直大夫田氏墓誌1合。

毗沙漢、明墓群 位於姬家鄉毗沙村奉正塬一帶。暴露漢代豎穴土坑墓9座、券頂磚室墓4座,出土陶罐、倉、灶、壺、鼎、博山爐、耳杯、動物俑及銅鏡、燻爐、帶鉤、五銖錢等;明代石棺墓2座,出土銅煙具等。

原陵 位於通遠鎮灰堆坡村西南高仰田地裡。十六國時期後秦皇帝姚萇的陵墓。姚萇(公元330~393),羌族首顧,後秦的建立者。公元384~393年在位。公元383年在淝水戰敗前秦苻堅。白雀三年(公元386)稱帝,國號大秦,建都長安。公元393年崩於位。墓以積灰為之,方几一里。封土已夷平。

偶陵 位於藥惠鄉麥張村,後秦皇帝姚興(公元366~416)的陵墓。姚興,字子略,姚萇長子,公元394~416年在位。提倡佛教,曾迎龜茲名僧鳩摩羅什至京城長安講經,奉其為國師。墓南向,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

王子墳 位於縣城南偏東8。15公里處奉正塬上,耿鎮渭河公路橋北端榆楚鄉渭橋(村)東側,墓呈封土堆,高約4。5米,周約60米,正南20米處有石獅一對,敲擊時哨哨作響。因墓西側300多米處立有唐故太尉兼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李公神道碑一通,群眾俗稱為王子墳。1981年,省、縣文物部門發掘所得之陶器、五銖錢幣等殉葬品,經鑑定均系漢代器物。未見唐代墓葬中常見之壁畫、彩俑等,且墓穴規模也小,與李晟的郡王身份大不相稱,因此按省、縣文物部門鑑定結果,定名為無名漢墓。

李晦墓 位於馬家灣鄉米家崖村南。李晦(公元612~689),唐高祖堂侄,河間王李孝恭次子。武周時官至戶部尚書,垂拱元年(公元685)拜右金吾大將軍,改授秋官尚書。墓南向,圓丘形封土,底徑約21米,高7。5米。長斜坡墓道,六個天井,四個壁龕,五個過洞,三個甬道,三個墓室組成,殘長47。6米。此墓雖經盜掘,但仍存有壁畫、大量三彩俑、大型石槨及墓誌一盒。墓前尚存石碑1通、石翁仲(殘)1尊。碑青石質、螭首,方趺,通高3。6米、寬1。2米。額篆“大唐故秋官尚書河間公之碑”。碑文楷書,記李晦生平宦跡。碑陰浮雕一立佛。

馮師訓墓 位於馬家灣鄉梁村塬上。馮師訓(公元617~692),字邦基,顯慶四年(公元659)以戰功授遊擊將軍加上柱國,封休寧縣開國公,食邑高陵,永昌元年(公元689)遷武威衛將軍。墓南向,面積約1000平方米,封土已平。存青石碑1通,螭首,龜趺,通高2。88米,寬0。96米,厚0。27米。額篆“唐故左武威衛將軍張掖郡馮府君之碑”。碑文楷書,記馮師訓生平。族弟前恭陵丞直麟臺觀正院供奉敦直撰文。

楊恭懿家族墓地 位於張卜鄉張卜村西南。楊恭懿(1225~1294),字元甫,號潛齋,元代本縣人。通天文歷算,至元十六年(1279)召修新曆,與許衡、郭守敬等共同編制《授時歷》,授集賢學士兼太史院事。墓面積約3000平方米。原有封土3座,呈“品”字形排列,均南向,居中為其父楊天德墓,左、右分別為楊恭懿墓、其子楊寅墓。三墓封土已夷平。墓地尚存大德六年(1302)楊恭懿神道碑1通,石人、石馬各1對。另有楊天德墓碑等。已遷移。

呂楠墓 位於鹿苑鎮老屈莊村南。呂楠(1470~1542)字仲木,號涇野,諡文簡。明代本縣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第一,授修撰,官至禮部侍郎。恪守程朱,為明關中理學代表人物,與湛若水、鄒守益共主講席30餘年。著有《四書因問》《周易說翼》《尚書說要》《涇野詩文集》及《高陵縣誌》等10餘種。墓南向、佔地面積約9000平方米。封土圓丘形,高約2。5米。墓前置石人、馬、羊、獅各1對。另有呂涇野墓碑1通(殘)已遷移。

呂楠墓

吳秀奄夫婦墓 位於張卜鄉杏王村。吳秀奄(?~1623)明代本縣杏王村人,授明威將軍。墓南向,面積約160平方米,封土已毀。尚存天啟三年(1623)墓碑、圓首、方趺,高1。6米,寬0。6米。碑文楷書,記吳氏生平及與妻妾合葬事。

任涇波墓 位於崇皇鄉坡底吉村北。任涇波(生卒年不祥),字大仰,號涇波,明代本縣人,官至青州府同知。墓南向,封土已平。遺存墓碑1通,圓首,方趺,高1。90米,寬0。61米。翰林院修撰呂楠撰文,邑舉人楊武九書丹並刻石。碑文楷書,記任大仰生平宦跡。

馬體仁墓 位於崇皇鄉軍莊村北。馬體仁(1610~1702)號瑤庵,清代本縣人,官至保定府定興知縣。墓南向,面積約160平方米,封土已平。墓前尚存神道碑1通、石馬、羊各1對。碑螭首,方趺,通高3。9米,寬0。85米。楷書“賜進士出身奉直大夫刑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加一級前誥封文林郎直隸保定府定興縣知縣瑤庵馬公神道碑”。

劉介卿夫婦墓 位於榆楚鄉皂南村。劉介卿(?~1906)清代本縣人。封朝議大夫,曾任甘肅平羅知縣,精通西學。墓南向,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尚存青石碑1通,圓首、龜趺,高1。85米,寬0。65米。碑文楷書,記劉介卿宦跡及與張、阮二夫人合葬事。另存圓形青石彷彿球儀1件,直徑1。22米,線刻南北經緯線、五大洲、四大洋並楷書各國國名等。

白遇道夫婦墓 位於張卜鄉杏王村北。白遇道(1837~1911),字心悟、改字五齋,晚號完谷山人,清代本縣人。墓南向,封土已夷平。墓前原置民國十八年(1929)“白遇道並夫人墨氏合葬墓碑”。該墓40年代曾暴露,出土墓誌1合,已佚。現存墓誌拓本。

周處城夫婦墓 位於通遠鎮李觀周村。周處城(生卒年不祥),貢生。清代本縣人。侯全知縣。墓南向,面積約30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尚存嘉慶年間墓碑,圓首、龜趺,碑楷書“皇清待贈處城翁周公暨元配呂氏、繼配王氏合葬之墓”。原墓前尚有石羊1件,已遷移。

李喬昆墓 位於通遠鎮五所村。李喬昆(生卒年不祥),清代本縣人,官至山東省參政。墓南向,封土已平,墓前石刻俱散佚。

李趙墓群 位於姬家鄉李趙村。傳為西漢趙王張耳墓。原封土呈圓丘形,底徑約10餘米。今已不存。

上馬渡戰國墓 位於榆楚鄉上馬渡村北奉正塬上。暴露豎穴土坑墓,出土銅提樑銅匜1件。

萬善寺僧人墓 位於榆楚鄉銀王村奉正塬北坡。原有舍利塔1座,已毀。1982年縣建材廠基建時發現,出土唐三彩罐、豆、盆、碟、雙魚碗,以及石塔剎和天寶二年(公元743)陀羅尼經石1方。

獨孤張氏墓 位於崇皇鄉船張村。張氏(682~749)清河(今屬河北)人,唐左驍衛將兼羽林將軍獨孤禕之妻。刀把形磚室墓,距地表深約10米。坐北向南,由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組成。墓道、甬道全長約30米,兩側繪有壁畫;墓室方形,邊長約4米,置石棺1具。在甬道及兩側小龕內出土天寶八年(公元749)張氏墓誌1合及十二生肖俑等多件。

雷貴墓 位於姬家鄉灣雷村。雷貴(?~1310)本縣人。至元年間任高陵主簿兼領三原、涇陽、櫟陽三縣事。精通蒙文,曾任蒙古字教授。墓南向,面積約600平方米,封土已夷平。曾出土墓誌1合,楷書。蓋文:“大元故興元路蒙古字教授雷君墓誌銘”。

蕭家村元墓 位於姬家鄉蕭家村。墓主雷氏(生卒年不祥),本縣人,官至進義副尉青澗(今陝西清澗)縣主簿。墓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封土已平。出土墓誌1合,志文楷書,記墓主生平。

劉邦禎夫婦墓 位於姬家鄉高劉村。劉邦禎(1495~1556),字本誠,號涇涯,明代本縣人。嘉靖七年(1528)大飢,曾“輸粟四十餘石”、“輸金數次”賑災。墓南向,面積約60平方米,封土已平毀。曾出土嘉靖三十六年(1557)墓誌1合,文安縣知事王業撰文,邑庠生高弟書丹。志文楷書,記墓主生平及合葬事。

程希仁夫婦墓 位於崇皇鄉桑程村北。程希仁(1518~1605),字崇德,號北崖,明代本縣申村人。以忠孝俠義、樂善好施名聞鄉里。墓南向,面積約400平方米,封土已無存。早年曾出土萬曆四十四年(1616)墓誌1合,邊長65釐米,任大僚撰文,張省度書丹。志蓋書:“明處士北崖程公配孺人劉氏合葬墓”。志文楷書,記程氏生平。

任大僚墓 位於崇皇鄉坡底任村。任大僚(1578~1621)字敬一、竟一,明代本縣人。萬曆丙辰(1616)科進士,官至山西高平知縣。墓南向、封土已無存。出土天啟元年(1621)墓誌1合,涇陽縣知事張紹先撰文,兵科給事中楊維新書丹,工部營繕司郎中王國相篆蓋。志文楷書,記任氏生平宦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