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歷史上為何看起來那麼慫?官家:我的軍隊就不是用來打仗的

宋朝對外的戰爭中幾乎沒有什麼可以用來炫耀的戰績,更多的則是慫。維持幾十年邊境和平的所謂的協議,也是以屈辱的形式簽訂的,為何宋朝那麼多的禁軍和地方軍不能好好地打一場呢?僅僅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嗎?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朝廷的官家認為軍隊不是用來打仗的。

宋朝在歷史上為何看起來那麼慫?官家:我的軍隊就不是用來打仗的

宋朝的皇帝們的真實想法

宋朝建立最有名的兩件事: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朝廷上,趙匡胤杯酒釋兵權。說到這兩件事情,很多人都是聽得耳朵都出繭子了,我就簡單地介紹一下吧!

趙匡胤作為宋朝的開國皇帝,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用手下黃袍加身的戲碼,成功地登上了皇位。能力在當時的情況下,絕對是無人能夠比擬的,手下的將領也都願意奉他為皇,說明這些將領不僅僅是為了想做開國的功臣,而是想要更多的權力,這一點趙匡胤心知肚明。

宋朝在歷史上為何看起來那麼慫?官家:我的軍隊就不是用來打仗的

因此登上皇位的趙匡胤在穩住自己的權力之後,開始瞭解除那些高階將領的兵權的陰謀。其實也難怪趙匡胤會這樣想,如果他們的手下也想要做開國的功臣,會不會再來一次“黃袍加身”呢?這個誰也說不準,把權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才是正確的大事。

趙匡胤是何許人也?那是在五代時期經歷過藩鎮割據,連年征戰的將軍,怎麼會看不透想要結束這亂局,只有控制軍隊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呢?

宋朝在歷史上為何看起來那麼慫?官家:我的軍隊就不是用來打仗的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為了證明宋朝後世的皇帝最真實的想法全都來自於趙匡胤,只要能夠控制住軍隊,任何形式的兵變都成不了氣候。後世皇帝深諳其道,將“將不知兵,兵不知將”運用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歷史上的宋朝是所有朝代中農民起義最少的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在宋朝的歷史上,農民起義是最少的,為何呢?主要還是因為宋朝的歷史上最有名的八百里水泊梁山影響了我們的判斷。

儘管《水滸傳》是經過藝術加工的,可是在宋朝的歷史上確實有這樣的事情出現,只是沒有演義中那樣精彩而已。這些僅僅是北宋末年的事情,在此之前的農民起義的次數屈指可數。為何呢?其實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宋朝很少有過不下去的百姓,即使是有,也被朝廷給招募來當兵了,而募兵制就是宋朝歷史上農民起義最少的原因。

宋朝在歷史上為何看起來那麼慫?官家:我的軍隊就不是用來打仗的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本來是有府兵制和募兵制兩種方式的,但是宋朝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宋朝只有一種募兵制的方式招募兵丁。兩者之間的區別很明顯,府兵制是強制性的,而募兵制就是自願的,也就是說,只要朝廷給錢,都可以來做朝廷的兵。

每到災年,或者遇到百姓聚眾之時,宋朝就會出示招募告示,把這些無法保證溫飽的百姓招到軍隊裡做士兵,這樣不僅解決了百姓因為飢餓而起義的問題,還能擴充軍隊,可以說這是宋朝官家最得意的做法了。

剛開始的時候官家的想法其實很簡單,把這些百姓招到軍隊裡以後,透過訓練把那些有能力的編入的禁軍中,由朝廷直接掌控,讓那些老弱病殘的留在地方,只要能夠維持基本的治安也是不成問題的,這樣不僅能夠保證地方的穩定,而且朝廷中也有更多的精兵了,用這些精兵就可以和北方的敵人戰鬥,收復燕雲十六州。

宋朝在歷史上為何看起來那麼慫?官家:我的軍隊就不是用來打仗的

只可惜願望是好的,經過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兄弟的征戰都無法完成的事情,所後世的官家也就不做奢望了。但是他們還是按照之前祖宗制定的法度實行募兵制,繼續招募流民和想要起義的百姓,只要他們不亂來,朝廷養著他們也是可以的,畢竟大宋有的是錢財。

​宋朝的冗兵和冗費是如何把宋朝拖入深淵的

宋朝的官家只有一句話:我的這些軍隊就不是用來打仗的,而是用來養著的。

每一個官家其實都想改變這個現實,但是等到他們想要改變的時候,發現已經根深蒂固了,想要改變已經是無能為力的事情了,仁宗時期任用范仲淹改革,神宗時期用王安石改革,結果都是無疾而終。

宋朝在歷史上為何看起來那麼慫?官家:我的軍隊就不是用來打仗的

其實當時最大的問題就是冗費的問題,不論是朝廷官員的薪俸,還是朝廷關於眾多軍隊的軍費問題,都已經是入不敷出了。雖然宋朝在經濟發展上是極高的,但是也架不住這麼多的人同時發薪水啊!這個問題,官家很清楚,也知道,但是卻改變不了祖宗留下來的制度,只能預設:“軍隊就不是用來打仗的”。

​後記

宋朝其實也想要雄起,只是他的制度沉重,讓朝廷無法前行,缺少可以改變大局的官家,才讓宋朝看起來那麼“慫”的。如果有一個官家能夠改變這個局面,宋朝想要雄起也就不是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