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瑰寶,從吳王夫差銅鑑看起來

御鑑是什麼意思

何謂“鑑”

“鑑”的本義是指以水照容

,商代晚期甲骨文“監”字(鑑、監通假)的字形就是一個人跪在水盆前對著水面照容,

借鑑、鑑定等涵義均由這一意義引申而來

。這種盛水的大盆在古代也稱為鑑,有陶鑑、銅鑑之分,用途包括照面、沐浴、冰鎮食物等。銅鑑主要流行於兩千多年前的東周時期,形體大、耗銅多,是高階貴族才有實力鑄造、使用的青銅重器,存世稀少、彌足珍貴。

蟠螭紋獸耳銅鑑

首都博物館珍藏的一件蟠(pán)螭(chī)紋獸耳銅鑑體量之大更是罕見,通高41。3釐米,口徑75。4釐米,重達55。68公斤,

是北京地區現存先秦青銅器中最重的一件

。鑑身作束頸平底盆形,外壁裝飾細密的蟠螭紋(即捲曲纏繞的小龍紋)和三角形葉紋,口沿外有四個對稱獸形耳,一對為獸首銜環耳,一對為攀獸耳。此鑑於建國初期由北京市公安局沒收而來,於1957年移交給籌建中的首都博物館。由於為罰沒品,該器出土地點、傳承、時代等情況均無檔案,長期未予發表、展出,委實埋沒了這件珍品。

青銅瑰寶,從吳王夫差銅鑑看起來

吳王夫差銅鑑

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各藏有一件“吳王夫差銅鑑”,腹內壁均鑄有銘文十三字:“

攻吳王夫差,擇其吉金,自作御鑑。

”意思是吳王夫差下令用上等銅料製作了宮廷御用銅鑑。這位夫差可是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悲劇人物。在春秋末年的爭霸戰爭中,他為報殺父之仇迫得越王勾踐為他獻上美女西施,攜王后、大臣做他的奴僕,甚至不惜親自為他嘗糞查病以表忠心。但夫差在勝利之後迅速墮落昏聵,耽於女色、寵信奸臣,由此引發了“臥薪嚐膽”這一歷史典故。除了在史冊上重重地留下一筆,吳王夫差鑄造的一些精美銅器也流傳於今,例如吳王夫差矛、吳王夫差盉等。

青銅瑰寶,從吳王夫差銅鑑看起來

以上兩件吳王夫差鑑的造型、紋飾、尺寸與首都博物館收藏的銅鑑基本一致,主要差別在於後者沒有銘文,無法自述“身世”。可以想見,這三件碩大精美的銅鑑應都屬於吳王夫差下令為宮廷製作的御用器具。同樣的銅鑑卻不都有銘文,也許是鑄造批次或者使用者不同造成的。

2005年12月首都博物館新館建成後,蟠螭紋獸耳銅鑑作為一級文物陳列於青銅展廳。今人觀賞著這件吳國宮廷的洗浴重器,不禁會遙想吳王夫差驕奢淫逸的宮廷生活,以及美女西施“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醉人場景。

蟠螭紋獸耳銅鑑特點

從器形、紋飾特點可推斷,此鑑鑄造於春秋、戰國之交(約公元前5世紀前期),來自千里之外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其價值可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完整無缺。

從銅鏽判斷此鑑出土時間約有百年。其歷經兩千餘年的埋藏,出土後又輾轉顛沛一個世紀、半個中國,卻沒有任何缺損,無疑與其優良的銅質、精良的工藝有著密切關係。

體形健碩。

目前已發現的口徑超過70釐米的古代銅鑑屈指可數,口徑最大者也不過78釐米,可見這件銅鑑的體量名列銅鑑前茅。

設計巧妙。

古代銅器的四耳一般為一種造型。該銅鑑分兩種造型、兩兩對稱,較為罕見。攀獸軀體弓屈,瘦而矯健,惟妙惟肖地再現了虎豹一類猛獸;攀獸作窺伺狀,又隱寓著小獸也想“照容”的詼諧意味。獸首銜環耳由兩個吐舌獸首組成,捲曲的長舌分別形成兩個環耳,頗具匠心。

裝飾精美。

外壁的蟠螭紋,龍鱗清晰可辨,蟠螭佈局緊湊、錯落有致,魑龍首、尾明顯突出於器表,極具立體感與動感,獨特的平面化蟠螭紋,體現了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長江中下游吳、楚的華麗之風。

工藝精湛。

以兩千多年前的青銅冶鑄工藝製造出如此碩大規整的器形、如此精細雅緻的紋飾,體現了極為高超的工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