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運河圖」——揚州寶應篇

寶應旅遊景點有哪幾處

「重遊運河圖」——揚州寶應篇

編者按:

運河,在人類文明發展的程序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推進了人類進步、繁榮與交流。

2011年初隨著“運河申遺”工作的推進,有關京杭大運河的保護日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翰林大運河集團所屬的北京市通州區騎遊協會倡議發起“沿《古運回望圖》騎遊京杭大運河”活動,讓人們加深了對京杭大運河文化及沿岸風土民情的瞭解!此舉得到了騎遊愛好者的廣泛認同和積極響應。來自9個城市的33名騎遊者組成運河騎遊隊歷經28個晝夜,勝利抵達杭州。翰林大運河集團成功製作了《重遊運河圖》。

讓我們隨著運河騎遊隊一起走進—揚州寶應。

「重遊運河圖」——揚州寶應篇

「重遊運河圖」——揚州寶應篇

「重遊運河圖」——揚州寶應篇

寶應篇

寶應,隸屬江蘇省揚州市,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三角洲北翼、裡下河平原西北部,揚州市北緣,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地、國家有機食品基地建設示範縣、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國家衛生縣城。

「重遊運河圖」——揚州寶應篇

運河文化

寶應是應“運”而生,寶應大運河,它是寶應的母親河,北起涇河小涵洞,南至子嬰閘,長40。75公里,俗稱八十里運河。它既屬京杭大運河,又屬隋唐大運河,是兩者的複合,具有雙重含金量。明吳繹論寶應歷史第一句話就說:“邗溝肇於春秋”。這就是說,吳王夫差築邗溝之日,也就是寶應有文字的記載的開始。這也決定了寶應歷史文化的性質,從此便以大運河城市載入史冊。

大運河寶應段的演變歷史記載著寶應文化特別是古文化的最輝煌的篇章。大運河經歷了從湖道(包括湖道與河道相間)到河道兩個歷史發展階段,前者稱為古運河(江淮段又稱古邗溝,下同),後者稱為現代運河。古運河的主要命脈在寶應,而且古運河演變為現代運河的千年演變史也主要在寶應(即清著名學者劉寶楠所謂的邗溝十三變),因此,寶應在大運河的發展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身入寶應縣,滿目皆運河。寶應古運河的輝煌文化,在京杭大運河中地位傑出。寶應古運河文化不僅是寶應的、揚州的、也是世界的。

新四軍江淮印鈔廠舊址

1944年3月,江淮印鈔廠隨蘇中領導機關遷入寶應,廠址選在距蘇中軍區司令部10公里左右的林上莊,廠長胡佔魁、副廠長管文炳、總務科長王興邦。辦公室設在村民沈嘉和、沈維堂家,廠房設在村東頭的草菴旁邊,用蘆柴臨時搭起的廠房。林上莊猶如小島,四面環水,比較安全。印鈔廠的主要工種有凹印、凸印、製版、雕刻、打錫板、剪板、電鍍、照相、銅鋅版、裁切、光邊、檢票標號、整券、溼紙、烘票、檢修等。李人俊、胡金魁等擔任印鈔廠黨政領導。當時新四軍江淮印鈔廠的票面有伍角券、壹元券、伍元券、拾元券、貳拾元券等。1946年下半年,全面內戰爆發,印鈔廠隨新四軍主力撤出寶應,完成了它光榮的歷史使命。2008年5月新四軍江淮印鈔廠舊址被縣政府批准為縣級文保單位。

荷文化

寶應是著名水鄉,也是魚米之鄉,河網密佈,京杭大運河浩浩蕩蕩縱貫南北,五湖四蕩像九顆明珠鑲嵌在這片沃土上,每年都要有半年的時間,荷花盛開,好不美麗。

「重遊運河圖」——揚州寶應篇

寶應地區古為東海,由於江淮泥沙的逐年淤積,至秦漢以來逐步發育為古瀉湖沼澤平原。“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到處生長著香蒲、蘆葦與野蓮。到公元七、八世紀的隋唐時代,隨著裡運河的開鑿擴充套件,南北接通,逐漸形成槽運要道,作為栽培種的荷藕才得以傳播引種,開始了人工栽培。誰知良種沃土,相得益彰,一發而不可收,越長越多,越長越好。唐代詩人儲嗣宗《宿範水》一詩云:“行人倦遊宦,秋草宿湖邊。露溼芙蓉渡,月明漁網船。寒機深竹裡,遠浪到門前。何處思鄉甚?歌聲聞採蓮。”可以令人想象出當時蓮葉接天,芙蓉映日,姑娘們一面採蓮,一面唱歌的秀美的江南水鄉風光。

明清時期,寶應白蓮藕粉曾經被列為皇室貢品,有“鵝毛雪片”之稱;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在寶應停舟策馬,題匾賦詩,這裡是吳風漢韻的交匯處,淮揚文化的融合區,民風淳樸,尤具水鄉情韻。

「重遊運河圖」——揚州寶應篇

建國以來,寶應城鄉建設發展經歷“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精”的轉變,城鄉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縣道路、橋樑、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展開,取得歷史性成就,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同時,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生態、宜居、美麗、合理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正在逐步形成。

「重遊運河圖」——揚州寶應篇

「重遊運河圖」——揚州寶應篇

作者簡介

谷建華,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政協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為續接千年歷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迴歸百米長卷》、《迎澳門迴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新華通訊社授予其“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重遊運河圖」——揚州寶應篇

「重遊運河圖」——揚州寶應篇

實習編輯 王偉

製作 曹宇

責編 肖東

審稿 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