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個好勇鬥狠的混混,篡位後治國有方,傳位給了侄子

靈峰寺耀方為什麼出家

英雄不問出處,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歷史上有很多開國皇帝或者名揚後世的大臣,或是出身於販夫走卒,或者只是個街頭混混,有些甚至是出家人。然而這都不影響他們建立一番功業。亂世雖亂,卻也處處機遇。每逢朝代更迭,便有那麼一批人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唐末,五代更迭,小國林立,但大多都只是輝煌一陣子,根本維持不了多久便滅亡了。其中有一個國家的開國君主,父親早亡,而後依附姨母長大。此人年輕時脾氣非常混,喜歡酒後鬥毆,甚至一度鬧出了大事。不過此人建立新朝後卻是一位難得的明君,在位期間一直革故鼎新。可惜此人後繼無人,最後只能傳位給外姓侄兒。他就是郭威。

他本是個好勇鬥狠的混混,篡位後治國有方,傳位給了侄子

郭威自小身強體壯,勇武過人。因為良好的身體素質,他在加入軍隊後就被主將看上收為親兵。然而郭威的性子卻不是很好,就如同市井流氓一樣總是惹是生非。有一次,郭威喝醉酒以後在街上遇到了一個總是欺壓弱小的惡霸。郭威雖有些小毛病,但平日裡最厭煩惡霸這樣的人。加上喝酒以後膽氣更壯,郭威就主動上門去挑釁。對方雖然對郭威也有一定的忌憚,但耐不住郭威的屢屢辱罵。最後兩人起了爭執,而郭威酒後失手殺了此人。不管原因是什麼,郭威始終是有錯的,因而他因為此事被關起來了。不過軍中主將欣賞郭威,不久後就讓郭威出來了,還主動讓他回到軍隊。

他本是個好勇鬥狠的混混,篡位後治國有方,傳位給了侄子

郭威輾轉投效了後漢的皇帝。因著一份開國的功勞,郭威不僅身居高位,還執掌天下兵權。當時部分地方節度使造反,而郭威則挺身而出,拯救了即將破滅的後漢政權。此事之後,郭威又擊敗了外族,在後漢的權柄越來越大。正是因為郭威的巨大威脅,新上任的後漢皇帝才容不下他。皇帝密謀誅殺郭威等人。郭威則將計就計,假傳聖旨,反而告訴其他的將領,皇帝讓郭威殺掉其餘人。因此,眾將同仇敵愾,覺得皇帝不仁,紛紛起兵和郭威一起討伐。

他本是個好勇鬥狠的混混,篡位後治國有方,傳位給了侄子

而後漢的皇帝見到郭威的舉動,自然知道郭威已經獲悉了全部計劃。郭威被視為謀反處理,他的家人也收到了牽連,全族都被皇帝殺掉了。不過後漢的大軍最終還是敗給了郭威帶領的那幫身經百戰的將士。為了登上皇位,儘可能免除麻煩,郭威假裝要擁立新帝,麻痺後漢朝廷上下。再借著“外敵南下”的幌子,興兵回京,藉機逼迫後漢宗室讓他執掌朝堂。不久後,他徹底稱帝,建立了後周政權。郭威放權後,一直努力推行政令,力圖改革國家弊端。

他本是個好勇鬥狠的混混,篡位後治國有方,傳位給了侄子

由於出身原因,郭威對於很多老百姓的疾苦都能夠感同身受,因而減免了稅收,又分給農民田地,穩定了後周的根基。除此之外,郭威子身的行事作風也不愛奢華享受,給朝廷官員起了一個良好的帶頭作用。郭威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他命人興修了很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水利工程。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郭威雖然大權獨攬,卻沒有獨斷專行,認為自己做出的決定都是對的。郭威深諳術業有專攻的道理,針對不同的問題,他吸納不同的人才來幫忙解決。而且郭威十分謙虛的聲稱他自己只是一個粗人,希望眾多大臣能夠幫著建設國家。

他本是個好勇鬥狠的混混,篡位後治國有方,傳位給了侄子

雖然從郭威稱帝再到他去世不過短短几年,但就是這一年使得初生的後周政權穩定了下來,老百姓也得以安居樂業。可以說,如果再多給郭威一些時間,說不定真的能造就一個盛世。可惜郭威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了。在臨死之前,郭威安排他的侄子繼承皇位,並吩咐他死後,陵墓不要造的奢華。郭威四處行軍打仗的時候見慣了往日的帝王陵墓被盜,因而不願意自己死後受到打擾。雖然郭威在這一點上看得開,但他在眾多帝王中也算是一個特例。

他本是個好勇鬥狠的混混,篡位後治國有方,傳位給了侄子

畢竟生前盡享榮耀的人,多半也希望死後維持哀榮。豐厚的陪葬雖然並沒有實際的作用,卻是彰顯身份地位的不二法寶。這樣說起來,郭威民間出身,多年征戰的經歷確實教給了他很多不同於歷代帝王的東西。一個能夠真正體會老百姓艱辛的皇帝不一定會是千古明君,卻絕對不會是一個殘暴的統治者。君王之“仁”,得益的還是天下百姓。這或許也是歷代統治者都被要求施行“仁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