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慕陵埋葬了多少人

很多朋友肯定知道,在河北省有兩座規模宏大的清朝皇家陵園,一座是位於敦化的清東陵,另一座是位於易縣的清西陵。相比較而言,清東陵更出名一些,不僅是因為當年孫殿英盜墓弄的全國皆知,更因為像順治、康熙、乾隆,還有慈禧這些故事傳說最多的人物,都葬在這裡。但是小編告訴你,如果仔細研究的話,您會發現,清西陵的故事其實絲毫不遜於清東陵。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今天呢,咱們就來說說其中兩座極其特別的陵墓,特別在哪裡呢?你聽好了——特別的尷尬!這話還真沒有故弄玄虛,咱們具體就從幾年前熱播的電視劇《甄嬛傳》說起。看過《甄嬛傳》的朋友肯定還記得,劇裡有一個齊妃,嫉妒心極強,不僅有事沒事爭風吃醋,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地位,還幾次三番的給別人下毒,可謂是蛇蠍心腸。當然了,這個壞女人最終沒有鬧得好下場,事情敗露之後上吊自殺,那麼歷史上是不是真有齊妃這麼一號人物呢?小編告訴您,有!不僅有,而且咱們今天要說的特別尷尬的陵墓,第一個就是她。那怎麼個尷尬法呢?咱們去清西陵看一下。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清西陵的第一座陵寢是雍正皇帝的泰陵,在清西陵裡面泰陵規模最大最有氣派,而您來看泰陵陵區的這個地方,看到分成三排綠色琉璃瓦的陵寢沒有,這是泰陵的妃園寢,一共二十一座,注意第一排中間的這座陵墓,它的主人正是齊妃!尷尬了吧,按照清朝皇家制度,但凡自殺或者被廢的妃子,死後是沒有資格葬入帝陵陵區的,可是齊妃不僅葬在了這裡,而且在妃園寢的位置還是最好的,是第一排中間,這是為什麼?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電視劇不可信。電視劇裡那個齊妃,所謂下毒,所謂上吊自殺,那都是編的,真實的齊妃並不是那麼回事,那麼真實的齊妃到底是個什麼狀況?告訴您,如果您瞭解了齊妃的真實情況之後,您會覺得她的這個陵寢位置更尷尬。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根據清朝皇家史料記載,齊妃姓李,是知府李文燁的女兒,她出生於公元1676年,比雍正大兩歲,當然這並不影響她嫁給雍正,想當年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李氏就嫁入了雍王府,成為側福晉。您來看這幅故宮博物院珍藏的《胤禛行樂圖》,據考證,它由胤禛,也就是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和宮廷畫師共同繪製完成的,是雍正早年生活的真實描繪。坐在房間裡的男人就是胤禛,而你要注意戶外的四個女人,她們是誰呢?她們是胤禛生命當中最重要的四個女人,從服飾位置上看,前排臺階下的兩個地位明顯更高。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而根據相貌身材,專家推斷,靠右的這位應該是胤禛的嫡福晉,也就是正室大老婆烏拉那拉氏,而旁邊的正是側福晉李氏,那麼後排的兩個地位偏低的女人,是胤禛當年收養的兩個格格,一個是年羹堯的妹妹年氏,另一個是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這裡要說一下,您別一聽到格格就以為是公主,在清朝,親王的侍妾也稱格格。年氏和鈕祜祿氏,當時就是侍妾。從這副珍貴的史料圖上可以清楚的看到,李氏的地位當年明顯高於年氏和鈕祜祿氏,但是她們最終的結局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再來看泰陵,泰陵當中這座最大的寶鼎下面安葬的是雍正,同時還有另外兩個人,一個是孝敬憲皇后烏拉那拉氏,另一個是年氏。至於鈕祜祿氏,最後母憑子貴,生前就被封為皇太后,死後以皇后身份單獨葬在了泰東陵,陵墓同樣的恢宏壯觀。而雍正生命當中最重要的四個女人中,唯獨李氏雖然在妃園寢的位置是最好的,可是和其他三個女人相比,那可是寒酸不止一點點。為什麼會這樣呢?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咱不和烏拉那拉氏比,本身她就是嫡福晉排位第一,後來還是正牌子的皇后,她當然可以和雍正葬在一起。鈕祜祿氏咱也不比,她的兒子當了皇帝那就沒法比。可是前面說了,早年在雍王府胤禛的女人裡面,李氏可是側福晉排第二位,比年氏的地位高了不是一點半點,為什麼到了最後,年氏卻有資格和雍正葬在一起,而李氏卻葬在了寒酸的妃園寢呢?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問題。那有人可能要說了,會不會是雍正後來更喜歡年氏,而沒有之前那麼喜歡李氏了呢?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關於這個問題,咱們先來聽聽專家們怎麼說,專家們認為后妃的生育直接影響了她的地位變化,甚至說影響了她們地位的高低升遷。我們知道雍正皇帝的后妃的數量總共有二十五個,應該說數量還是不少的,但是埋葬在泰陵妃園寢裡邊的二十一位妃嬪中,只有四位為他生育過孩子,這四位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泰陵妃園寢裡面,第一排埋葬的四位墓主人。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可是您來看這份統計資料,和康熙乾隆相比,雍正的子女並不多。后妃雖然有二十五個,卻只生過十個兒子四個女兒,而真正長大成人的更少,很多都早夭了。先看年妃生過幾個孩子呢,她只在康熙五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15年生過一個女兒,可是這個女兒2歲多就夭折了,此後年氏再也沒有生過孩子。和年氏相比,齊妃李氏則顯然大為不同。公元1695年,李氏率先為雍正生下了皇長女,也就是雍正唯一長大成人的女兒,兩年後李氏又為雍正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洪昐。雖說兩年後噩運突然降臨,弘昐2歲不到就夭折了,可是李氏很快就從喪子的悲痛中走了出來,因為第二年她又懷孕了,生下了第二個兒子弘昀。四年後她再接再厲,繼續為雍正生下了第三個兒子弘時,這都是李氏的功勞。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雍正一生有過十子四女,近三分之一出自李氏,這又說明什麼呢?在某種層面上來說,二十五個后妃當中,雍正最喜愛的正是李氏!因為喜歡所以更多寵幸,而有了更多寵幸,自然孩子就生得比別人多,這是正比例關係。但問題的尷尬就在於,李氏和年氏的結局,卻似乎和生育並沒有關係。年氏只生過一個女兒,可孩子2歲多就不幸夭折了,此後她再無所出,事實上等於沒有孩子的她,最終還葬進了泰陵,和雍正相伴相依。而無論早年的地位,還是生孩子的數量都更佔優勢的李氏,卻僅僅葬在了寒酸的,妃園寢,這其中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咱們上節說到齊妃李氏,無論是早年的地位,還是生孩子的數量,比年妃的優勢更加明顯,而最終的結局卻是年妃榮光,李氏寒酸,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呢?要說清這個問題,咱們必須說到清西陵的另一個特殊地方了——阿哥園寢。這裡有清朝皇家陵園當中唯一的一座阿哥園寢,所以相當特殊。清朝皇家陵園等級森嚴,陵墓頂部瓦片的顏色是有著嚴格規定的,皇帝皇后親王的陵墓頂部用的是黃色瓦,妃子格格們用的是綠色瓦,而這個阿哥園寢的頂部用的卻是黑色瓦。黑色是等級最低的顏色啊,那麼這個阿哥園寢裡葬著什麼人呢?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這裡葬著的正是齊妃李氏所生的小兒子弘時!弘時去世的時候已經成年,但是沒有任何的封號,所以他的園寢只能被稱為阿哥園寢。那麼弘時為什麼沒有封號呢?在影視劇裡,弘時的形象一直很不入流,他調戲父親的妃子瑛貴人,聽人唆使公開為雍正的政敵,皇叔允禩求情,甚至最終為了爭奪帝位,不惜派殺手刺殺弟弟弘曆,也正是因為種種的劣績,最終惹怒雍正,這才落得個阿哥的結局。可弘時真的是這麼一個人嗎?小編告訴您,事實並不完全是這樣,為什麼這麼說呢?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據史料記載,乾隆在後來回憶當中曾經給過弘時四個字的評價,叫“放縱不羈”,也就是說,弘時只是一個率真任性的人,並不是像影視劇裡邊描繪的輕挑狂妄之輩。那麼這樣的弘時又為什麼會沒有封號呢?史學家認為這還是和爭奪地位有關。弘時小的時候經歷過宮廷鉅變,那就是康熙兩廢太子,父親兄弟反目成仇,這讓他心裡有了不該有的種子,那就是爭奪帝位!然而不巧的是雍正登基後,一些不經意的行為又恰恰刺激了弘時,什麼不經意的舉動呢?最明顯的就是康熙的週年祭辰,當時雍正自己沒去,也沒派當時而是20歲已經成年的弘時去,而是派了當時只有13歲的弘曆去。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按說祭祀先帝,這可是皇家大事,怎麼能派13歲的未成年孩子去呢?而事實上,不僅第一年,第二年雍正仍然是這樣安排。意思很明顯,將來接班的不就是弘曆嘛!而正是因為雍正過早的透露了接班人的秘密,結果弘時難免心存怨恨,他更加靠近父親的政敵皇叔允禩也就順理成章了,而又因為公開支援允禩,使雍正震怒也就不足為怪了。據史料,雍正一怒之下曾公開宣告,就此斷絕和弘時的父子關係,並將他從皇家玉牒中清除出去,然後圈禁了他。只是他並沒有想到失去自由的弘時,卻很快抑鬱而終,死的時候年僅24歲。那麼弘時的這種結局對她的母親齊妃李氏,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呢?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前面說了,李氏生了三子一女,本來是很受雍正寵愛的,然而弘時的舉動確實上使李氏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雍正看來,弘時的任性不爭氣都是因為齊妃李氏對他的溺愛造成的。原來李氏所生的第二個孩子弘昀長到11歲的時候,突然也得病死了,這讓李氏深受打擊,自那以後,她把全部的愛和希望都傾注在了小兒子弘時身上。所以當弘時在政治上公開和自己對抗的時候,雍正很自然的就遷怒於李氏了,而也正是因為這種遷怒,也就造成了雍正在位13年的時間裡,原本只是侍妾的年氏、鈕祜祿氏,她們的封號,從妃升到貴妃,再到皇貴妃,李氏卻一直沒能晉升。最終公元1738年,當63歲的齊妃病逝的時候,原本早年就是側福晉的她也就只能尷尬的葬在了妃園寢裡。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好了,說完了第一座尷尬的妃子陵墓,接下來咱們再來看看清西陵裡另一座尷尬的陵墓。會是誰的呢?道光慕陵的後陵名叫慕東陵,從碑文記載可以看到它的墓主人是孝靜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然而專家在研究之後發現慕東陵其實並不是一座完整意義上的皇后陵,為什麼這麼說呢?問題出在慕東陵的幾座門上,看著這三座門和別的陵墓差不多,但是它們通向的卻是不同的院落。中間黃色琉璃瓦門裡面,當然是孝靜皇后的寶頂,可是兩邊側門通向的,卻是道光十六位嬪妃的妃園寢,這等於是說這些妃嬪把孝靜皇后圍在中間,形成了一座后妃合葬的陵園,這就是這座陵園的尷尬之處了。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按照清朝皇家規制,後和妃本屬不同等級,是不能葬在一起的,可是慕東陵怎麼就這麼葬了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尷尬的情況呢?您猜怎麼著,導致這一尷尬局面的,竟然是因為這個孝靜皇后的身份實在是尷尬。估計這話把你給弄糊塗了,既然是皇后,那身份怎麼會尷尬呢?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彆著急,咱們先說慕陵。在道光的慕陵裡,一共葬著四個人,道光皇帝和他的孝穆、孝慎、孝全三位皇后,這三位皇后和道光的感情都很好,尤其是孝全皇后,受到恩寵最多。據史料記載,孝全皇后本來是以秀女身份入宮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道光見到她就喜歡,直接封她為嬪,第二年晉升為妃,第三年更是讓人非常驚愕的直接封了貴妃。這叫什麼?這種提拔叫直升機呀。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可是您不知道還有比這更猛的,公元1834年,孝慎皇后不幸去世,沒過多久道光就下旨,晉封全貴妃為皇后,統領後宮。這就是緣分,只要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但問題是他們這種恩愛並沒有持續下去。孝全皇后33歲那年突發怪病,很快就去世了,這對道光來說是一個非常要命的打擊,在極度悲傷之下,道光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從此不再冊立皇后,他要把這個最尊貴的位置留給心中的摯愛孝全皇后。那麼道光去世的時候,孝敬皇后的真實身份是什麼呢?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她只是靜貴妃。只是貴妃而不是皇后,那她去世之後憑什麼以皇后身份下葬?又有人要說了,其實也可以,怎麼不行呢?泰東陵鈕祜祿氏,原來也不是沒當過皇后嘛,可是人家兒子後來當了乾隆皇帝呀,她就以皇太后身份之尊,死後享受了皇后的待遇。鈕祜祿氏確實是可以的,可是到靜貴妃這裡,她確實不行啊,為什麼呢?因為清朝皇室家譜明確記載,道光之後的咸豐帝,也就是愛新覺羅·奕詝並不是靜貴妃所生,他的母親是誰呢?正是道光最愛的孝全皇后。這下您覺得很難理解了吧,靜貴妃從來沒有被封過皇后,她的兒子也不是皇帝,那她去世之後又是怎麼享受到皇后待遇的呢?而且他的這個待遇為什麼又和別的皇后有所不同,是一個特殊的后妃合葬形制呢?這其中究竟暗藏著什麼秘密?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咱們前面說到慕東陵是一座尷尬的後陵,它是非常特殊的后妃合葬形制,在等級上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而它的主人孝靜皇后生前既沒有當過皇后,也沒有當過皇太后,只是靜貴妃而已,那她憑什麼又享受到了皇后的喪葬待遇呢?要細說起來,這是一件跨越兩代人的帝王家事了。正經介紹一下,靜貴妃本名吉爾博爾吉特氏,14歲進宮,成為道光皇帝的靜貴人,不久之後,她生下了道光皇帝的第二個兒子奕綱,當時已經45歲的道光帝很高興,在奕綱剛滿月的時候,封她為靜嬪,第二年又把她晉升為靜妃,此後幾年靜妃連續高產,又生了三個子女,由此她也晉升為靜貴妃。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公元1840年孝全皇后去世,靜貴妃也再次被晉升為靜皇貴妃。注意,這個時候的她已經拿不到皇后名分了,因為道光決定不再冊封皇后,但是卻給了她皇后的實權,讓她負責管理後宮,並代為撫養,孝全皇后留下的兒子奕詝。也就是說,從嚴格意義上理解,靜貴妃其實是咸豐帝的養母,那麼生母已經去世了,作為養母的靜貴妃,當然還是可以進封太后的,她本人其實也一直也有這個心願。但是您不知道,咸豐繼位五年,一直就沒有滿足她這個心願,這是為什麼呢?他們母子關係不好嗎?並不是!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根據清宮史料,作為養子,咸豐對博爾濟吉特氏極其敬重,每天去問安,經常陪靜貴妃進膳遊園,在生活上對靜貴妃的照料可以說是相當周到,完全是盡到了一個兒子的孝道。但是對於養母想當太后的心願,咸豐帝一直裝傻,就是不願意幫助養母實現這個心願。這又是為什麼呢?告訴你原因就在於他的養母博爾濟吉特氏有個能幹的親生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奕。有的朋友可能知道,奕比咸豐帝只小一歲,由於撫養關係,哥倆一起長大,早年的感情一直特別好,但是後來就不行了,為什麼呢?因為帝位競爭!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這裡咱們說兩件事,第一件事道光二十六年,道光帝去南苑打獵,皇子們一同前往。打獵開始沒多久,能幹的奕就打了很多獵物,可謂是風頭十足。而後來的咸豐也就是當時的奕詝,竟然一隻獵物都沒打到。從能力上來說,兩人高下立判。但是面對這樣的不利咸豐也不傻,他跪在道光面前說,鳥獸都在孕育,我不忍射殺他們。他用仁愛的包裝掩蓋了能力的不足。還有一次道光皇帝拷問他們兄弟倆對國事的見解,當時奕是侃侃而談,而咸豐皇帝根本就答不上幾句,可是咸豐又出了一招,他跪在地上大哭說,父皇,我只希望您長命百歲,永遠不要離開我們。由此可見,一到關鍵時候,這哥倆總是各施本領,互不相讓。道光由此認為,奕詝也就是後來的咸豐帝天性仁孝,才識不夠,而奕聰明有才,人品上卻不如奕詝。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最後因為奕詝是嫡長子,於是道光立他做了太子,奕為親王,輔助朝政。這樣的安排在道光帝看來,應該是非常完美的,只是他想不到後來事情的發展,會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料。為什麼呢?咸豐登基之後,雖然對養母孝敬有加,但是在太后封號的這件事上,卻始終是不肯鬆口,因為咸豐認為奕已經是親王了,如果讓他的母親做了皇太后,那皇帝與親王之間的關係就更難相處了,再加上奕非常能幹,封她的母親為太后,這等於是給自己埋下禍根。這就是咸豐繼位五年,雖然對養母孝敬有加,卻一直不肯滿足她成為太后的心願的原因。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既然沒有封太后,博爾濟吉特氏最終又是怎麼以皇后身份葬進道光帝的慕陵的呢?這就要說到靜貴妃臨終前的事。當時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病的很嚴重,身體是一天不如一天,奕已經是看在眼裡急在心頭,因為他也深知母親此生最大的心願,就是被封為皇太后,那天,他終於忍不住了,攔住咸豐,跪地懇求說,皇上,額娘生命垂危,若再不封皇太后,恐怕死不瞑目啊。那麼咸豐當時是什麼反應呢?對於靜貴妃的病情,咸豐當然很清楚,但是對於封太后這件大事,咸豐帝可沒有改變主意,他當時只是尷尬的嗯了兩聲,轉身就走了。很明顯,咸豐帝只是不想被奕糾纏,想打發了事。可是沒有想到奕很厲害,說你不是嗯了兩聲嗎?那行,既然你沒反對,我就當你默許了,同意了。奕很快放出訊息說皇上已經同意封靜貴妃為皇太后了,這個訊息一出,很多大臣就趕緊上表祝賀,結果把咸豐就給堵住了,架在那裡了,最後咸豐只好降旨說,博爾濟吉特氏撫養自己有功,為了表示孝敬,特加封為皇太后。這一下,博爾濟吉特氏終於是了卻了夙願,得到封號七天後她就與世長辭了。然而她做夢也沒有想到,她死後埋葬的地方,仍然很尷尬。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按照清朝慣例,只要被封為皇太后,不管時間長短,死後都可以修建單獨的皇后陵。但問題在於他這個封號是兒子奕強行討來的,而不是咸豐帝心甘情願給的,於是就出麻煩了。什麼麻煩呢?道光帝在世的時候,已經為博爾濟吉特氏選好了陵址,當時她只是一名妃子,她的陵址自然被定在了慕陵妃園寢。咸豐帝就抓住這一點,堅持不另外單獨建陵,只是在原來的慕陵妃園寢裡邊兒,命人築起一道圍牆,把孝靜皇后的寶頂圈了起來,形成一個封閉院落,就算完事兒了。當然了,咸豐帝之所以這麼做,除了想借此打壓弟弟奕之外,也有專家認為這可能和當時的國力衰敗有關係。國庫沒這麼多錢呀,咸豐帝只好簡單處理,這就是慕東陵后妃合葬,成為尷尬陵墓的來由。

清皇陵兩座“尷尬墓”,一個是《甄嬛傳》齊妃的,另一身份更尷尬

不過小編相信,除了陵址的尷尬,如果博爾濟吉特氏要知道它會發生後來的事,她一定不會想要皇太后的封號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博爾濟吉特氏下葬之後,咸豐皇帝那是憋了一肚子火,畢竟當皇帝當到被人脅迫的份上,那個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他要發洩!他很快就指責奕,說他辦理母親的喪事不夠給力,藉此罷免了他的一切官職。而對於博爾濟吉特氏,咸豐帝將她的諡號有十二個字削減到八個字,而且也沒有把她的牌位放進太廟,這等於是告訴世人,博爾濟吉特氏只是一位沒有正規名分,未被祖宗認可的皇后。您說博爾濟吉特氏的這個皇后身份有多尷尬。當然了,這種尷尬,博爾濟吉特氏本人已經感受不到了,但是對奕來說,這卻是實實在在的羞辱。這就是最是無情帝王家,當然了,咸豐皇帝去世之後,奕憑藉自己的能力,再次走上了政治舞臺,走入了權力的中央。而博爾濟吉特氏,最終母以子貴,這才得到了皇室的認可。只可惜,那已經是多年之後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