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區塊鏈技術是人們認為的下一個大事物。最起碼,除了加密貨幣以外,它應該在現實世界找到更多的用例。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現在,距離這項技術推出已經有十多年了,除了被炒得一地雞毛的比特幣和NFT以外,區塊鏈在現實世界有沒有一個靠得住的案例?鑑於有太多的投資者和公眾為此浪費了時間和金錢,因此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十分重要。一位科技博主對排行榜靠前的34個現實世界區塊鏈用例進行了調查,結果令人尷尬。文章來自編譯。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如果上Google搜尋“區塊鏈生產使用者”(以及相關查詢),排在第一位的結果列出了34個的“現實世界的區塊鏈”專案。除了加密貨幣和NFT以外,你會指望有些實際在用的專案會對日常消費者產生影響。我把那34個專案都看了一遍,結果發現,有13個已經死亡(包括一個被SEC斃掉的),6個只能在加密貨幣和NFT生態體系裡面用,在“現實世界”沒用,有14個倒是用了區塊鏈,但是去掉區塊鏈對功能其實一點影響都沒有,有區塊鏈也不會讓產品變得更好。結果最後只剩下一個專案,Chainalysis,它可以幫助執法部門對區塊鏈使用者去匿名化,這算是對現實世界產生了影響。

概述與範圍

遇到不了解區塊鏈技術背景的人或者說了解有限的人,如果你問對方有關區塊鏈(或分散式賬本技術,“DLT”)的問題的話,大家的一般理解是,就算加密貨幣和NFT生態體系受到詐騙的困擾,但區塊鏈仍然是“IT的未來”。德勤將其比作郵政服務或網際網路的到來。Investopedia說:“忘掉比特幣吧,區塊鏈才是未來。”納斯達克寫道:“區塊鏈將如何改變一切?”即便是在IT行業,這種炒作也有人買賬:

區塊鏈對於下一代網際網路應用的重要性,猶如公有云、微服務架構以及devops之於當代網際網路

——infoworld

區塊鏈是傳遞特定資訊的理想選擇,因為它提供了即時、共享及完全透明的資訊,這些資訊被儲存在不可變的分類賬中,只有獲得許可的網路成員才能訪問。

——IBM

但是,儘管已有13年曆史的區塊鏈肯定不乏新出的原型、承諾和公關宣傳,但除了加密貨幣、暗網市場以及洗錢用例,人們很難找到有關區塊鏈技術實際用例的新聞文章或概述。所以我決定自己去挖掘素材。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關於“區塊鏈在現實世界的應用”,排在最前面的搜尋結果是builtin。com的這篇文章:“顛覆現狀的34個區塊鏈應用與現實世界用例”:

我們收集了34個現實世界區塊鏈用例,這是一項實用但具有革命性的技術。這份清單遠未詳盡,但這些專案已經在改變我們做事情的方式。

這篇文章除了在搜尋結果中排名第一且發表日期不久之外,Builtin。com本身也擁有300多名員工,而且是一家圍繞科技創業社群而建立的公司。他們的部分業務似乎是維護初創公司的資料庫,其中也包括那篇區塊鏈文章裡面提到的部分公司——所以他們保證資料的準確性是存在商業動機的。

此外,以下大多數結果都沒有列出實際的專案或產品,列舉的都是類似“供應鏈管理”、“醫療保健”、“食品安全”等比較泛的想法——一般只有2-3句話的概述,但並沒有具體例子。

所以我認為Builtin的這份清單可以是很好的起點,透過它可以核驗部分真實世界的用例。

出於本文的目的,我假設這些專案應該:

不僅僅只是加密貨幣:由於本文的重點是找到加密貨幣之外的應用,所以那些只與使用者加密貨幣錢包有關的應用我都排除掉了。

還沒死亡:上榜的專案應該在過去約12個月左右之內仍有生命跡象。

不錯:使用了區塊鏈,並且是以有意義的方式使用:

專案確實用了區塊鏈/DLT

DLT為使用者增加了某種形式的價值

帶來增值的同時仍做出了合理的取捨:產品仍然有一定作用,並且不會產生(明顯的)法律問題

事實證明,這些條件足以將34個專案中的33個劃掉。我會在下一節列舉所有專案,排序與它們在原文出現的順序一致。

已死的、糟糕的以及醜陋的用例

智慧合約用例

作為概念,智慧合約本身有一系列的問題,但幸運的是,這不會影響Builtin列出的這一類別的任何專案——因為似乎沒人用智慧合約。

BurstIQ:不是區塊鏈,糟糕的區塊鏈,原型產品

區塊鏈的糟糕用法,原型未完成,可能根本就沒用到DLT。網站充斥著各種營銷熱詞,顯然在某種階段在物聯網與區塊鏈之間轉來轉去,現在又轉成了web3。除了一些誇誇其談的熱詞之外,根本就找不到任何關於系統機制的技術描述。

只是順便提到了區塊鏈,任何工程角色的技能/資格描述都沒有提到任何與區塊鏈相關的內容——AWS和SQL倒是隨處可見。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區塊鏈”這個詞在他們的白皮書裡面只出現過兩次,兩次都是出現在最後一句話裡面:

BurstIQ平臺透過完全端到端的區塊鏈使能系統,用基於區塊鏈的大資料管理、許可、資料共享、認知計算、貨幣化以及全球資料交換,將全球商業網路的所有來源的資料連線到一起。

這也是整部白皮書裡面提到平臺功能的唯一一句話。

有個“Tellmemore”的連結,稱點選可以註冊BurstIQ,提供60天免費試用。不過連結已經失效。

Mediachain:已死

2017年被Spotify收購。網站和Twitter上次的更新時間也停留在那時。從那以後,在Spotify內部Mediachain的核心主張沒有任何進展。不過,2022年,Spotify開始招募人員做早期階段的Web3專案——他們又開始做另一個原型了。

PropyInc:不好

5年內,他們似乎只售出了兩處房產:一處在基輔(2017年),一處在佛羅里達州坦帕(2022年)。對於買下NFT擁有什麼權利,這篇文章的說法似乎有點模稜兩可——或者是“對文書工作的訪問權”,或者是部分“所有權”。於是我聯絡Propy,問對方如果金鑰丟了該怎麼辦。對方的回答是“我們會提供新的登入資訊”(!)。換句話說,其實你並不擁有NFT或者可以對其進行管理,可以做這些事情的是Propy。擁有NFT該有的各種好處,比方說訪問DeFi的生態體系,或者更容易的資產轉移,在這個案例中顯然都沒有。如果Propy資金用光倒閉了會怎樣?那房子還是你的嗎?在法律責任、給購買過程增加複雜性方面,區塊鏈在本例的作用反而是把事情弄糟。

今年早些時候,他們的網站還充斥著“NFT”這幾個字,截至2022年年中時,他們似乎開始遠離NFT,轉變成一個房地產銷售管理平臺,也可能是產權和託管公司,但這兩者與區塊鏈都沒有關係;他們似乎開始提供zillow(或類似)房源介紹服務,並支援加密貨幣支付——這其實就變成了交易所。

物聯網

區塊鏈應該憑藉著“透明和虛擬的清廉”,保護“從亞馬遜Alexa到智慧恆溫器的一切”。我的第一感覺是這種說法毫無意義,顯然對與Builtin的精選專案來說也是如此。

Filament:已死

根據他們網站的說法,公司已經向汽車轉型。他們的LinkedIn和Twitter賬號停更已經2年多了,而網站自2019年以來唯一的變化是A輪投資者(VerizonVentures、BullpenCapital)已經退出……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HYPR:不是區塊鏈

Builtin那篇文章聲稱HYPR透過“將密碼從集中式的伺服器中取出”,從而令“物聯網裝置幾乎無法破解”。但現在他們的網站已經很難找到任何對物聯網的引用,他們的部落格也幾乎不再講物聯網——事實上,自2020年1月以來,只有一篇文章順便提到了物聯網。

在他們的網站(超過1000個頁面)搜尋“區塊鏈”只能搜到8個結果。而且結果要麼是“百科全書”式文章的蜻蜓點水,要麼就是更新時間在2017年或更早。沒有跡象表明HYPR用過任何與區塊鏈相關的東西,至少最近這4年是這樣的。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XageSecurity:不是區塊鏈

不是區塊鏈:他們的網站最後一次提到“區塊鏈”的時間是在2020年9月,與美國太空部隊的合作伙伴關係。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同樣地,他們每天更新的Twitter賬戶最近一次提到“區塊鏈”的時間是在2020年7月。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他們似乎正在遠離區塊鏈,轉向“零信任”。事實上,這正是在撰寫本文時他們的白皮書標題的內容,裡面完全沒有提到區塊鏈。

如果你想看白皮書的內容,需要提供多得有些異常的個人資料——對於一家專注安全的公司來說,收集個人身份資訊並不是個好主意。其實大多數文件用“按檔案型別查詢”都可以找得到,但如果他們的“安全”措施這麼輕而易舉就可以繞開的話,那他們似乎也很沒有面子。

儘管如此,在下載並看過他們的白皮書之後,我其實還是弄不清楚他們想用區塊鏈系統做什麼——甚至像“什麼樣的資料儲存在區塊鏈上”這樣的概述資訊也完全不存在。他們一直在講Xage是篡改考證(tamper-proof)的,因為幾乎每份文件的區塊鏈都引用了別的區塊鏈。這顯然是錯誤的,區塊鏈可以說是防破壞(tamper-evident)的,也許也可以說是防篡改(tamper-resistant)的,但不屬於篡改考證。起步就錯了。

可用的資訊很少,而且引發的問題比能回答的要多得多。在他們的NIST網路安全合規性分析文件中,他們聲稱自己的加密方案在某種程度上受益於區塊鏈。他們提到了兩點,邏輯都很混亂:

儲存在XageFabric裡面的資料都是針對每一位釋出者和訂閱者進行端到端加密的。

如果網路所有的參與者之間的所有資料都是用不同的通道金鑰進行端到端加密的話,那審計日誌怎麼才能獲得可讀的表示?金鑰是否集中管理?顯然,這種加密方案與任何區塊鏈的使用都是正交的關係,但是由於我們使用的是區塊鏈:如果一個節點的金鑰材料被洩露,並且金鑰需要輪換的話,又會發生什麼呢?你怎麼才能對過去的條目進行重新加密但又不會破壞區塊鏈/默克爾樹呢?

儲存在XageFabric裡面的資料用基於閾值的加密技術進行加密,這種技術叫做ShamirSecretSharing。

對Fabric的滲透需要同時訪問多個(閾值)XageFabric節點,提供共享,與集中化的資料庫相比,資料洩漏會更加困難,且很難利用。

在我看來這根本說不過去。我能得到的唯一解釋是靜態資料(在磁碟上)是用金鑰共享的機制來加密的,而且每個區塊鏈節點各持有金鑰的一部分。你需要N中取M(M-out-of-N)才能對資料進行解密。

乍看之下似乎不錯,但很快你就會意識到參與者必須有機制去讀取資料——為此參與者有充分的理由去聯絡這M個節點。屆時,參與者將可獲得對金鑰材料的“同時訪問”。加密方案僅在某些(少於M個)資料庫節點被滲透時才提供保護,但並不能防止網路的任何其他(比方說桌上型電腦、物聯網)裝置受到滲透。

就算這個系統行得通,那也可以在沒有區塊鏈,但有一箇中央資料庫和獨立的金鑰伺服器的情況下實現。可以合理地假設這其實會更安全:獨立的資料庫和金鑰伺服器意味著每個節點上跑的軟體更少,這意味著安全問題更少;而且關鍵伺服器程式碼可以小得多(與還需要區塊鏈和資料庫邏輯的節點相比),並且審計也更容易。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個人身份

不言而喻,任何與ID相關的內容,如果被放到公共分類賬上,都會變成隱私和GDPR的噩夢。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廣泛討論了DID和區塊鏈的結合,其中包含更多的已死專案。

Ligero:已死

該公司成立於2018年。他們的網站並沒有關於平臺或任何活動的資訊。似乎也沒有Twitter或公司的LinkedIn檔案。我在LinkedIn上找不到公司的CEO,而他們的CTO在LinkedIn個人資料裡面也沒有提到Ligero,公司總裁也沒有提。

IllinoisBlockchain:已死

他們的“最終報告”是在2018年釋出在網站上的,“伊利諾伊州創新與技術部”的推特賬號自2019年以來就沒提到過區塊鏈。

Civic:不好

根本沒用到DLT:這家公司提供身份驗證和MFA(多因子驗證)登入服務,專門針對的是區塊鏈和NFT公司——但不賣利用區塊鏈本身的產品。

Evernym:不好

雖然2016年的白皮書談到了分散式賬本,但列舉的兩個案例研究都沒有談到對區塊鏈的使用——事實上,前者的資訊圖非常明確地表明未涉及區塊鏈技術。第二個似乎用到了同樣的的手機儲存憑證,但沒有利用區塊鏈技術。不過,他們確實提到正在探索非區塊鏈解決方案。

Ocular:已死

網站以填寫聯屬合作伙伴計劃的登錄檔告終,上面有註釋文字:“請注意,尚處早期測試階段,預計將於2019年9月上旬開始批次測試。”版權為自2020年起。網站沒有任何技術規格介紹。他們的Twitter帳戶@ocularkyc上面有一張戰神樂隊(Manowar)的頭像,討論的東西侷限在央行陰謀論上。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衛生保健

與身份驗證一樣,醫療保健系統真正的問題是這個:所有隱私敏感資料都放在可公開訪問的分類賬上並不合適。

WholeCare:不好,可能已經死了

他們的網站上幾乎沒有任何資訊。最詳細的技術描述是: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用於指導護理新人的資源”、“符合HIPAA的記錄儲存”、“整合的排程工具與告警”、“跨裝置相容性”。

僅此而已。

沒有提到區塊鏈或DLT。他們的推特賬戶每隔幾個月就會轉發一篇WaPo的文章。

Patientory:不好,可能已經死了

這個app似乎主要專注於跟蹤運動、水、以及身體照片——可這些都是fitbit今天就可以做到的事情。幾乎“不需要區塊鏈”。上面有一些關於在PTOY區塊鏈儲存患者資料的討論(這似乎是與該區塊鏈相關的代幣)。https://ptoy。org/有一份2017年的白皮書,看上去架構十分的中心化: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其實這張圖可以精簡為3個節點,各自功能完全相同,但更簡單、更便宜且效能更高。它甚至明確表示所有儲存工作都由“符合HIPAA的資料庫”完成,所以說區塊鏈不會新增任何內容。

這是2017年ICO很火的時候一個很典型的專案,不知何故目前仍然偶爾會寫寫推文。

NebulaGenomics:不好

該公司聲稱允許人們透過比特幣匿名購買他們的DNA測序試劑盒。這一點使這些(顯示了人名的)彈窗顯得特別有趣: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當然,結帳過程根本不接受加密。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他們有些白皮書聲稱可以用保護隱私的方式儲存和共享基因組資料。雖說總的來說這個想法很愚蠢,但至少在技術上白皮書看起來還是有點有趣的。但這並不重要,因為資料是在香港或“歐洲”進行排序的,所以誰知道誰還擁有你的資料副本呢?即便沒人儲存資料:“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你的基因資訊可能需要依照法律、法規或司法或政府命令、搜查令或傳票加以處置。”——換句話說,無論資料用什麼技術鎖住,Nebula都有一把萬能鑰匙。(維基百科)

Medicalchain:已死

白皮書始於2018年,路線圖終於2021年第一季度。自2021年3月以來,他們的Twitter就已經悄無聲息了。

物流

物流公司以及與他們合作的企業對區塊鏈是否感興趣呢?比方說透過將報告、收據和清單放在公共分類賬,讓競爭對手可以看到他們的業務活動?

……我們看看吧。

DHL:已死

已死及/或從未走出原型階段:最後一次釋出新聞稿是2019年,說的是他們與惠普企業(Hewlett-PackardEnterprise)測試MvP(最小可行產品)。沒有技術描述,沒有細節介紹,沒有進一步的更新。他們確實有一份公關文稿,內容倒是很有趣,尤其是第2節“行業的區塊鏈案例”:但那些例子要麼是“試驗”,要麼在“原型開發”或“測試”。已經部署產品的一個都沒有。

Powerledger是個例外,他們聲稱已經實現產品部署——但在抽查了30個客戶的其中幾個之後,就會發現它們要麼是小規模部署,要麼就是處在規劃/原型設計階段。

不過Powerledger倒是比較有趣,因為其中混合了假區塊鏈方法(參見他們的白皮書:第5。3節中的私有區塊鏈,第5。4節的鏈下渠道以及第5。5節中的鏈下交易引擎。)看起來像2017年的一場“ICO騙局”($POWR)——建立一個能源市場,但在現實世界其實早就有非區塊鏈技術的實現了。

惠普企業的區塊鏈解決方案頁面最後一條“新聞”停留在2018年。

BlockArray:已死

Builtin。com文章上的連結直接鏈到了他們的Facebook頁面,不過這個頁面自2018年3月以來一直沒有更新。他們的網站(blockarray。com)已經消失不見。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馬士基:不好

糟糕的DLT:實際上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馬士基——平臺看起來確實是在用的,有客戶在使用,而且他們似乎在內部使用了Hyperledger(超級賬本)。

一旦核驗區塊鏈有沒有發揮實際作用時,就會出現問題。幾乎系統的每個元件都要由IBM。com登入來控制,有多個斷開連線的區塊鏈,裡面的節點僅由少數參與者操作,節點只能透過IBM託管的API訪問(當然,訪問控制列表ACL也已關閉),資料是可變的(通用素菊保護條例GDPR的要求),也不是各方均分享所有的資料。

區塊鏈似乎只用來儲存雜湊,然後(如果有權訪問的話)你可以將其與單獨儲存的文件(如果是你的話)進行比較。當然,這並不妨礙區塊鏈存在其他相互衝突的檔案,也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真正阻止少數節點運營者串通並重寫(操作)歷史——這可能有法律原因,比如GDPR,按照要求一個節點可能甚至不得向其他方透露資訊。

其實這個系統應該算是能用的,出於公關原因,區塊鏈被擱置一旁。集成了區塊鏈也許並沒有讓系統變得更糟糕(許多)——尤其是考慮到它似乎(可能)隻影響到這套大規模的複雜航運管理系統的一小部分。

但區塊鏈也沒有給他們增加價值:歸根結底,“對資料的信任”是靠登入螢幕上的IBMlogo建立起來的,不是靠區塊鏈。

ShipChain:已死

在和解提議中,ShipChain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支付了2050000美元[……]不幸的是,ShipChain現在已經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繼續運轉。因此,ShipChain做出了停止運營的艱難決定,目前正在關停各項事務。

需要注意的是,那是2020年的事情,Google搜尋“區塊鏈生產使用者”時仍然能找到檢索結果

政府

至少在理論上,你對這個類別是有預期的,那就是希望在這裡能看到一些區塊鏈“一切都是公開的”透明用例。不幸的是,在榜單上的專案一個都沒能兌現這一點。

Voatz:非常非常糟糕

糟糕的DLT:現在,電子投票這個想法顯然非常糟糕(EFF上面有大量材料佐證,19年瑞士大選的OpenPrivacy,2020年德國的CCC)。關於選舉有一條原則,那就是每個人都需要能夠理解結果是怎麼計算的,以及為什麼說投票是匿名的和安全的。基於此,我請你看看維基百科上的“技術”章節,尤其是:

Voatz的區塊鏈基礎設施包括32個排序不分先後的驗證伺服器,這些伺服器分別放在亞馬遜的AWS和微軟的Azure裡面。每臺伺服器跑的都是一樣的超級賬本(Hyperledger,一種開源區塊鏈軟體)副本。

一旦使用者下載了Voatzapp,他們先要驗證自己的電話號碼、提供照片ID以及“自拍”。面部識別和選民名冊用於驗證身份,並稽核照片與提交的身份證件是否匹配。在向用戶提供適用於有選舉資格的安全令牌(透過指紋啟用)後,Voatz系統將刪除使用者的生物特徵資訊。在將所有選票提交給Voatz後,選票會列印在紙質選票上並輸入給機器。”

此外,介紹以及“安全評估”和“FBI調查”章節也很有趣。

好了:

Voatz把紙質選票當作真相的來源。顯然,這些選票被打印出來,然後送入一臺機器,之後再透過機器計票。那為什麼這中間還要弄個區塊鏈系統呢?

Voatz使用一個複製的、獲得許可的超級賬本,這個超級賬本(顯然)只能透過他們的API訪問。那區塊鏈如何提供可審計性?區塊鏈的作用又是什麼呢?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2020年進行的安全審查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我們後來又發現[……]系統對區塊鏈的使用不太可能防止伺服器端攻擊(第5。2節)。

整篇文章,尤其是第1節,都非常駭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Voatz拒絕對他們的選舉系統運作機制做出詳細解釋,理由是涉及智慧財產權問題。這就是他們的“透明性”。

特拉華州:已死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源自technical。ly:

這件事情已經翻篇四年,雖然企業獲得了該州的授權,可使用區塊鏈來儲存記錄,但不知道特拉華州有多少公司將它用於股票分類賬。[……]

Technical。ly已經聯絡了州長辦公室和直接參與該行動計劃的個人,但尚未收到回覆。目前還不清楚Symbiont概念驗證的結果。

FollowMyVote:非常糟糕,將死

將死:成立於2012年。幾乎所有關於該專案的報道文章(來自他們的“新聞”欄目)都是在2017年或更早時間撰寫的。他們的推特賬號今年沒有釋出內容。

問題與Voatz差不多,同樣存在“每次投票一次區塊鏈事務”的隱私和安全問題。當然,你可能需要走VPN實現匿名支付,而且需要確保沒有監控攝像頭在監控你的投票——否則匿名投票就沒法保證。這是採用基於區塊鏈的系統需要付出的一點“小小”的代價。

與Voatz一樣,基本上沒有技術文件。他們倒是有一張資訊圖,演示了加密過程的機制。但普通人能理解它是怎麼保證安全和保護隱私的嗎?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2021年初,他們顯然放棄了此前的做法,設立了一個叫做“Pollaris”的新基礎平臺。一年後,他們commit了一版到Github。此後就再無任何活動,我也沒法在該系統上找到任何文件。目前尚不清楚上面的帖子是指Pollaris之前還是之後的系統(不過話又說回來,其實這已經無關緊要)。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媒體

按照builtin的說法:

“區塊鏈在媒體業的優勢在於它能夠防止數字資產(比方說mp3檔案)在多個地方存在”。

等一下,什麼鬼?!

MadHive:糟糕,且幾乎要死掉了。

該公司的核心業務(Adtech)看起來仍很活躍——但那跟區塊鏈沒關係。相關資訊很少,不過似乎他們之前曾兩次嘗試過“用區塊鏈做點什麼”,分別是AdLedger和MadNetwork。

AdLedgers在Medium的主頁釋出的最後一篇文章是2019年的,所以幾乎可以肯定它已經死了。白皮書設定的是一個有許可的以太坊區塊鏈: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他們確實解釋了為什麼需要這樣做:

區塊鏈在現實世界到底有沒有靠譜的用例?這是調查後的發現

但他們沒有解釋在需要具備刪除能力時,用不可變的分類帳有什麼意義。

然後他們討論了“實時更新”但不需要“黑名單”的需求,而區塊鏈的“分散式狀態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不過他們並沒有解釋原因。

另一個DLT嘗試似乎是一個叫做“MadNetwork”的東西。

“MadProduction的MadNetwork可允許挖掘MadBytes,鑄造MadTokens,這些需要透過可訪問的使用者介面進行管理。”

上面這段話來自他們的一則招聘公告,但在我為本文做研究時已經撤下來了(這是快取版本)。

就當跟https://www。madnetwork。com/一樣吧,他們的最後一次重大更新(仍作為精選內容放置在頁面頂部)已經是2020年的了,說的是正在與Verizon合作開發原型。

但‘MadNetwork’就連處在原型開發階段也缺乏證據。我們甚至不清楚這應該屬於分散式PKI(公鑰基礎設施)還是adtech(廣告技術)的欺詐檢測網路。MadHive自己的‘資源’部分僅列出了2019年的文件。

Steem:不好,已死

Steem。it是一個與reddit類似的社交媒體平臺。現在看離死亡已經非常接近了:根據dappradar,它的使用量已經從日活33k使用者下降到約35,令專案99。9%近乎死亡。JustinSun接管了這個區塊鏈,原先的社群轉投到一個叫做Hive。io的專案。

但是,如果你確實將剩餘的少數使用者當作“真實世界用例”(或將Hive包括在內),那他們也有很多糟糕的DLT需要處理。

很顯然,一大問題是一個“不可審查”的平臺如何處理非法內容(兒童色情與虐待CSAM就是一個明顯例子)。答案顯然是:他們不處理,也沒法處理,他們只能希望沒人會上傳任何非法的東西。GDPR當然也是個問題。Steemit透過審查app中的內容來響應法律要求,顯然希望沒人會看Steem區塊瀏覽器——內容還在那上面。社交媒體上區塊鏈把兩個世界最糟糕的一面都展現出來了:你需要有內容稽核團隊,就像現有的社交媒體平臺一樣——但其實他們又不能刪除資料庫的內容,所以節點運營者還會廣播那些內容。

SteemIt還具備加密貨幣的一切典型特徵:透過軟硬分叉竊取資金的歷史、遭遇集體訴訟威脅、駭客攻擊以及龐氏騙局的盈利模式(早期投資者不僅從後來投資者身上賺錢,也從創作者身上榨取錢財)。

DTube這個專案類似,這是一個youtube風格的社交媒體平臺,要求你每隔幾天重新整理一次IPFS快取,好讓影片保持活躍。

Reddit還在,在DLT出現之前,社交媒體的小額支付就已經被反覆嘗試過(Flattr、GoogleContributor)。Steemit在內部要進行審查,因此“不可審查的帖子和交易”這個關鍵論點是無效的。要整合區塊鏈進來,沒有理由在這個地方整合,這隻能讓事情變得更糟。

OpenMusicInitiative:已死

已死:2018年釋出了最後一篇博文,大部分是談駭客馬拉松、會議出席情況,沒有實際產品。似乎在2020年10月之前一直在推特上談論與行業相關的事情,此後只發了兩次推文。

非真實世界

匯款用例

匯款用例其實屬於“僅限加密貨幣”這一類。只要比特幣還在,這類專案就會被吹捧為好用例——但其實從來都沒兌現過承諾。

Chain。io:不是區塊鏈

根據Builtin文章,Chain。io的“加密賬本可幫助金融機構安全有效地處理加密貨幣的轉賬。”但他們的主頁上沒有提到這一點。他們現在似乎已經從區塊鏈金融公司徹底轉型為雲上物流平臺。他們的職業頁面對公司的概括是:

Chain。io是一個基於雲的整合平臺,可連線全球供應鏈的各個合作伙伴。

他們的部落格最後一次提到DLT是在2018年。

Algorand、Gemini和Circle:僅限加密貨幣

非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專案。正如引言所討論的那樣,我只討論除了加密貨幣結餘之外,具有現實世界影響的專案。Gemini、Circle屬於交易所,Algorand屬於區塊鏈的實現,不符合本文討論範疇——除了進行代幣轉賬之外,它們其實並沒有給現實世界帶來任何實用性。

NFT

Candy,Pixura,DapperLabs[不是現實世界專案,糟糕的DLT]

總的來說,NFT既不滿足“現實世界”的要求,但對於“非同質化”來說,它們也屬於非常糟糕的工程解決方案。尤其是(可參見前面提到的Propy用例),當現實世界的所有權法遇到被盜或金鑰丟失時,獲勝的是現實世界。版權法以及塞斯·格林(SethGreen)被盜的NFT猩猩似乎也屬於這種情況——被盜的NFT不太可能賦予你權利。但所有權能賦予你權利,但這與擁有不同。因此,Ape(BoredApeYachtClub)的“NFT化”並沒有改善所有權的管理或可轉讓性,情況恰恰相反:反而讓事情變糟,增加了又一層複雜性。

但是,統一現實世界與加密貨幣世界的“所有權”不僅增加了複雜性;即便在加密貨幣的“唯一性”(因此擁有“對事物的所有權”)也遠未得到保證。

如果以太坊(再次)分叉,每個NFT都會被複制,並且可以在每個鏈上單獨出售。當然,OpenSea可能只認兩個分支當中的一個,但其他平臺可能會不同意。從純技術(“程式碼既法律”)的角度來看,兩個分叉應該是一樣有效。

當然,克隆整個合約並植入相同的影象(或URI)是可能的。有服務做這件事情,比如CloneMyNFT。com(“哪怕你出售了原版,也可讓你在錢包中保留NFT的副本”)

當然,也可以像Candy那樣將NFT克隆到一個完全獨立的區塊鏈上——這個區塊鏈執行在一個名為Palm的DLT上,它使用的是“權威證明(PoA)共識,網路驗證器則由關鍵利益相關者執行”——換句話說,它是完全中心化的,如果關鍵的利益相關者決定拿走你的ApeNFT,或者因為大多數人失去興趣而關閉整個區塊鏈,那你的東西就消失了,你也沒法取回它——除非你採取硬分叉。

正如Cointelegraph所寫那樣:

就像在傳統藝術市場一樣,NFT也可以透過Mimics來偽造。同樣,就像傳統藝術品市場一樣,這一點要求使用者負責追蹤自己所購買物品的出處。識別漏洞就是基礎設施要強化的地方。

那麼,怎麼改進呢?

說得更籠統一點,透過標記哪個NFT藏品的雜湊是“真正的”BAYC(TheBoredApeYachtClub,無聊猿遊艇俱樂部),區塊鏈的哪個分叉是“真正的”ETH分叉,這些藏品甚至可以展示和交易——OpenSea是真正的看門人和事實上的所有者。如果他們想讓你收藏的那頭猿消失,他們可以拔掉插頭。再說一遍,你留下了一個可虛擬控制你的猿的中心化例項,所以除了增加了一個(非常昂貴的)間接層以外,NFT幾乎沒有給現實世界帶來任何東西。

所以我將把這一整類都排除在外,Candy&DapperLabs就是一般的NFT公司。Pixura值得一提的是“[Pixura]幫助非技術使用者創作、跟蹤和交換NFT”——因為我們確實需要讓建立沒有用的代幣這個過程更容易些。

最終獲勝者是……

Chainalysis幫助政府追蹤逃稅、暗網市場以及CSAM提供者以及消費者。當然,你可以認為,要想發揮作用,Chainalysis需要加密貨幣的幫忙,但它們所產生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加密貨幣生態體系的範疇,延伸到了法律和稅務執法領域。

它們還提供了自動阻止交易的機制:

使用KYT(KnowYourTraction,瞭解你的交易)檢測高風險活動模式,並防止與OFAC(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制裁名單上確定的地址進行交易、凍結來自駭客或勒索軟體的存款、篩選ETH賬戶等

這無疑很有諷刺意味:這份清單唯一在現實世界見效的區塊鏈用例居然是這麼一個應用,在加密貨幣“不可審查”和“匿名”的背景下,它可以對交易進行去匿名化和審查。

結束語

以前也有過被炒作過度的科技產品——比如雲計算、機器學習、網際網路等——那些產品往往是講得好聽,兌現不多。但起碼最後還是做出了一些東西。但區塊鏈技術卻連這個都做不到。

當你從工程、隱私和法律的角度去審視那些用例時,“區塊鏈就是未來”以及不那麼衝的“除了加密貨幣以外區塊鏈還有其他用例”的說法似乎總是靠不住。

區塊鏈的倡導者花了13年的時間想讓人們相信這些說法,難道他們就不能花一兩個小時來尋找事實來支撐他們的說法嗎?

鑑於有太多的投資者和公眾為此浪費了時間和金錢,我認為軟體工程社群沒有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反擊是不負責任的。作為這個社群的一員,我也覺得有些尷尬。

譯者:b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