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串禁玩手機, 私房菜要排隊半年, 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受虐

吃麻辣串禁止玩手機、禁止換位置、禁止用筷子夾取鍋內食物、每人最低消費10串、啤酒僅限兩瓶……

這家串店的牆上,貼滿了“規矩”!

吃串禁玩手機, 私房菜要排隊半年, 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受虐

吃串禁止玩手機

哈爾濱一家麻辣串店因為吃飯規矩多,引發了網路熱議。

進到店裡,就能看到牆上滿滿當當貼的“店規”, 包括:吃飯禁止玩手機、禁止吸菸、每人最低消費10串等。

對此,店家迴應稱,自己只是街邊小店,主要靠翻檯掙錢,如果顧客吃完不走或者邊玩手機邊吃,坐一個小時就吃三串,沒辦法盈利,很難養活十幾個員工。

這話一聽,貌似還挺有道理,但是一些網友看不慣了。

有人說,吃個飯還這麼多規矩,這開的是飯店還是監獄啊?

也有人表示,店是人家的,店家定要求沒毛病,接受不了可以不去。

那麼,如此“霸道”的店規,會有人買單嗎?

從網曝影片可見,這家串店的生意還真不錯,甚至有不少人因為“規矩多”專門去打卡。

哈爾濱市民劉女士,就曾專程開車幾十公里去吃串,劉女士去的時候,店裡顧客滿滿當當,的確沒有人玩手機,每個人基本待半小時就吃完出來了。

看來,繁多的規矩並沒有影響人家的生意,甚至還反向營銷了一波。

吃串禁玩手機, 私房菜要排隊半年, 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受虐

但是,仔細看這家店的規矩,管抽菸喝酒玩手機就算了,顧客吃多少你也要管,那這與飯店的開瓶費和最低消費有什麼不同呢?

開飯店,當然可以張貼店堂告示,但是不能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我國《餐飲業經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

餐飲業經營者不得設定最低消費,

否則將處違法所得3倍以下、最高3萬元的罰款,每人最低消費10串顯然是違法行為。

或許店家覺得,自己張貼滿牆的“規矩”是你情我願的市場行為,但市場交易行為也要在法律的範圍裡進行。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說到,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行為,商家不能限制或者排除消費者的權利。

無論是禁止玩手機還是最低消費10串,

都是在加重消費者的責任,給消費者額外的負擔。

吃十串玩手機兩小時的顧客確實存在,但店家可以對其言語勸導,而不是以個別現象,限制所有的顧客。

顧客花錢買你的東西,還要處處被找茬,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吧?

吃串禁玩手機, 私房菜要排隊半年, 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受虐

吃飯先定規矩

串店老闆這類“想吃飯,先定規矩”的操作,在市面上並不罕見。

以前顧客是上帝,現在花錢去吃飯還得裝孫子。

在一些網紅店和私房餐廳面前,食物味道變得不重要,只要夠文藝裝X,老闆脾氣大,就會有一大堆人跟在屁股後面追捧。

上海某中餐日作的餐廳被稱為餐飲界的最強PUA,這家店的主營業務就是把中餐分成小碗菜,美其名曰“中餐日作”,一股日式的逼格瞬間高貴起來,就連吃個飯都有了門檻,有錢都不一定吃的上。

首先,你得先預約,交1000塊錢定金,定好了不退,每天直接帶10個客人。

然後回家排半年號,好不容易輪到你了,開餐時間還是統一的,六點半逾時不候,去晚了有的菜你就吃不到。

店裡沒有選單,做啥吃啥,菜品和價格都隨主廚心情決定,等你一落座,才發現端上來的都不過是家常小炒。

西紅柿炒蛋一勺,香椿皮蛋兩瓣,清炒菜心兩條,貴妃雞一片……

你媽看了,都得罵你幾句:這有我做得好?

一頓飯沒吃飽,2000塊錢沒了,人家主廚還要額外加收10%的服務費。

這哪是去吃飯,這是去甘願當抖m吧?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裡明確規定:餐廳無菜牌、不明碼標價都是違法行為。

但架不住有人就是吃這套,老闆開不開門看心情,吃個飯要提前半年預約,成為餐飲店唯一的衡量價值。

原因就是當前消費市場陷入了一個怪圈:

對顧客虐得越狠,下單率就越高。

吃串禁玩手機, 私房菜要排隊半年, 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受虐

很多人潛意識裡覺得,吃飯規矩多、對顧客挑三揀四的飯店,才是有真功夫的,否則老闆肯定不敢這麼幹啊。

於是,消費者的共識變成了飯越好吃,店主脾氣越怪,在這種消費觀念下,一些商家就摸出了套路。

一杯奶茶,排的隊越長,價格就越貴,連餐桌都沒有的咖啡店,也擋不住人頭攢動蹲在馬路上迎風喝,喝完之後,連杯子上的杯套都捨不得扔。

這類給顧客定規矩、設門檻的餐飲店,就是抓住了消費者炫耀的心理,大搞消費殺豬盤。

社會發展好了,中產階級越來越多,消費者有了閒錢,也就有了更高階的需求,

在社交貨幣的心理作祟下,發個朋友圈炫耀成為眾多消費者的需求。

獲取食物的過程越是艱辛,拍出來的照片才越珍貴,在朋友圈裡獲取的點贊量就會越多。

上述新聞裡的串店,就是有人看重店家設的規矩,不惜開車幾十公里也要吃上幾串,這則新聞上了熱搜後,我相信會有更多的網友“慕名前去”,然後把滿牆的店規拍一拍,發到朋友圈,配文:熱搜同款串店打卡!

說到底,很多人吃的已經不是吃食物了,而是想要跟上潮流、炫耀個性的心理需求。

正是這些需求,才讓很多靠著網紅虛名存活的店,割完一波韭菜後轉頭就撤,只有消費者成了“一邊花錢一邊被教做人”的冤大頭。

消費者和商家是彼此平等的交易關係,而非一方服從,一方支配的從屬關係,只有消費者挺起了腰桿,那些市場亂象,才會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