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是一把雙刃劍! 珠三角和長三角選擇不同, 珠三角有苦衷

近日,珠三角的城中村問題在網路引起了熱議,有學者認為珠三角的生活環境差了長三角一大截

,珠三角城中村遍佈,無論是現代化水平、乾淨程度還是公共交通的便利度都不如長三角。

坦白講,就平均城建水平的話,長三角的確更佔上風,但是大家想過沒有,

珠三角犧牲了城建換來了什麼?珠三角有沒有什麼苦衷呢?

我倒不是幫珠三角說話,我只是想從多個角度分析一下珠三角城中村這把雙刃劍。

第一,珠三角選擇了人口,長三角選擇了城建。

我們從長三角和珠三角分別選出最有代表性的4座城市來進行剖析,

分別是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和深圳、廣州、佛山、東莞。

城中村是一把雙刃劍! 珠三角和長三角選擇不同, 珠三角有苦衷

以2020年全國第7次人口普查的資料為準,珠三角四大城市人口增幅遠遠高於長三角四大城市

,深圳十年人口增長了713萬,排名全國第1,廣州十年人口增長了597萬,排名全國第2,佛山十年人口增長了230萬,排名全國第10,東莞十年人口增長了224萬,排名全國第13。

而杭州十年人口增長了323萬,排名全國第6,蘇州十年人口增長了228萬,排名全國第11,上海十年人口增長了185萬,排名全國第17,南京十年人口增長了131萬,排名全國第25。

坦白講,長三角這4座城市的綜合實力比珠三角這4座城市還要強一些,但是人口吸引力卻恰恰相反,為什麼?

我認為城中村在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長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深圳常住人口為1756萬人,住在城中村的就高達1200萬人,接近深圳總人口的70%。

而廣州常住人口為1867萬人,以2019年為例,廣州城中村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43。3%,其中新市民有429萬,佔全市新市民的76。7%。

這是珠三角最繁華的兩座城市,其城中村規模之大、居住人口之多讓人震撼,所以如果拆掉所有城中村,城市人口必然會大量流失。

城中村是一把雙刃劍! 珠三角和長三角選擇不同, 珠三角有苦衷

即使在發達國家很多繁華的城市裡也有城中村,因為城中村在大城市快速發展中起到了互補的作用,能滿足城市各個階級的需求,對於歷史底蘊較重的城市還能起到保留歷史文脈記憶的作用。

有很多年輕人背井離鄉去深圳去廣州這樣的城市務工都在城中村,

正因為城中村的廉價與低成本才接納了一批又一批外來務工人員,

包括大量農村勞動人口進入城市時,城中村都是第一選擇。

如果沒有城中村承載這麼多人口,那麼商場、餐廳裡的服務員、快遞員、工人、清潔工等等都會大量減少,

當城市基礎服務人員減少後,整個城市的生活成本將大大提升。

比如深圳城中村還居住著不少從事金融業、IT等高新科技領域的白領,這些人口都是推動深圳快速發展的動力源,

深圳的房價本來就貴,而城中村恰恰給普通人提供了在大城市追夢的容身之所。

所以從不同的多角度來看,城中村是城市發展的活力源與人口增長的重要平臺,正是城中村降低了生活成本,才有源源不斷人口湧入到深圳、廣州這樣的城市,

而城中村的人口又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使城市和企業的運轉成本降低了。

比如杭州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就經歷了幾次外來務工人口的轉移,都是從中心區域向邊緣區域轉移,

據浙江工業大學統計,2017年前,杭州城中村改造直接間接影響了40萬外來務工人員,居住成本和通勤成本大增。

城中村是一把雙刃劍! 珠三角和長三角選擇不同, 珠三角有苦衷

以前,外來務工人員住城中村,居住成本低,通勤成本低,現在沒有城中村了,不僅居住成本上升了,住在邊緣區域的通勤成本也上升了,而通勤成本可不只是錢的問題,還有時間成本。

當居住成本和通勤成本增大後,那麼工業企業、服務行業等多個行業的工資就得漲,對於企業來說成本增大,對於務工人員來說,漲得工資可能對於上漲的居住成本和通勤成本來說是杯水車薪。

即使漲的工資多一點,那也都給了房租和交通,那時間怎麼辦?我知道很多在大城市上班的年輕人單邊通勤時間就要2個小時,來回就得4個小時。

當然,城中村也有頭痛的問題,

比如城中村的安全隱患,比如城中村人口雜亂,城市管理成本增高,比如城中村違章建築集中,基礎設施不完善,各種管線和排水問題以及消防安全的問題,比如影響城市整體規劃與城市形象等問題。

所以我們既要看到城中村為城市帶來的好處,也要看到城中村為城市帶來的隱患,但是一刀切拆掉城中村也是值得商榷的事,

因為城市是有分工的,城市有精英階層有富人,但更多的是從事服務業和打工的普通人,他們更在意的是居住成本和通勤成本。

城中村是一把雙刃劍! 珠三角和長三角選擇不同, 珠三角有苦衷

所以當城市發展到能提供大量廉租房的時候,城中村存在的意義自然就不大了,比如新加坡在最好的地段建設公租房,把房子租給城市裡從事基礎工作的服務人員,這就是一個值得學習的例子。

綜上所述,在如此有活力的珠三角,在人口增長如此之快的珠三角,城中村的作用功不可沒,

但客觀來說城中村也有自己的問題,應該加強整改與管理,在保障安全與穩定的情況下,城中村對於目前的珠三角來說還是很有存在的必要。

第二,珠三角四大城市的苦衷?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為什麼長三角的城建比珠三角更好,其中城市財政等級有沒有影響?

把長三角四大城市和珠三角的四大城市仔細一分析,你會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那就是財政等級差異較大。

上海、南京、杭州和蘇州都是二級財政,而珠三角除了深圳是二級財政,廣州、佛山和東莞都是三級財政,而深圳和東莞還有自身的特殊性,後面我會單獨說。

城中村是一把雙刃劍! 珠三角和長三角選擇不同, 珠三角有苦衷

要知道三級財政的城市的稅收不僅要上繳給國家,還要上繳給省級,而二級財政的城市只需要上繳給國家即可,不用上繳給省級。

比如廣州作為一線城市,不說和北京、上海、深圳比了,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還沒有蘇州、杭州、重慶和天津多

,因為廣州每一年上繳給國家一份,上繳給廣東省一份,然後剩下的錢才能自己花。

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是幹嘛的?

主要用於城市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等事項,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到了珠三角,感覺珠三角城建不如長三角的原因。

而佛山和東莞也是三級財政,和廣州是同理,另外東莞還有一個特殊性,

東莞是全國少有的直筒子市,市下面沒有區縣,直接是街道和鎮,這樣的行政規劃也導致了東莞的城建沒有那麼美觀,這也是歷史遺留問題。

東莞在設立地級市之前,就是縣級市的規模,又被分為了4個街道和28個鎮,也導致鎮的面積很小,難以做集中規劃,而且每個鎮都想搞經濟。

城中村是一把雙刃劍! 珠三角和長三角選擇不同, 珠三角有苦衷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東莞掀起了一股大辦“三來一補”企業的熱潮,東莞各村鎮相繼利用飯堂、會堂、祠堂做工廠,承接各種“三來一補”業務。

鎮鎮搞工廠,村村搞經濟使東莞成為世界工廠的同時也就犧牲了城建

,你會發現東莞很多地方的生產功能區與居住功能區形成犬牙交錯的情況。

東莞這種模式與很多大城市有明顯的功能分割槽截然不同,比如我國大部分城市下面都是區和縣,對於各大區就有明確的功能定位,比如有些區搞工業,有些區搞生態和農業,有些區搞數字經濟等等。

另外深圳雖然是二級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也排名全國第三,但是深圳有一個問題是面積太小,

只有1997平方公里,而杭州的面積是16850平方公里,杭州的面積是深圳的8。4倍。

這也是杭州為什麼可以搞外來務工人口大轉移,在城市快速發展中不斷地把外來務工人口往郊區、往邊緣區域轉移,而深圳不行,因為深圳面積太小,寸土寸金,

如果沒有城中村,那麼深圳的居住成本,從事城市基礎服務業的打工人是無法承受的。

所以綜上所述,如果我是一個去旅遊的人,眼裡真實看到的是長三角比珠三角城建更好,這沒有問題,但如果進行更深層次分析的話,還應該站在城市的角度和外來務工人員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看到更多元、更多角度的需求和原因。

另外很多人認為珠三角城中村就是國外的貧民窟,這是沒有道理的,要知道國外很多貧民窟大多是負面的社會形態,是無法推動城市向著積極方向發展的,而珠三角的城中村恰恰是城市的活力來源之一,是快速推動城市發展的主力軍。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