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的三個錯誤

聯想的錯誤,在於沒有脫離實際,拒絕去做力所不及的,舉國之力都難以突破的晶片。

聯想的錯誤,在於按照國家政策改制,做大了企業,沒有像同行那樣,做成渣。

聯想的錯誤,在於做到了電腦整機的世界第一,讓人以為,這是個僅靠組裝就容易成功的行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國內只要有行業在世界做好,這行業就會被歐美稱為落後行業。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競爭太激烈,近三十年來,國內外死掉那麼多電腦品牌,著名不著名的一大堆。能從弱小做到世界第一,說聯想是這個行業最成功的企業,並不為過。

聯想第一了,於是整機電腦也成了沒技術含量的行業。但在當年國內電腦做不好的時候,這可是高技術行業。長城還是國家重點扶持的電腦企業,聯想都不是。

現在聯想合肥的工廠,在持續的技術改進中,做成了行業最好的智慧製造示範基地。

而目前聯想的營收,大部分都是在世界市場競爭中打贏的。到現在國內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也只有聯想一家。

長城同方紫光方正,也曾有扶持,也曾有名聲,也曾壯志豪情,如今已經沒什麼市場影響力了。甚至國內那些同創七喜等其它電腦品牌,都因為做得差,完蛋了。如果看企業資產的運營流失,更沒法看。

那時代的明星企業紛紛沉寂,這時代的來者可說的也只有華為小米。

小米做筆記本也曾被市場寄予厚望,這麼多年過去了,宣傳上沒輸過,真對比起來,至今產品的競爭力還是遜色不少,沒有繼承手機價效比起家大殺四方的本事。而發展中途出現的低潮停滯,差點讓人以為筆記本要被放棄。

消費者幸運的是,小米還沒有在電腦開機上像電視一樣放廣告,不知道將來會不會放。

華為在通訊行業從後起之秀到王者,手機晶片研發也幾乎全靠通訊盈利的長期輸血投入,才不斷迭代迎來飛躍,卻終因產業鏈的代工一環被卡受阻。

華為在所進入的各個行業,往往都能展現不同凡響的市場競爭力。進入電腦行業後,在筆記本互動體驗上作出了亮點,使產品有了差異化競爭點,只是配置刀法精準,價效比差些。如果對價格不敏感,買旗艦還可以。如果做生產力工具,比小黑還有一些差距。

聯想作為行業的冠軍,在國內被噴的體無完膚。按道理,這麼一家企業的產品,應該賣不好。可奇怪的是,聯想在國內個人消費市場上也是賣的最好的,消費者真花錢的時候,產品競爭力還是重要的選擇要素。

聯想如果有錯,那首先就是主業做的太好了。映襯成辱,憑什麼同期國內其它家做不好,走不出國門,就你能行。要是和國內其它同行一樣做的不好,沒什麼影響力,就算企業做垮,資產流來流去流沒,也沒什麼關注,沒什麼罵聲。

而在經歷二十多年不絕的批判後,如今大家都知道了,晶片產業鏈的整體突破有多難,需要舉國之力攻堅,任何一環的缺少都不行。

不同於通訊手機行業的數次激烈變革帶來的機遇,軟硬體生態都高度封閉集中的民用消費電腦晶片,這個市場的晶片突破,更是難中之難,只能是國家突破。這不是哪一家企業能完成的。

國內真正具備自主可控,有市場突破意義的晶片,只有主攻超算晶片的申威。神威太湖之光是國內超算行業里程碑的突破。

國內其它主要的晶片商裡,無論是X86架構的兆芯海光,還是自稱全自研的龍芯,都是在國家和地方的產業基金扶持以及政策內購下發展起來的。

目前和未來很長時間,作用就是公共事業的事務安全可用,而不是好用。

只靠扶持內購,沒有足夠的動力,沒有市場的競爭淘汰選擇,看起來活的還好,紙面的資料和宣傳進步也好,口號和旗幟也好,就是產品的能力一直讓人看不到可以追上趕超的趨勢,想在民用市場競爭,希望渺茫。

就算國內最終解決了晶片生產問題,未來能實現市場和生態突破的,未必是這幾家。

中國想真正實現民用消費晶片的市場自主可競爭,還需要軟硬體生態的一體規劃發展,來創造行業市場的前景空間,吸引市場投資和競爭。

就像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新玩家的加入和快速發展,市場化的優勝劣汰,對整體市場的刺激和加速,是至關重要的。

每個務實的企業,都應該是對自身生死負責,不盲從外界的褒貶去發展。

聯想這樣一家密集製造的企業,過去現在,人力財力,軟體硬體,都沒那個能力去攻克晶片關,更沒法實現生態突破。

不負責任的接下這個活,早早就會死在市場上。或者一直靠國家補貼和政策內購勉強活著,更不可能走出國門去世界市場競爭。

過去的聯想集團,完成了硬體整機的市場成就,如今的新的發展戰略,正從傳統的硬體廠商向一個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商的角色轉變,其中沒有晶片,這是實事求是的選擇。

聯想的歷史,高光低潮,神壇地獄,沒有離開過爭議和批判,

八十年代中後期,中科院經費困難,大量人員工作閒置。而舊體制下的科研體系,國家不富裕,花費了大量科研經費,成果卻基本停留在樣品展品階段,很難產業轉化推廣。

改革也是自此開始,從試行社會合作技術開發推廣,到討論脫離學院式,學習矽谷模式。直到一院兩制,倡導員工下海辦企業。

等到國家減撥科研事業費並計劃逐步取消的檔案出臺,中科院只能選擇要麼辦企業養活自己,要麼遣散。於是幾百家院辦企業紛紛出爐,這是不得已的熱潮。

後來各家院辦企業相繼引發的各種爭議和反對,比今天對聯想要打要殺的聲音,只多不少。

如今的聯想是上市公司,它的業務分化,人員職務,業績薪酬,公開清楚。有些主流的批判,很多明明錯誤,卻依然有大量擁躉。

最簡單一條,說聯想集團沒什麼利潤,還給柳傳志發高薪。其實柳傳志已經從聯想集團退休,人家拿的是聯想控股的薪酬,其中不僅是薪酬還包括在聯想控股的一次總額退休金。聯想控股的股東沒反對,這麼多非股東,為什麼這麼激動。上市公司要是連這麼點自主權也沒有,那才是市場經濟的悲哀。

只是很多批判的人,有些是根本不瞭解也不想了解,有些是不瞭解裝瞭解,有些是雖然瞭解卻裝糊塗,大多隻是為了批判而批判。

和聯想同期的院辦企業,如今大多都沒了。聯想還能成功,而且是走出國門競爭,已經是當初幾乎無人能預料的好結果。

至於罵聯想資產流失的,應該去看看當年不同階段國家出臺的幾個政策,想質疑,首先應該去質疑國家政策和中科院以及後來的國科控股。

成功的企業相似而不同,失敗的企業不同而相似。

聯想和華為,是國內國際化市場競爭最成功的兩家企業,也是國內企業管理探索改革中的兩個範例。

都有一個核心的創始人,但股份都不多。聯想那一批員工的股份來自國家股份制試點中,用多年積累沒分配的分紅購買了35%的股份。

華為員工持股沒有歷史包袱,所以改革更徹底。華為的不上市,輪值董事會和員工持股,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也一直是國內業界重點研究的物件。

都基本解決了接班的問題。柳傳志把聯想分拆出了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分別交給了楊元慶和郭為,自己從聯想集團退休去聯想控股專注投資。後來聯想集團又設立聯想創投,專注集團自身相關技術的風投。

都在各自專注的主業上有最好的成績,聯想集團的成就在電腦整機和超算上,華為則在通訊崛起成王,又繼續做大了手機,現在還介入電車。

反例如北大方正和江蘇春蘭

北大方正那麼好的起點和發展,最終被動盪的管理層和混亂的資本運營搞壞,只能破產重組。

春蘭則在多元化的雄心中,拖垮了多年第一的空調主業,曾經的明星企業,基本瀕死。

聯想的錯誤,究竟是不是錯誤?

更多考問的不應該是聯想,而是映射出我們的市場經濟發展中,我們的文化發展中,曾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困惑,曾遇到什麼樣的經驗教訓,還面臨著什麼樣的或明或暗的艱難險阻。

李寧漢城失利被寄刀片,劉翔傷退被謾罵攻擊。

我們的文化裡,應該有的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不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

年廣九的遭遇已經久遠,張文中的遭遇解決還沒幾年。

我們的發展裡,應該有的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不是眾口鑠金道德審判。

中國始終需要警醒,越是國家發展,越是經濟發展,越需要法治規範。

歸罪整人,不依法而行,扣帽子貼標籤就可以打倒人的時代,不應該重來。

在改開四十多年後,希望類似的遭遇,不要再出現。

——-

聯想的三個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