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文|令狐伯光

這個2022年開年已經快進入四月了,國產劇有好看的年代劇,懸疑劇和都市劇,但到現在都沒有什麼好看的古裝劇,新播出的甜寵和偶像類古裝劇質量都不太好,而且我們回想一下,現在的國產古裝劇,這個也是古裝甜寵類古裝偶像劇佔據主流。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曾經古裝劇主流的歷史劇和武俠劇都衰落得非常明顯,而說到這個武俠劇和歷史劇的話,中國觀眾的固有印象可能是港臺擅長拍攝武俠劇,而內地擅長拍攝歷史劇,兩者調換過來就完全不擅長了。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然而這個答案可能恰恰相反,港臺在早期擅長拍過歷史劇甚至是歷史片,內地在市場化過後拍攝的武俠劇也完全不比港臺差,可能有些人不相信,我們看下去吧。

港臺導演拍不出歷史片?那是你沒有看過這些電影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眾所周知,

香港武俠片一直就不擅長拍廟堂,現在更是被中國觀眾戲謔不管什麼題材他都能給你拍成黑幫打架。

這個主要是現在的中國主流觀眾對於港臺文娛產業巔峰時代的印象,而這一代港臺文化精英已經不擅長拍歷史劇了。

這是歷史環境的原因,但港臺並不是一直不會拍歷史,建國前後一幫民國文化精英跑去港臺,他們那一代人還是有參與過廟堂的文化精英。比如金庸的武俠小說,雖然政治思想在內地文化精英當中非常幼稚,但也遠比後來的香港文化精英強。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50,60年代香港經濟騰飛,60年代末流行文化開始迅速發展。

在70年代左右香港文娛產業崛起,這些人物就有了施展拳腳的機會,也就有了港臺,特別是香港歷史片綻放的一段時間。

香港電影導演當中的胡金銓雖然國學功底驚人,但他擅長拍的是武俠片,技術和審美對於後世中國武俠片影響深遠;當時從內地到香港能拍廟堂的大導演也有,最著名的就是李翰祥,他拍過《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等等歷史片。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而且,李翰祥還拍過一部號稱中國版《埃及豔后》的《西施》。這部電影在當時投資很大,電影也兼顧歷史和傳奇,藝術和商業。缺點就是年代實在太早了,和他另外幾部歷史片一樣,以今天的眼光看不足之處太多。

80年代,90年代迎來爆發,

香港古裝片各種嘗試都有,但我們已經很少見到有歷史片和歷史劇了,特別是探討中國古代廟堂政治的古裝片,即使有歷史背景的“黑幫打架”,香港導演已然無法突破歷史環境帶來的侷限。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比如著名“飛碟帽四部曲”的李仁港,《關雲長》《三國之見龍卸甲》三國,《天降雄獅》的漢朝和羅馬,成龍的《神話》,《楊門女將》,徐克的《七劍》有點那個意思了,但表達也充滿江湖打架的政治思想,水平比金庸水平還低。

港臺到底有沒有歷史劇?港臺和內地歷史劇有何差別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2000年前後幾年也有一些港臺歷史劇,但港臺文化精英拍的歷史劇和古裝片一樣,同樣無法突破地理環境,文化傳承和思想格局帶來的禁錮,這個時候有些網友可能忍不了了,他們馬上會提名一些電視劇。

比如《尋秦記》《洛神》《楚漢爭雄》《金枝欲孽》《洗冤錄》等等。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這些劇和內地觀眾眼中和歷史劇完全不搭,這些劇也都是港臺擅長背景放在歷史,內容各種現代化解構的戲說劇或者型別劇,內地觀眾要求的那種歷史思辨,反映嚴肅歷史的作品是寫不出來的。

這個還是港臺因為歷史環境發展,最終反映到了流行文化表達上面。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港臺導演在60,70年代還有一些能拍歷史劇的導演,這個8090年代是港臺經濟發展的巔峰,文化產業雖然也是巔峰,但是文化作品表達上面就已經棄“歷史”而去,90年代初有一部兩岸三地合作很有代表性的劇叫《戲說乾隆》。

這個作品就奠定了港臺導演拍歷史,只能走傳奇戲說和都市解構的路子。除了港臺本土的古裝劇,2001年內地市場更加開放過後,港臺文化精英是有北上內地市場拍歷史劇的,內地提供場景,投資和演員等等。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港臺導演也拍了一些合作的歷史劇,但生活環境帶來的觀念認知已經固定。港臺導演拍了一些接近的作品,但終究還是拍不出內地觀眾印象中的歷史正劇。

電視劇導演當中最接近的應該是03版《射鵰》的導演鞠覺亮,他後來拍了《新水滸傳》和劇版《十月圍城》,水平已經超過大多數港臺導演。另外還有幾個港臺導演有類似的作品,但是整體水平遜色吧。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這個時間段古電影則首推陳可辛導演的《投名狀》,這是新時代香港導演當中最具有武俠,戰爭,廟堂政治的神作,相比之下吳宇森的《赤壁》除了戰爭場面,古代歷史基本上一文不值的。

最後,不管是港臺古裝劇還是香港古裝片,除了《投名狀》其它古裝片在“歷史”表達上都不行。哪怕同樣的題材,內地古裝劇在古代政治的認知和表達上面,確實遠遠不是港臺古裝劇能比的。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比如《金枝欲孽》就和《甄嬛傳》相似,卻遠沒有後者歷史的深刻。《洗冤錄》和《大宋提刑官》是相似的,但《大宋提刑官》裡最後的宋慈鬥倒刁光斗的那場歷史戲,最頂級的港臺導演和編劇都寫不出來。

張紀中金庸劇和tvb金庸劇哪家強?金庸早告訴了我們答案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內地歷史劇強是很好理解的,這個作品都是生活環境導致的認知的差異,歷史劇有多強相信不用講了。這裡說說回內地武俠劇,內地因為前三十年的環境,整個社會是沒有武俠的環境的,這個都沒有金庸古龍這樣的武俠小說家。

內地真正迎來武俠誕生的風潮,還是80年代開放後,這個香港導演張鑫炎來到內地拍攝了《少林寺》。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這部作品是直接開創內地武俠片和武打片的風潮,但李連杰後面的少林系列都有香港電影精英參與,最重要的是因為當時內地影視產業沒有發展起來,像李連杰,趙文卓這種人才都是被內地挖掘到了香港發展。

內地後來拍的武俠片也不少,質量也不低,有些頂級作品都不輸香港武俠片了。而且主要是結合內地重歷史的一種武俠片,可以說給武俠片開創了另一個路子。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比如於承惠的成名作1988年的《黃河大俠》,也有香港導演張鑫炎參與,但是歷史部分可能是另一個內地導演張子恩的功勞(《宰相劉羅鍋》導演),整部電影裡的朝堂大亂帶來的生靈塗炭,江湖大俠和歷史人物的描述,明顯和香港武俠片不同。

這個內地導演張子恩,1986年拍了一部電影叫《神鞭》,可以說是內地武俠片的先驅。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90年代內地也迎來武俠片的巔峰,比如那一部反向影響香港武俠片的何平的《雙旗鎮刀客》,可以說是最具有古龍武俠片精神的電影之一。其它還有像《東歸英雄傳》等作品,但整體遜色香港武俠片不少。

然後就是內地武俠劇了,這個內地武俠劇當中投資最高,明星最多,規模最大的當屬張紀中版金庸劇,而張紀中金庸劇裡《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鵰俠侶》是拍得最好的幾部長篇武俠,此後的《鹿鼎記》《倚天屠龍記》好評就不多了。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當時播出的時候觀眾因為熟悉tvb版武俠劇,張紀中版的爭議比較多,但是現在差不多20年過去了,張紀中的幾部長篇武俠劇是公認的tvb武俠之外,這個版本走出了更還原原著,真實風景,明星雲集,大氣磅礴的另外一條路子。

這當中《天龍八部》又是公認的巔峰,在去年於榮光版《天龍八部》上線後,現在年輕一代觀眾那裡甚至開始出現壓倒黃日華版的趨勢。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當然,談到張紀中長篇武俠劇和tvb版武俠劇的比較,這個各自的受眾肯定爭吵不斷的,最終誰也說服不了誰。不過

大陸有一版武俠劇的質量和口碑完全是勝過港臺的,那就是金庸中篇小說改編的武俠劇,不止是勝過甚至可以說完全吊打港臺版。

張紀中版《碧血劍》,質量極高名氣卻太小,然後就是《俠客行》和《連城訣》。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我們現在談到這三部武俠劇,觀眾記憶中都只有內地的這三個版本。同樣是無論是製作水平,演員代表的角色,再到故事劇情還原原著和改編,港版可能就《碧血劍》江華的金蛇郎君出眾一點,其它方方面面都是完敗。

內地這十年間還有一些優秀的武俠劇,這裡就不舉例了。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內地拍不好武俠劇?都輸了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這個兩岸三地電視劇擅長都是和歷史環境有關係的,如果只說武俠劇和歷史劇的話,因為歷史環境各自拍出擅長的作品吧!這個主要看評價標準是什麼。

比如歷史劇上,港臺擅長的就是戲說劇和解構劇,肯定不是內地觀眾眼中歷史正劇的對手;但轉念一想,港臺也拍出了內地一向不太擅長的戲說劇和解構古裝劇作品,巔峰時期也有很多拿得出手的作品,比如《戲說乾隆》和瓊瑤的《還zhu格格》等等。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比如武俠劇,因為觀眾受到港臺武俠更深,那邊積累確實也更深厚。但還原原著和大氣磅礴的內地武俠劇,一直也不是港臺導演拍得出來的(極少數有),它也走出了港臺武俠後的另一條路子,優秀作品同樣很多。

最後,現在每當談到這個話題,網友會為哪個更會爭吵不休。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武俠劇也好,歷史劇也罷,這兩個兩岸三地曾經擅長的劇種在2010年後“流量經濟”時代都迎來了衰落,現在衰落到不忍直視。

港臺拍不好“歷史劇”, 內地拍不好“武俠劇”?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畢竟2022年馬上進入4月份了,一年都差不多度過三分之一。結果國產劇沒有迎來任何一部高質量古裝劇爆款,不是武俠劇不是歷史劇,而是一部古裝劇都沒有。當然武俠劇,歷史劇和國產古裝劇的衰落。

這就是國產影視劇產業發展的另一個話題了,歡迎大家關注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