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腰斬”、資本離棄:雲集見底?

營收“腰斬”、資本離棄:雲集見底?

“四不像”雲集還有逆風翻盤的機會嗎?

撰文

/

孟會緣

編輯

/

溫之周

1。8美元的股價,距離1美元這根退市紅線已經近在咫尺。雲集的遮羞布,眼看就要被扯下。

與頂著“會員電商第一股”的光環上市的昔日風光相比,而今,雲集總市值僅剩3。88億美元。與上市首日的最高點18。20美元/股,以及30。87億美元的總市值,不可同日而語。

更重要的是,2016年-2020年財報資料顯示,雲集除稅前利潤分別為-0。45億元、-1。09億元、-0。44億元、-1。41億元和-1。12億元。即意味著,雲集已經連虧了5年,虧損額合計高達4。51億元。

從“會員制電商第一股”到市值縮水超九成,連年虧損的雲集到底經歷了什麼?

從資本的“寵兒”到“棄兒”

前幾天,雲集對外發布了截至3月31日的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資料顯示,其一季度總營收為6。754億元(約合2。034億美元),同比2020年第一季度的16。492億元下降了59%,環比2020年第四季度的13。27億元下降了49%。

營收下跌幅度之大,足以用“腰斬”來形容

再看股價,變化更是驚人。最新財報釋出之後,雲集股價跌至1。8美元左右,目前總市值約3。88億美元。對比2019年5月,雲集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時,高達11美元的發行價,不過短短兩年時間,雲集股價就從上市首日最高點18。20美元/股,

一路跌到了現在的1.8美元,總市值蒸發約90%

營收“腰斬”、資本離棄:雲集見底?

雲集股價走勢

如果說財報資料反映了雲集營收大幅下滑的不良發展態勢,股價代表著資本市場以及投資者對雲集的不看好態度,那麼雲集高管的接連出走,或許意味著就連“自己人”也對雲集的未來喪失了信心

據相關媒體報道,自從2020年以來,雲集多名高管接連離職,包括首席財務官(CFO)陳晨、首席人力官(CHO)兼首席戰略官馬輝、首席營銷官(CMO)胡建健等人。

而此前,陳晨曾對外表示,“因為雲集模式本身很健康,不燒錢,所以資本在投資雲集的時候,主要關注兩個點,一是雲集的高速增長持續性;二是雲集的邊界在哪裡?”

彼時的雲集正如陳晨所言,的確稱得上是資本的“寵兒”。因為在近幾年間,透過社交模式實現交易規模跨過百億,迅速擠入電商第一陣營的兩家電商公司,一個是眾所周知的拼多多,另一個就是雲集。

然而這兩家在上市前備受資本青睞的電商公司,上市後卻走向了不同的“人生”方向:營收“腰斬”、市值縮水超九成、高管不斷出走,發展失速的雲集等不來資本的奧援,只能掙扎著轉型謀求實現自我造血;拼多多卻仍被資本青眼相加,屢屢透過戰略投資、定向增發、債券融資的方式獲得融資,“用錢鋪路”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美國金融科技公司PitchBook的新興技術首席分析師保羅康德拉認為,“不盈利首次公開募股增多反映了公開和私人市場普遍偏好增長能力而不是盈利能力。”

換句話說,

投資者願意拿錢給一家可以在以後非常賺錢的公司,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有潛力的公司雖然當下有損失但未來的收益極大

。而獲得融資對於一家長期處於虧損狀態的公司來說,必然十分有利且極度重要,尤其是在這家公司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

而從眼下的現實來看,資本已經不在意雲集是否還具備高速增長持續性,也不再留意去找尋邊界的答案到底是什麼,因為他們早已將目光從雲集身上抽離了出去。

模式搖搖欲墜

其實對於營收大幅下滑,雲集在財報中已經有了相應的解釋。其稱,在2021年一季度升級了極致精選的產品戰略,透過推行爆款池的新方案,引入更多高復購率的爆款商品,實現上架商品進一步的精選。

這是在雲集六週年慶典之際,公佈要向“會員電商2。0時代“轉型之後,基於“深耕會員電商+發力專業化零售”的新戰略所做出的調整。用雲集董事長兼執行長肖尚略的話來說,“(調整)雖然會影響短期內銷售的改善,但對於公司業績長期可持續增長將帶來幫助。”

最新的轉型戰略是否能夠承載起雲集“浴火重生”的希望,由於時日尚短我們暫時無法做出判斷,不過若是放眼雲集一路走來的發展歷程,

之所以有今日發展之困頓,“禍根”也許早就被深埋在雲集靠著“社交電商”的概念,快速闖入電商市場的那一天

一開始,伴隨微信崛起為中國最大移動社交平臺,移動社交電商開始興起,肖尚略趕著這個“風口”推出了雲集微店平臺,採用的玩法是把使用者同時變為店主的分銷模式——這套S2b2c模式的關鍵在於,店主(使用者)透過拉人成為新“店主”獲得提成。

營收“腰斬”、資本離棄:雲集見底?

雲集以分銷模式起家

新模式的效果立竿見影。相關資料顯示,至2016年3月8日,雲集微店在全國範圍內的店主人數為31。67萬人,其中繳納了365元服務費成為店主的有31。02萬人,其中“導師”1805名,“合夥人”167名,僅平臺服務費收入就有1。13億元。

急速的使用者增長和業務擴張之下,有人因此把雲集的商業模式比作微商,肖尚略則稱之為“社會化零售”。外界的評論紛紛擾擾,雲集的應對之詞無法掩蓋其與傳銷非常類似的經營模式。

最終,爭議在相關部門的介入下戛然而止。2017年5月,雲集因為“違反禁止傳銷條例案”,被浙江省杭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濱江)市場監督管理局處罰958。41萬元。雲集原有微信公眾號、服務號也被微信官方封停。

此後雲集進行了整改,將佣金提成的層級改為1層,合夥人不再從新增店主的服務費中抽取佣金。換句話說,高級別會員(合夥人)透過下線獲得的佣金收入成幾何級減少。

此舉必不可免帶來了大店主以及使用者的流失。2017年底,雲集上的四大店主帶著下面的社群會員離開雲集,轉戰其他平臺。

至此,以往令雲集引以為傲的會員業務,業績一路滑坡。相關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雲集會員人數為1330萬人,同比增加38。5%。但是來自會員的收入僅有4000多萬元,同比2019年減少了94。5%,在總營收中的佔比少到忽略不計。

或許是意識到了在使用者大量流失之後,會員收入無法再支撐起雲集的後續發展,其又開始進行新一輪的業務模式調整,即從以往的自營向平臺化轉型,推出雲集商城,向第三家商家開放入駐。

可以說,從“開店賺錢”到“購物省錢”,雲集完成了從to小B到toC的轉身,然而卻失去了“398禮包”、“三級分銷”等微信賣貨發家經典技能,僅靠幾塊錢分享的獎勵購買模式,對使用者的吸引力十分有限。

當然,為了加強自身競爭力,雲集還緊跟行業發展趨勢做起了直播帶貨,不光在自家公域流量池裡引入商家,還先後和羅永浩、衣哥等頭部主播合作在抖音帶貨,形成了平臺私域流量+外部公域流量的佈局,但在直播行業已邁入紅海競爭態勢下,對上早已入局的各大主流電商平臺,實在難言有幾分勝算。

而今,業界普遍認為,

頻繁轉型的雲集正在成為一個多而不精的“四不像”

,因為其包括了S2B2C模式、會員制模式、社交電商、直銷模式、平臺模式,卻沒有一項真正能構築壁壘的核心競爭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雲集可謂是一步走錯,步步都錯。而這座在“錯誤”地基上建成的“高樓”,或許終究難逃“垮塌”的命運。

電商領域徹底失聲

今年的618年中大促活動已經高調啟動,這是電商玩家攜手為消費者量身打造的消費狂歡。

以往雲集也會參與其中,成為廣發“銷售戰報”中的一員猛將,但今年伴隨著其他主流電商平臺一年更比一年高的營銷資料,曾以黑馬姿態闖入電商第一梯隊的雲集徹底失了聲。

從“深耕會員電商+發力專業化零售”的新戰略看,雲集仍然會堅持並不斷深耕會員制電商。

“電商行業競爭激烈的今天,以滿足‘多’‘快’‘好’‘省’客戶價值的頭部玩家已經形成了規模優勢。我們要繼續供應鏈差異化戰略,滿足客戶更簡單購物這個需求,把‘精選’作為我們雲集的主要戰略升級。”肖尚略如此表示。

但眾所周知,

電商行業競爭激烈,如果沒有補貼和高額返點,且無法與其他平臺型電商在商品價格、質量、服務、品類等方面形成明顯競爭差異,那麼這樣的平臺註定很難留住使用者

特別是陷入網際網路總使用者見頂瓶頸之後,電商平臺為了搶奪“定量”的消費使用者,大打補貼戰的同時,也只能加速平臺彼此之間“同質化”的程序,使得行業陷入無休止的“內卷”之中。

就以年中大促為例,淘寶率先下場,提前搶跑618,將預售定為5月24日晚8點;京東聯合線上線上“抄底價”大放福利;蘇寧易購透過錯位競爭,借勢六一推出“蘇寧易購六一寶寶節”;還有抖音作為“新人”首次入局,開啟了“抖音618好物節”……行業風氣如此,沒有哪個電商玩家能夠倖免。

而當線上線下一體化、全品類、上下消費群體通吃、短影片、直播帶貨、社群團購等能夠促進消費的因素齊聚一堂,在越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除了“高額補貼+低價”的行業共識之外,

能在消費者心中擁有一席之地的電商平臺,基本都保留著獨屬於自己的獨特“個性”

比如淘寶擁有自身信譽體系與支付系統、全品類的優勢;京東主打自營產品,在3C數碼、高品質生鮮等品類上有著極高的口碑;蘇寧全渠道覆蓋傳統家電、3C電器等多個領域;抖音則在短影片領域獨佔鰲頭。就算是雲集的“同期生”拼多多,靠著農產品與社交裂變起家也極受下沉市場歡迎。

再來看雲集,其主打的差異化競爭即是“為會員精選商品”,這一點又有哪個主流電商平臺無法做到呢?更何況,淘寶、京東、蘇寧這些大平臺還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全面的購物體驗。

內卷化的市場競爭環境、步步緊逼的競爭對手、早早被資本拋棄、找不到第二條增長曲線……留給雲集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