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雙十一活動已經開始,有多少人化身“定金人”,心驚膽戰地等待即將到來的尾款呢?公子趁著雙十一買了不少好吃的,作為吃貨,既要滿足口腹之慾又要控制脂肪,說實話留給俺的選擇並不多,而魔芋這種口味多低熱量的食品,實乃零食之上乘。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很多人知道

最早拿魔芋做食用產品的是日本,從零食到代餐,魔芋滿足了廣大減肥人士的嘴巴,如今國內的魔芋食品也是百花齊放,而這一切,要歸功於一位“丐幫教授”。

知恩圖報的寒門學子

何家慶,1949年生,出身貧苦,父親靠給人拉板車謀生,曾在拉車時致殘。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何家慶小時候家庭的貧苦不是今天的年輕人可以想象的,全家省吃儉用撿破爛為生,他靠著助學金和親友老師的資助下一路讀到大學。他的父親告訴他,

如果沒有國家,我還是個拉車的,你肯定也是,別人給你一捧土,你要還人一座山。

何家慶手裡有個記賬本,是父親給他的。上面記著何家慶讀書時受人接濟的賬單:哪一年被免了學費,哪位老師給了他一雙舊膠鞋,哪個同學的母親送了他一套衣服……記得清清楚楚。

1976年,何家慶大學畢業,隨後留校當教員,開始從事植物分類學和藥用植物學的研究與教學。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從貧困家庭出身的何教授,比起坐書房寫寫文章看看書,他更想實際考察一下我國的農村現狀,想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於是,他開始著手查資料,終於把目標鎖定在安徽大別山。靠山吃山,大別山是生物資源寶庫。山上植物眾多,也許就有哪些十分適合當地人耕種的經濟作物。

一想到這個可能性,何家慶就迫不及待地準備,為考察大別山存錢。他父親聽說此事,把自己平日一毛兩毛攢的4000塊給了他。

在前往大別山主峰途中,何家慶滑了一跤,滑至懸崖邊的何家慶趴在山峰處大聲求救,一位路過的村民聽見喊聲趕來救了他。此時的何家慶十分狼狽,衣服被植物劃破了,膝蓋摔得血肉模糊。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出師不利沒有嚇倒何家慶,他留在了大山中,給當地農民普及種植技術。

1984年開始,他歷經湖北、河南、安徽三省19個縣,爬了357座千米以上的山峰,步行了12684公里,採集上萬份植物標本,為國家實施“星火計劃”(中國依靠科學技術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計劃)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6年後,他便受委託到安徽南部的績溪縣當副縣長,幫助當地人技術脫貧。 何家慶為了解縣情,徒步考察地形,採集植物標本1000多種,研究當地土壤特點。

大家以為的縣長平日都是在辦公室喝茶看報,有事情了才會去縣裡走動,但何家慶這個縣長整天往田間地頭跑,灰頭土臉

像個莊稼漢。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憑藉自己的實地考察探索得到的各種資料,他寫成了

《績溪縣野生植物資源開發》

一書,並舉行了績溪縣野生植物展覽。

大別山的經歷讓他注意到了日本對魔芋種植的熱情,當時日本土地貧瘠,卻大量從中國引進魔芋根莖。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在走訪村民的時候,他發現有零星幾家農戶在種植魔芋,這種產量高,作用廣,適應性強還不用太過管理的優質作物,非常適合一些土地貧瘠不適宜種莊稼的地區種植。

於是何家慶在績溪縣建了安徽省第一個魔芋種植基地, 他開始研究魔芋的栽培和加工,出書教人種植。

為了方便將魔芋技術分享給更多的人知曉,他撰寫了18萬字的

《魔芋栽培技術》

一書。這是中國第一部詳細記載魔芋培育的一本書。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何教授不僅在傳授當地農民魔芋種植技術,作為地方父母官,1991年績溪縣大洪水,他親身上陣指導抗災救災,長期在洪水中工作的他染上了血吸蟲病,且終身沒有治癒。

在救災結束後,何家慶捐了1000元錢,希望儘自己微薄之力幫助災民,那個年代的1000塊已經不是小數目了。

“乞丐教授”到“魔芋大王”

在績溪縣這段歲月,他透過魔芋種植幫助當地農民脫貧,但是他的腳步未曾停下,因為他要幫的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人,他還希望能幫助全中國貧困地區脫貧,因此。他將目光投向了西南地區。

1998年,眼看著即將邁入50歲大關,害怕自己再沒機會的何家慶終於下定決心,帶著多年攢下的2。9萬元再次離家。兜裡揣著

《國家扶貧攻堅計劃貧困縣名單》

,他毅然決然走進深山。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在此後300多天的日子裡,何家慶孤身一人途徑中國8省,沿途傳授魔芋栽培技術,救助了超過2萬名貧困農民。

途中何家慶多次由於過度勞累,躺在床上昏迷不醒。他曾給女兒寫了一封長信,作為遺囑。

“禾禾吾兒,此次之行我準備了十餘年。1986年新華社一記者告訴我,中國西部貧困狀況比東部更糟糕,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自此我尋找幫助西部貧困山區的途徑。

近十多年若有更多的經費,我可能多做一些事,儘早儘快為更多百姓改善經濟狀況。

但事與願違,這些年我只能儘自己有限的工薪維持著基本的工作,力所能及地到貧困山區去幫助他們。長期在外奔波,加之年歲增長,體質日漸下降,倍感家庭的溫馨和依戀。

另一方面,對各地貧困狀況的認識愈加深刻,位卑未敢忘憂國,人類最易區別於其他生物的行為特徵就在於相互幫助,我是教師,必須這樣做。”

然而,偏遠山區的治安很成問題,他剛進深山,貼身收著的3000多塊被人搶走;

由於長途跋涉衣衫襤褸,被警察當成盲流扣留;

沒有農戶敢收留,他獨自在夜晚穿越樹林,被成群結隊的飛鼠撲咬;

路途中還被人騙到黑礦山幹活。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飢腸轆轆的時候,他甚至靠吃農戶餵豬的糊糊存活。

在走出大山後,何家慶已經身無分文,只能沿途乞討為生。好不容易坐上一輛大巴車,卻因為暴雨引發的山洪而出車禍,死裡逃生的何家慶重整行囊後,堅持一站一站為農民們上課,傳授種植魔芋的技術。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他的這些經歷,隨後被記載到了《我的1998》一書中,以日記形式記錄了何家慶扶貧路上所見所聞所遇所思。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1998年12月28日,九死一生的何家慶,終於回到合肥。這個曾經55公斤的男人,已經瘦到皮包骨頭,只剩40公斤,休養了一個多月,手還是冰涼的。

扶貧之路,再啟征程

2007年4月,因為覺得大學行政化給自己的學術研究造成阻礙,何家慶向學校申請提前退休。

然而,他的心始終留在茫茫深山中,那裡仍然有一大批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村民,2013年何家慶受聘成為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植物標本室主任。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摸索幫助農民脫貧的道路,繼續尋找對脫貧有幫助的各種植物。

最終他將目光鎖在了一種稱為

栝樓

的植物。栝樓是葫蘆科屬植物,擁有藥用價值。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何家慶認為這種植物有很頑強的生命力,或許可以在貧困地區大量種植,幫助山區人民脫貧致富。

2016年,67歲的何家慶再次向南京大學遞交假條,踏上了另一條自費“栝樓扶貧”路。這一次他直奔嶽西而去,在嶽西縣何教授栝樓種植基地進行了詳細的實地考察,對當地的種植人員進行了義務培訓,在育苗和蟲害防治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建議。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2019年7月,70歲的何老在調研途中暈倒在路上,被檢查出癌症晚期。他的身體,早在扶貧之路上被透支了。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2019年10月19日晚,何家慶老人,病逝於合肥,在診斷出癌症到去世這段時間,他還躺在病床上寫研究報告。

對己摳門,慷慨他人

雖然年少時一直過貧苦生活,在做縣長那幾年何家慶也和好日子無緣,更別提在野外考察的“荒野求生”,何家慶本人對物質上的富足並不看重。

在安徽大學任教的時候,洗

發白的中山裝,鬆垮的老花鏡,半長不長的頭髮,看起來就是個不修邊幅的老師傅,和衣服闆闆整整的大學教授形象相差甚遠。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何教授一家三口常年擠在25平米的小房子裡,家徒四壁,只有佔了一大半屋子的16000多種植物標本。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1999年,國家曾獎勵過何家慶10萬元,本來他可以用來買個大點的房子,但是他直接捐助給了貧困山區女童。在臨終前更是立下遺囑,將眼角膜捐給貧困兒童。

何教授一生極為低調,曾經明言不受採訪,不求名利。一些年輕人直到他去世才瞭解到這位偉人。

從“丐幫教授”到“魔芋大王”

10月21日的告別會上,何老的女兒應父親的要求,播放了他生前所作的長詩《我走了》:

“我走了,我還活著,朽而沃若,似一粒種子破胸,比一滴水珠暢想,泥土裡聚集力量,空氣中尚存清氧,誰慫恿我努力而為,誰把控我生命續延。我走了,無須作祭奠,無須淚掛腮兩旁,無須那一紙掛牆告悼文,請忘掉我吧,泥巴或白雪,一切都回歸土地,我從這土地生長……

如果你還想聽更多有趣故事,可以留言告訴公子。記得關注我的公號“公子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