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出軌火車太魯閣號,擺式列車+窄軌執行,回頭看唏噓不已

人禍一場惹唏噓

今天(2021年4月2日)聽到一個非常不幸的訊息。從臺北樹林開往臺東的“太魯閣號”408車次,上午9點鐘左右在臺灣東部花蓮縣大清水隧道發生嚴重出軌事故。全車大概有三百多人,到我做節目的時候為止,我得到的訊息是50多人死亡,1百多人受傷,隨著搜救的深入,傷亡人數還可能不斷上升。

根據現在媒體的各種報道,我認為這次事故是純粹的人禍。這張照片裡黃色的東西其實是一輛工程車的部分殘骸。

這裡還有工程車的車門殘骸。根據初步的調查結果,當時臺鐵正在上方施工,應該是一輛工程車從邊坡上滑下去了。正好撞上了飛馳而來的太魯閣號列車,結果就釀成了慘禍。

有細心的網友用Google地圖的街景檢視這個地段的地形的時候,偶然發現了街景之中出現了一輛工程車。看車門上的圖案和文字,和現場車門殘骸是一樣的,原來就是這輛改裝過的懸臂吊車掉進了火車道,造成了太魯閣號的悲劇。這輛施工單位的車經常在這一帶跑,所以湊巧被Google街景車給拍下來了。

那麼,我們大致可以還原一下當時的情景,因為駕駛人員的疏忽或者是手剎不太靈,在沒人照看的情況下,這輛工程車自己一路下滑,掉進了火車道。恰好太魯閣號動車組以130公里的速度開了過來。火車頭的編號是8號車,車尾是1號車。車頭相當於1/2偏置碰撞,撞上了側翻的工程車,這輛工程車直接被切成了兩半,只剩下黃色的殘骸立在牆邊。

8號車自己也很慘,被豎著劈掉了半個車頭。現場的狀況簡直是慘不忍睹。火車擁有巨大的動能,頂著被撞爛的工程車一路衝進了隧道。幾節車廂在隧道內出軌了,扭成了蛇形,卡死在了隧道里。只剩下兩節車廂在隧道外。因為隧道極其狹窄,給救援帶來了莫大困難,即便是隻受了輕傷,爬出來也很難,何況那些受了重傷和死亡的人呢。根據臺灣省相關部門的估計,起碼要一個禮拜才能把這些車廂從隧道里弄出來。

為什麼這輛工程車會停在斜坡上?為什麼這輛工程車沒能剎住閘?為什麼鐵路邊上沒有任何防護裝置阻擋?施工人員都是怎麼搞的?這些都要等著臺灣省主管部門去一一調查了。這是不折不扣的人禍,很遺憾,慘劇已經發生,我們只能願逝者安息,肇事責任人天打雷劈。

網紅火車太魯閣

太魯閣號是一輛很有名氣的列車,最快速度130公里/小時,曾經全身畫滿了卡哇伊的卡通人物。因此成了網紅列車,不少大陸觀光客也都乘坐過這列火車。

不過細心的你可能也發現了,這輛車顯得有點窄。沒錯,大陸的綠巨人動車組最高速度差不多160公里/小時,車寬有3。1米。太魯閣號寬度只有2。9米,相比之下,太魯閣號的輪距顯得更窄,只有1米左右。顯得有點頭重腳輕。

大陸是標準軌距1。435米,臺灣島上窄軌鐵路是主流,總長度大約有1100公里,標準規矩的高鐵只有350公里,還有少量的阿里山林業小火車用的是762毫米的軌矩,現在都用作觀光火車了。

窄軌?擺式?

島內普遍使用窄軌,這是和大陸的鐵路最不一樣的地方,這都是由島內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原因造成的。

現在的臺鐵公司要追溯歷史的話,可以一直追溯到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光緒13年,也就是1887年,他在修築臺灣第一條鐵路的時候用的是窄軌,也就是寬度為1。067的軌距,從此也就一直延續下來了。後來臺灣被日本佔去,日本國內普遍也是用的窄軌,因此也就沒有改動這個標準。

標準規矩1435mm是英國人設定的,法國人處處要和英國人拉開距離,因此設計了這種米軌標準。滇越鐵路就是法國人主導的,也是窄軌鐵路,這是現在大陸地區很少見的窄軌鐵路了。還是有不少人喜歡在這條線上來個懷舊之旅。

其實窄軌也是有優勢的,首先是造價比標準規矩俄鐵路便宜不少。1898年清朝修建正太鐵路,從華俄道勝銀行借了錢,請了法國工程師來設計,法國人設計成了米軌,清朝政府當然不爽,這條線和京漢鐵路無法對接,但是重新改成標準軌距要多花很多的錢,華俄道勝銀行又不肯多借,只能湊合著修成了窄軌鐵路,都是錢給鬧的。

閻錫山主政時期充分發揮了摳門的天性,也用窄軌修建了山西省內的同蒲鐵路,標準軌矩的火車進不了山西,貨物不得不中途找個車站換車,沒想到換車的地方成了一個新興的城市。這個地方就是石家莊,現在河北的省會。

窄軌鐵路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轉彎半徑小,爬坡的坡度也可以大一點,適合山區蜿蜒曲折的山地環境。所以多山的日本選擇了窄軌,法國人修建從昆明到河內的鐵路也選用了窄軌,也是因為雲南地形崎嶇,山西選用窄軌鐵路何嘗不是因為翻越太行山的需要呢?臺灣是個小島,中間有一座高達4000米的玉山,平地只有沿海的一圈,的確是窄軌更方便一些。

當然,窄軌鐵路的列車也更輕一些,動力要求比標準規矩的列車要低。不過缺點也是明顯的,速度上不去,車廂比較窄。太魯閣號其實是日本的技術,要想在先天不足的窄軌鐵路上跑出130公里的高速,肯定是要動點腦筋的,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轉彎。

窄軌鐵路的轉彎半徑小,速度慢的時候問題不大。外側鐵軌稍稍高一點,車身稍微傾斜一點就OK了,可是速度拉昇到130公里,這點傾斜就無法提供足夠的向心力。軌道是死的,無法再向內傾斜,那就只有車廂自己傾斜了。所以,大家仔細看太魯閣號的轉彎,車廂是會自己向內傾斜的,這就是所謂的“擺式列車”。這種擺式列車技術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在老鐵路上跑出新速度,臺鐵倒是喜歡這種簡單易行的升級方式,130公里/小時的速度也基本上接近了窄軌鐵路的極限。

當年我國也引進了這種列車,可是發現人的乘坐體驗不好,車身在轉彎的時候會傾斜,乘客更容易暈車,所以也就沒再繼續搞。這是原因之一。

當然,臺灣在已近這種擺式列車的時候已經做了最佳化,降低了暈車的機率,這個問題並不嚴重。我們這邊不用擺式列車技術更主要的原因在原有的鐵路線上即便能提速也無法解決客貨分離的需求,所以我們還是新修了專門的客運高鐵線路,這樣,高速列車可以任意地馳騁了。普通的鐵路就儘量留給貨運了。幅員遼闊的大國和偏安一隅的地區考慮問題的角度完全不同。臺灣島內也想把東部的鐵路升級成標準軌矩,可惜,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