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1938年的山東威海, 一位德國女攝影師鏡頭下美麗的威海衛

這是一組拍攝於1938年的山東威海的

老照片

。照片的拍攝者是一位德國女攝影師赫達·莫里遜,赫達·莫里遜1908年出生在德國斯圖加特,1933年她在慕尼黑學完了攝影課程、成為了一陣攝影助理,她在1933年來到北京,隨後輾轉各地,拍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這其中就包括下面的這組關於山東威海的照片。莫里遜用她手中細膩的攝影鏡頭,真實記錄下了80多年前的威海的風貌。

威海,別名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東端,威海得名取自威震海疆之意,是清代北洋海軍的發源地、甲午海戰的發生地。圖為1938年的威海衛金線頂燈塔。金線頂燈塔建於1891年,最早“旗杆嘴燈塔”。金線頂燈塔屹立海邊歷經百年歲月,見證了威海曾經的滄桑。

老照片: 1938年的山東威海, 一位德國女攝影師鏡頭下美麗的威海衛

點選載入圖片

1938年的威海成山頭。成山頭又稱“天盡頭”,因地處成山山脈最東端而得名。成山頭三面環海,一面接陸。是最早看見海上日出的地方,春秋時稱“朝舞”。

老照片: 1938年的山東威海, 一位德國女攝影師鏡頭下美麗的威海衛

點選載入圖片

1938年的威海,航行在海面上的兩艘漁船。站在岸邊眺望遼闊的大海,藍天碧海,天空一碧如洗,景色非常優美。

老照片: 1938年的山東威海, 一位德國女攝影師鏡頭下美麗的威海衛

點選載入圖片

1938年的威海,停靠在沙灘上的兩艘小船,藍天白雲、海浪細風,這幅畫面讓人頓生寧靜悠閒之感。

老照片: 1938年的山東威海, 一位德國女攝影師鏡頭下美麗的威海衛

點選載入圖片

1938年的威海,航行在大海中的一艘大海船。威海北、東、南三面濱臨黃海,漁業開發歷史悠久,沿海居民世代以捕魚為生。

老照片: 1938年的山東威海, 一位德國女攝影師鏡頭下美麗的威海衛

點選載入圖片

1938年的威海劉公島,海岸上的大炮。劉公島,又名劉島或劉家島,位於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橫踞威海港出口中央,是威海的海上天然屏障,素有“東隅屏藩”和“不沉的戰艦”之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設立威海衛,屯兵駐守。自此,劉公島及威海衛港便成為海防重地。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劉公島成為其重要基地。

老照片: 1938年的山東威海, 一位德國女攝影師鏡頭下美麗的威海衛

點選載入圖片

1938年的威海,普通百姓居住的海草房。海草房屋頂用特有的海帶草苫成,堆尖如垛,淺褐色中帶著灰白色調,古樸中透著深沉的氣質,在膠東半島近海邊緣,居住在海邊的漁民大多都居住在這樣的村落裡。

老照片: 1938年的山東威海, 一位德國女攝影師鏡頭下美麗的威海衛

點選載入圖片

1938年的威海,位於海邊的一個小村落裡,一個小女孩在狹窄的街巷裡嬉戲玩耍。

老照片: 1938年的山東威海, 一位德國女攝影師鏡頭下美麗的威海衛

點選載入圖片

1938年的威海,一位年輕的母親懷抱著自己的孩子,小寶寶的小肚兜圖案很精美。

老照片: 1938年的山東威海, 一位德國女攝影師鏡頭下美麗的威海衛

點選載入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