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遼西地區帶“臺”字地名是怎麼來的?

臺字上半部分叫什麼

盧然

遼東、遼西地區帶“臺”字地名是怎麼來的?

在遼東及遼西大部分地區,有很多帶“臺”字的地名。如瀋陽地區三臺子、四臺子、土臺子、雙臺子、高官臺等;撫順地區有望花臺、四方臺、千山臺、永安臺、老古臺等;地處遼西的阜新地區有章古臺、葉茂臺、八蘇臺、高林臺、大南臺、吳家臺、柳樹臺、冷家臺、王四臺等等,那麼,這些帶“臺”字的地名是怎麼來的呢?

筆者此前曾撰文指出,在秦漢以前的遼河平原,由於水系發達,眾多河流集中透過該地區後注入渤海灣,在該地區形成一個近5萬平方公里的湖泊、河流、沼澤地貌,謂之大潦。這是東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實質性地理阻礙,即唐代所稱遼澤。歷史上,成功渡潦是中原兵家進軍東北取得軍事勝利的基礎保證,由此,兩漢之際特設度潦將軍之職,可見度潦行動之艱難。遼東、遼西大部分帶有“臺”字地名多與這個大潦有關。

關於大潦的狀貌,隋唐之際,有關文獻記載較多。貞觀19年(645年),唐太宗出兵徵高麗,“庚午,車駕至遼澤,泥淖二百餘里,人馬不可通。”太宗在渡遼澤時看到很多隋朝軍隊士兵因渡遼澤而殞命,一具具骸骨裸露在外,不忍視之,令軍士將其掩埋。”在數百公里寬的大潦中,丘陵臺地是最醒目的地理標誌,更是行軍途中理想的休整之地,圍繞丘陵臺地極易形成早期村落。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今天很多帶有“臺”字的地名,多處在大潦的邊沿,如大潦東沿的遼陽、瀋陽、撫順,北沿的彰武、阜新、朝陽等。即便在大潦之中形成的一些村落,也多處在臺地之上,這與大潦的特殊地貌不無關係,古人絕不會在常受水害的低窪處建立村落。

遼東、遼西地區帶“臺”字地名是怎麼來的?

唐代以後,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央政權對東北地區的管控能力有所減弱,直到明代以後,中央政權又強化了對東北地區的有效管理。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明置遼東衛於得利贏城,這是明在東北設治的開始。當時,遼東軍隊的糧餉,都是從江南、山東等地由海上運來,在風浪中大船傾覆也是常有之事,花費巨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以海運“儲支動計數千艘,供費浩繁,冒涉險阻,始制屯田法。”“俱令屯田自食,以紓海運之勞。”

為抵禦蒙古人和女真人侵擾,正統年間,明朝在東北陸續開始修築“遼東邊牆”,遼東邊牆沿線設有邊堡、墩臺,實行衛、所、堡制,守堡警臺的駐軍執行屯墾戍邊政策,戰時打仗,平時墾荒種地,時間長了,守軍的頭目成為地主,士卒成為長工。官兵退役留在原地務農,聚居久之,各堡、臺周圍人煙漸稠,便形成了帶堡、臺字的早期村落。(202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