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觀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隔岸觀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二回“奪冀州袁尚爭鋒決漳河許攸獻計”和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亂納甄氏郭嘉遺計定遼東”。

隔岸觀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袁紹臨終之時,由其妻劉氏及謀士審配、逢幻操縱,立三子袁尚為大司馬將軍,統領冀、青、幽、並四州之地。其長子袁譚深為不滿,欲與袁尚一爭高下。恰在此時,曹操乘連勝之威,進攻黎陽。袁譚迎戰大敗,只好派人向袁尚求救。袁尚只撥5O00兵相助,且在半路上被曹軍全部截殺。此後,袁尚即不再增派援兵,意欲借曹操之手除掉其兄。袁譚大怒,便欲投降曹操。訊息傳到冀州,袁尚擔心袁譚降曹後併力來攻,便親自率領大軍去黎陽救助袁譚。袁譚聞訊大喜,遂打消了投降的念頭。不久,袁熙、高幹也領救兵來到黎陽城下。四支兵馬並在一處,仍然不是曹操的對手,黎陽很快就被曹軍攻破。袁氏兄弟與高幹只好棄城逃走。曹操引兵追趕,袁譚與袁尚退入冀州堅守;袁熙與高幹則在城外下寨,以成犄角之勢。曹軍連日攻打,一時難以奏效。這時,謀士郭嘉向曹操獻“隔岸觀火”之策說:“袁紹廢長立幼,而袁譚、袁尚二人勢力相當,各樹黨羽,互相爭鬥。如果進攻太急,他們就會團結一致對付我們;如果暫緩攻擊,他們之間就會相互爭鬥火併。我們不如舉兵南向,作出南征劉表的姿態,以便等待其內部發生變亂。當其內亂髮生後,再進擊他們,可以一舉而平定河北之地。”曹操認為很有道理,便留下賈信守黎陽,曹洪守官渡,自率大軍向荊州進兵。事情果如郭嘉所料,曹操撤軍不久,袁譚與袁尚即大動干戈。袁譚敵不過袁尚,便派人向曹操求救。曹操乘機揮軍北向,首先打敗袁尚、袁熙,後又消滅掉袁譚和高幹,從而一舉平定了河北。

隔岸觀火:曹操袖手除二袁

袁熙、袁尚被逐出冀州後,引兵連夜奔往遼西投依烏桓去了。曹操用郭嘉之言,以田疇為嚮導,從盧龍口越白檀之險,輕軍千里往襲,在白狼山與袁氏兄弟及烏桓王冒頓的大軍相遇。兩軍大戰一場,冒頓大敗被殺,袁熙、袁尚率數幹人逃向遼東。曹操並不追趕,退軍易州,按兵不動。大將夏侯說:“遼東太守公孫康,久不賓服。現在袁熙、袁尚又前往投靠,必為後患。不如乘其未動,火速往徵。”曹操笑道:“用不著勞煩諸位虎威,幾天之後,公孫康定會自動將二袁的腦袋送來。”眾將都不相信。然而,不久之後,公孫康果然派人將袁熙、袁尚的首級送到。曹操大笑道:“不出郭嘉之料!”原來,郭嘉在徵烏桓途中染病在身,不得已只好留下治療。臨終之時,他寫下一封信給曹操,授計說:公孫康一直擔心袁氏吞併,今袁熙、袁尚前去投奔,心中必然懷疑。如果我們派軍攻打,他們勢必併力迎擊,急切中難以得手;如果暫緩出兵,公孫康與袁氏兄弟就會互相火併。事情正如郭嘉分析的那樣,公孫康聽說袁熙、袁尚將要來投,當即與手下人議定:若曹操前來征討,便留下他們,合力抗曹;否則,就將他們賺入城中殺掉,獻給曹操。這是因為,當年袁紹曾有吞併遼東之心,公孫康不僅一直耿耿於懷,而且也擔心袁氏兄弟前來投靠是假,欲鳩佔鵲巢是真。而袁氏兄弟也的確如公孫康所擔心的那樣,企圖尋機殺掉公孫康等人,以遼東數萬騎兵與曹操抗衡,收復河北。所以,當細作回報說曹操屯兵易州,並無下遼東之意時,公孫康立即設計將二袁殺掉,並且派人將首級送到易州。這樣,曹操不費一兵一卒,即除掉了袁熙、袁尚,並且使公孫康自動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