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古代的人不願意種田?徭役的黑歷史

徭役是指什麼

什麼!古代的人不願意種田?徭役的黑歷史

古人服徭役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在工業不發達的古代,誰有糧食,誰的生活就過得好,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實際上直到近代,廣大勞動人民才對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重視起來,希望自己的地越來越多,自己的生活衣食無憂,但是在遙遠的古代可不是這樣。

在古代,種地、服兵役就是普通民眾的噩夢,這就是徭役的具象化。在宋朝、清朝引進了玉米、番薯等高產農作物的時期,農民反而更不願意種地,寧願把地送出去也不願意自己種,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古代的徭役制度,在古代,徭役對於百姓的損害甚至大過賦稅。

!大家點個關注和贊吧,看不完也要拉完哦,謝謝大家!

什麼!古代的人不願意種田?徭役的黑歷史

陳勝吳廣起義

說起徭役的起源,要追溯到秦代,因為在前秦時期商周時期基本上沒有徭役的概念,商周時期是奴隸制度,只要是有什麼事兒,交給奴隸去幹就行,有免費的勞動力,也就沒有徭役這檔子事。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由於需要打仗,獲得自由身份的奴隸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奴隸就極其稀少,那誰來種地呢?這個時候官府就想出來一套徭役制度,就是讓自由民給官府白打工。所以徭役也分兩種一種是徭——就是純出力,幫官府出力種地。第二種就是兵役——幫國家當兵、守邊。

什麼!古代的人不願意種田?徭役的黑歷史

秦律

最早的官方徭役制度在《秦律》裡就有所考證,不過《秦律》中的徭役分三種:更卒之役,正卒之役,屯戍之役。其中,更卒之役,一年一次,一次給官府打一個月的白工,幹得活也不定,上到修宮殿,下到運送糧草物資,都在範圍內,比如秦始皇修建阿房宮就是70萬人的徭役。正卒之役就是在家附近當兵,而屯戍之役就是要去邊疆守邊。三樣徭役每個男丁都要服。

當然,這個也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完成的,比如在秦朝,只要是你等級達到“不更”這一級的男丁,就不需要去服徭役。如果有別的原因服不了徭役的,就可以出錢僱人代替,或者直接給官府交錢,叫“過更”,交的錢叫“更賦”。

我們現在看來,一個人一輩子每年一個月的勞動,和一次兩年的兵役,這徭役也沒多重啊!但是,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只能靠兩條腿趕去服役的地方,甚至有的地方,官府還不管飽,要自帶口糧,這樣一來,在路上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經歷,還是給官府白打工,擱誰也不願意,所以當時的老百姓因為徭役苦不堪言,於是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

但是老百姓服徭役的完成度,和中央朝廷的權威直接掛鉤,因為在資訊高度不發達的古代,老百姓分散在全國各地,朝廷要有極高的權威才能調得動。比如在古代每個地方都有雄霸一方的勢力,有的人不願意讓手底下的人幫朝廷白打工,就編個幌子不讓人去。所以徭役實際上在隋唐以前都是地方豪族說了算的。

隋唐以前就和歐洲的中世紀一樣,地方的勞動力全靠地方豪族把持,就像領主底下有附庸,附庸底下還有附庸,領主管轄不到附庸的附庸。支不支援中央的號令全靠附庸的心情,心情好就讓你去,心情不好就不派人去啦。

什麼!古代的人不願意種田?徭役的黑歷史

到了宋朝就又不一樣了,宋朝吸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極大地削弱了地方勢力對人民的掌控,加上宋朝和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年年打仗,宋朝的徭役就更重了。具體有多重,我們來看看例子。

從宋真宗占城稻幾十年後,到宋仁宗名臣韓琦就有上書:周縣生民之苦,無重於里正衙前。里正衙前就是指宋代鄉役的代名詞,意思就是說,什麼都沒有官府分攤給老百姓的徭役重,那具體有多重呢?我們來看看到了哪種地步。

!點個贊,關注一下吧!

至有孀母改嫁,親族分居。或棄田與人以免上等,或非分求死以就單丁。就是說,徭役讓年老已久的母親改嫁,親族血肉分居,或者放棄田地讓給別人,以免自己被官府評定為上等民,或者自殺以求自家只有一個。

在當時,里正衙前就是由官府評定的鄉里一等戶來擔任,就是讓他們來擔任鄉里的徭役相關工作,其中有一項工作就是負責鄉里的徵糧、運糧,聽著感覺沒什麼,就像一個純出力的工作,但是具體操作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

運糧過程中造成的損耗,全部都由里正衙前來承擔,徵糧的數量不夠,也需要里正衙前自己掏腰包補,現在看完全就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讓誰做誰都不願意,我出人出力去幹一個明擺著吃虧的事,還得罪人,鬼才去幹呢!

之所以有人把地給人,或者自殺,就是為了避免自己被判定成上等戶,或者多丁戶,這樣才能逃過一劫。

什麼!古代的人不願意種田?徭役的黑歷史

王安石

後來就有王安石的變法,由差役法改為募役法,就是收糧食讓官府出人去完成徵糧,老百姓出東西官府收就行,但是他變法沒有多長時間,所以這條法律存在的時間也沒有多長,最終真正成熟的時間是,明朝萬曆年間,由張居正帶頭改的“一條鞭法”,也就是募役法。

但是到了清朝又開始幹宋朝的那一套,叫“賦長制”,但是清朝的官吏對老百姓的盤剝遠過於宋,當時誰要是被點做賦張,十有八九,家破人亡。以至於康熙年間,松江地區沒有中產家庭,老百姓都把田地視作索命符,相互轉告不要持有田地。之所以放棄田地,也是為了逃命。

晚清為了交庚子賠款,在陝西實行了“攤役入地”法,直接加田賦,一時間老百姓爭先賣地,紛紛嚷著要逃命。手裡有地就被盤剝到死,那就只能把地送出去了。

真正想要老百姓對種田有希望,就需要讓他們感覺有利可圖,不然誰去幹著吃力不討好的活?

要是觀眾老爺覺得寫的不錯,希望點播關注哦,也可以留言想看的下期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