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特工》:呂克·貝松描述28世紀人類的生存浪漫與危機

《星際特工》:呂克·貝松描述28世紀人類的生存浪漫與危機

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最熟悉的呂克·貝松作品,莫過於《第五元素》和《這個殺手不太冷》了,這位風格多變、從不甘心把自己的創作栓在單一型別上的導演,現在又帶來了一部新作《星際特工:千星之城》。

在《星際特工》之前,呂克·貝松拍攝了具有哲學意味的《超體》,《超體》在去年引起不少關注,被認為是一部獨具個性的科幻作品。現在看來,《超體》也是呂克·貝松為拍攝《星際特工》所做的一次正式練習,後者才是他籌備多年、準備大展身手的一部作品。

有關星際電影,盧卡斯的《星球大戰》、派拉蒙影視的《星際迷航》、諾蘭的《星際穿越》等等,已經勾勒出一個成熟的星際文化框架。在此框架之下,能幫助呂克·貝松突圍的,或是他的法式浪漫想象力、恰到好處的哲學思維,以及他對商業電影屢試不爽的新銳嘗試。

《星際特工》:呂克·貝松描述28世紀人類的生存浪漫與危機

在星際文化創新上,《星際特工》的確給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它以令人讚歎的場景設計與鏡頭展現,重新整理了觀眾對於星際的想象,無論是人類未來的新諾亞方舟——阿爾法城的城市景貌,還是可以自由穿越的沙漠大市場與千星之城街巷,都滿足了觀眾對於未來星際生活的想象,這種想象具有某種逼真性,它使得觀眾確切地相信,呂克·貝松是在展現未來真實的虛擬生活場景。

《星際特工》不同於其他的星際電影,如果尋找類比物件,它更接近於《阿凡達》的表達。《阿凡達》的瑰麗景象,以及它融合了自然、生命與未來三大元素的敘事氣質,都良好地呈現於《星際特工》中,據說《星際特工》的特效鏡頭比《阿凡達》還多700多個,2。1億美元製作費有1。6億花在了特技上,好在花錢花到肉痛的呂克·貝松,近乎完美地把他腦海裡的星際景象轉移到了銀幕之上。

《星際特工》:呂克·貝松描述28世紀人類的生存浪漫與危機

和《阿凡達》一樣,《星際特工》也是勝在情境先行,這是呂克·貝松聰明正確的地方。觀眾看星際電影,首先關注的,不再是主角形象和情節進展,而是把第一注意力放在情境營造方面。為了讓觀眾確信,28世紀的人類生存浪漫與危機共存,呂克·貝松為阿爾法城設計了周密的太空生態系統,這個系統能讓挑剔的處女座也能感覺到滿意;設計了三千多個外星人形象,雖然觀眾在目不暇接的觀看時,最多能記得其中的十來個甚至三五個,但作為背景的數量龐大的外星人,還是製造了強烈的未來感,能夠讓人身臨其境。

《星際特工》:呂克·貝松描述28世紀人類的生存浪漫與危機

在完成足夠的情境鋪墊後,呂克·貝松使用了最簡單粗暴的情節來撞擊觀眾神經。《星際特工》由幾場大戲構成,分別是珍珠人星球遭遇毀滅、令人眼花繚亂的平行時空的AR抓捕、蕾哈娜的變裝以及變身表演秀、最後的大拯救結局……呂克·貝松用完全商業化的手段,串起了主情節,當然也沒忘記用“變身獸”這種可愛的小生物,來撩動觀眾的柔情。可以肯定地是,《星際特工》是一部重新整理了觀眾對星際電影固有印象的作品,走出了星際電影創作進入模式化難以突破的困境,在星際電影想象力方面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創作者所付出的難以想象的心血。

《星際特工》:呂克·貝松描述28世紀人類的生存浪漫與危機

呂克貝松對美式超級英雄電影的反感,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儘管“特工”二字被寫進了片名,它仍然不是一部超級英雄電影,作為男一號的戴恩·德哈恩,放置於整部電影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過是一名太空導遊者的角色。《星際特工》真正的主角是呂克·貝松,影片傳遞的,是他童年時由星際漫畫所引發的太空想象力,是經過他用哲學思維消化咀嚼過的生命體驗,以及他對人類精神的未來價值的終極思考。影片最終落腳於戴恩·德哈恩違抗軍人服從命令的天職,轉身站到公平正義一方,也是大愛的表現。雖然對愛的描寫筆墨並不多,但顯然,《星際特工》的核心故事,還是在講述哪怕遠到幾個世紀之後,人類那顆最原始也最純真的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