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很多工作35歲就會被裁員,那麼深耕一個領域的意義是什麼?

題主也說了,“既然很多工作35歲就會被裁員”,那自然,深耕一個領域的意義就在於,為了防止35歲不會被裁員,不會成為“很多”的一份子。

深耕一個領域的意義是什麼?既然是深耕,那註定短期內是看不到效果的,這通常意味著,我們之所以需要深耕一個領域,為的就是35歲以後而鋪路,儘可能延長我們的職業生涯。

一、深耕一個領域,為的是競爭力

一個社會里,競爭是必然要面對的。而在一個行業或領域內,競爭越是激烈,那麼往往代表著這個領域就越吃香。

我們無處不在與人競爭,找工作需要競爭、升職需要競爭、甚至就連找男女朋友,也需要同其他看不見的人去競爭,競爭無處不在,而深耕一個領域,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我們的競爭力。

為什麼一些公司不需要35歲的求職者?其實有一個答案他們沒有告訴你,那就是35歲以上,就意味著你失去了年齡上的優勢,有了家庭的負擔,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你對某個領域還沒有專業的深度和研究,註定是會被淘汰的。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認為:

35歲=沒有競爭力

既然很多工作35歲就會被裁員,那麼深耕一個領域的意義是什麼?

年輕就是優勢,這個觀點放在現在依然很適用。你年輕,就意味著你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試錯,可以去選擇和調整自己的方向。

從職業規劃的角度來看,你只有比別人更專業,懂得向下挖掘,向上發展的道理,你才能夠“越老越值錢”。

換句話說,深耕一個領域的意義,在於即使是老了,即使你沒了年齡優勢,你也有別的東西,你的專業和個人能力,將是你留在公司發展的秘密武器。

深耕一個領域的意義,就在於給時間以新的生命力,而不是裁員。

二、滾雪球效應,資源越積越多

你不深耕,哪裡來的資源呢?

巴菲特的滾雪球效應幾乎人盡皆知,一開始的時候,雪球一定是很小很小的,你只有不斷去積累雪球,讓雪球在雪地中不斷翻滾,最終才能夠越累越大。

其實深耕一個領域的目的,就是我們對於資源的積累和掌控。

既然很多工作35歲就會被裁員,那麼深耕一個領域的意義是什麼?

你的人脈、你的資金、你的能力,這些都需要你在同一個領域內去不斷深耕才能夠換來的。相比一個人不斷變換行業,在同一個行業內深耕,反而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在達到某個量級後,你的資源就會呈指數型增長。

前期可能是很緩慢的,但這就是積累資源的一個過程,厚積薄發。

未來需要專才,同樣也需要通才。對某個領域,我們需要深耕的專業人士,但在各種思維模型上,我們又需要儘可能地具備多元思維模型。

越是深耕一個領域,你的資源就會越多,資源越多,那麼隨之而來的,你的選擇也就越多。商業夥伴、創業合夥人、公司高管同事,在一個領域內,你的名氣往往會隨著你的能力而慢慢傳播開來,當你把個人IP打響後,各類資源也會源源不斷向你靠攏。

資源越多,我們的選擇也就越多。

三、中年危機後時代,該如何應對?

拋開國企不談,絕大多數在私企的上班族們,最終都會面對一個赤裸裸地現實:

35歲以後,對公司的價值越來越低,應該怎麼辦?

中年危機,其實就是體現在你對公司的價值上。

年齡越來越大,不思進取,懂得還沒年輕人多,這樣的人一定會被公司淘汰。

既然很多工作35歲就會被裁員,那麼深耕一個領域的意義是什麼?

為了應對一定會到來的中年危機,深耕一個領域就極其有必要。學會終局思維,用長線思維去做事,去學習,去挖掘,不放過每一個進步的機會,如此才能夠在中年危機到來時,不被裁員。

大浪淘沙,每個人都必須爭取成為公司最無可替代的一位。什麼樣的人才會無可替代呢?只有精英。

只有精英才是無可替代的,你必須要抱著對一個領域五年以上的深耕心態,才可能成為不可替代的精英。

換言之,深耕一個領域內的意義,就是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於自己、於公司、於社會。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後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