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的人文精神哪去了?

「來源: |藝周雅集 ID:artweekly」

書法人文精神,是指一幅作品必須懷有人文知識分子應有的一種品格,一種情懷,以表達書法人的精神面貌。

綜觀中國現在的書法家眾多作品,很難發現一二幅哪怕一半像《蘭亭序》《祭侄稿》類似的書法與文學合而為一、能讓國人心靈一顫的作品,取而代之的則是眾多書法匠人的“優秀”作品,在四處跳舞張揚。

圖文/朱東旭 美術報

書法的人文精神哪去了?

五代 楊凝式 韭花帖

原因何在?

中國漢字走到今天,幾千年蘊藏在漢字書法藝術裡面最具情懷的人文精神普遍失落,已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細加分析,書法作品人文精神內涵的丟失,並非一蹴而就,首先要從國人漸進式地丟失中華民族古今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素養傳承上尋找根源,才不會盲然迷失。

從晚清國門洞開,再到西學東漸,中國留學西方眾多學者和文化知識分子學成歸國,一大批精英學者,在國內大肆傳播併力行西方文化。

就中國漢字而言,林語堂先生說:中國書法最能代表中國人的文化精神;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也曾言:中國是特別的東方,中國書法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精神;現代書家沈尹黙說:中國書法是最高的藝術。

書法的人文精神哪去了?

東晉 王羲之 遠宦帖(區域性) 紙本 26。1×170cm

但在當時,那些留學西方的精英則表現出對中國漢字輕視和鄙夷,在提倡改革走西方模式實行漢字拼音化道路的程序中,竟然將漢字從最高的神聖殿堂變為“罪惡”的根源。

幾千年來,中國文化均以漢字作為記錄、 作承擔傳播著人類政治、經濟、文化和倫理教化功能的基礎,是通向思想文化深層次的密碼和鑰匙,而書法一直則作為漢字書寫最高級別的表現形式,皮之不存,毛將附焉?

新中國建立之初,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仍然不夠重視。就書法而言,隨著書寫工具的更新,幾千年來以毛筆作為書寫工具的實用性漸行漸運。1956年國家又開始推廣實行漢字簡化,進一步流失了漢字在“六藝”層面上所蘊含的文字意義美和書寫美。尤其“文革”時期,書法教育作為“封資修”殘餘被人為除消,淪落為書寫批判討伐“走資派”、“臭老九”罪行的工具,中國知識分子在遭受人格和肉體的摧殘下,“士氣”、“ 骨氣”喪失殆盡,人文精神傷筋動骨,書法何依?

書法的人文精神哪去了?

晉 王獻之 洛神賦十三行 小楷 玉版刻本 26×92cm 北京故宮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式的改革開放一直延續至今,國家在重視強調“四化”建設的同時,國民教育重理輕文的現象繼續著;比如大學不停地擴招,百年大計人文的教育實行產業化,以變化莫測的市場經濟導向作為增減設定專業;培養精英人才的高等學府專業細化,淡漠人文知識傳授和古典傳統文化的學習,比如理工科不開設漢語,美院無書法教學(近幾年才陸續有大學增設書法專業)。據知,許多大學教授古漢語水準不及舊時童生,高學歷、學知窄,文字文學水準低下的大學教育,還必須每年將眾多學生以“市場批發”的形式推向社會,一代接一代地延續著,讓人汗顏。

物理學家錢學森在21世紀初曾感慨道:中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學術成就,能夠與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綜上所言,說到書法,大中學生和普通大眾懂書法的人自然寥寥無幾,他們既無文字學功夫,自然不識“甲金篆隸草行楷”漢字書寫體的演變,甚至連漢字的“繁異”也無從知曉,要學問沒學問,要思想沒思想,古典傳統文化根基恰於浮萍,這樣的人是很難讀懂評判一幅書法作品優劣的。

書法的人文精神哪去了?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

面對當今社會仍以金錢衡量人的價值觀的情況下,一些有才氣有名氣、較高級別書協會員,但人文素養和精神欠缺的書家,免不了陷入金錢的泥淖裡難以自拔。在官本位和眾多書法愛好者對書法認知度低下的情況下,各級書協組織均成為主席、副主席職位的名利場,心浮氣躁,上行下效,無數書家和書法愛好者自然也紛紛奔跑在各類書展賽事中,謀求獲展,謀求名聲鵲起,最終達到謀求名利雙收之目的。

於是,所有與金錢無關的東西,都變得無足輕重,面對這種大環境,書法何談人文精神?

很多次的夜晚,我每每翻閱名家法帖,能夠留名千古的古代書家誰不是“進士及第”、“學富五車”、“文章天下知”的飽學之士?就連古代抄書人手札,三五十粒或數十粒漢字,內容雖為日常生活點滴素描,卻充滿著人情人味人性的精神面貌,記錄了那個時代歷史行進中的片段。

書法的人文精神哪去了?

記得曾多次臨《韭花帖》,曾高聲朗讀:晝寢乍興,輖飢正甚,忽蒙簡翰,猥賜盤飧,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充腹之餘,銘肌載切,謹修狀陳謝伏惟……

讀此帖,有著穿越時空的恍惚,看到楊凝式,在初秋時節裡收到遠方友人送來醃製的韭花,一時高興得手舞足蹈,隨即上街買回羊肉,配著醃製韭花,看著小妾一邊做,他流著口水……其味何等鮮美啊!有來無往非君子,品嚐倘未了了,還在呷嘴品味瞬間,急步竄進書房,就著滿屋韭花味,攤紙研墨,興筆書下這幅手札以表深謝之意。

《韭花帖》就在這樣的場景下從楊凝式筆下無聲地流淌著文人雅士間那種深情厚誼。

每當臨寫《蘭亭序》《祭侄稿》,想此二幅經典法書一路下來一二千年,至今仍能夠打動國人心靈?是因為《蘭亭序》書者王羲之藉助這場雅士盛會,腹中存稿,一口氣信筆寫下此篇激情滿懷的優美文學經典佳作,才使後人感動吧!同樣《祭侄稿》作者顏真卿,在“悲集交加”失子之痛中的奮筆疾書,絲毫不在意書體筆勢,只有一瀉千里悲傷,終獲千古絕唱啊!

同樣,孫過庭《書譜》如果沒有通貫全文絕妙精彩的書論,能使後人品味流連嗎?

三篇作品,代表著三位書家不同的人文情懷的經典書寫,倘若撇去內容,無論王、顏還是孫,單依書體支撐,肯定很難傳世。

著名美學家鄧以蟄先生曾說:無形不能成字,無意則不能成書。好的書法作品,從內容到書寫如果不出一人之手,這幅書法作品肯定不算完美,面對形與意分離,又無激情衝動的書寫,不過又一次的熟練抄寫,與“抄書匠”有何區別?

所以,還是少一點書寫形式上的傳移模寫,多讀文史哲,多讀古典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以提高自身文化知識修養等方面的積累,從中汲取體會厚重的人文精華,並將其貫穿於書寫之中,使一幅書法作品既有漢字書寫的形式美,又有激情抒發,讓自己的喜樂悲觀融入書法作品裡,以達到“意”與“書”完美結合,使作品充滿著人文精神的時代感,記錄下一個時代風貌特徵才是最重要的。

不可否認,“時勢造英雄”,隨著失落已久的人文精神存在的大環境,老實說,現在的中國書法很難回到昔日輝煌流金歲月了。

1949年後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名單

作品一律不準出境者(11人):

王式廓

何香凝

李可染

林風眠

徐悲鴻

高劍父

黃賓虹

董希文

傅抱石

潘天壽

吳冠中

作品原則上不準出境者(25人)

于右任

於非闇

豐子愷

書法的人文精神哪去了?

逐鹿畫壇,誰能登榜

“2021'「藝週刊」畫壇風雲榜”上榜名單:

·

滿維起·易至群

·易至群

·李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