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草市街曾是“戲裝一條街”,如今變身北京南中軸靚麗一景

西草市街這個名字,恐怕聽說過的人不多。但要是說起“戲裝一條街”,那京城愛跳廣場舞的阿姨們幾乎無人不知。

西草市街曾是“戲裝一條街”,如今變身北京南中軸靚麗一景

資料圖 張碩 攝

在這條全長不過500多米的小衚衕內,不僅坐落著國內最大的戲劇、影視、舞蹈用品生產企業——北京劇裝廠,還分佈著13家各具特色的老牌劇裝店。無論是戲劇名家,還是專業舞蹈人士,甚至愛跳廣場舞的阿姨,都願意上這條街來選購服裝服飾。經過5個月的整治,已有30多年曆史的“戲裝一條街”,從昔日違建林立、建築垃圾堆得齊簷高的破舊衚衕,搖身一變成了如今南中軸線上的靚麗一景。

1956年,由17家劇裝行業的私營門店、個體作坊合併而成的北京劇裝廠落戶西草市街北口。在北京劇裝廠的影響下,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做劇裝生意的店鋪瞅準了商機,緊隨其後在西草市街生根發芽。漸漸,聚集了北京劇裝廠和13家劇裝店的“戲裝一條街”的名氣越來越大,成為圈內人士甚至戲劇、曲藝、舞蹈愛好者的置裝寶地。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戲裝一條街”的環境也在悄然發生著改變。幾十年過去了,幾乎街面上家家戶戶都蓋起了違建。有的擴充套件了經營面積,把店鋪的大門都擴到了衚衕中間;有的居民則隨著人口的增加,開始倚著正房搭起了小廚房、小煤棚。平均每戶的房子都往街面上擴了兩三米,甚至連街邊的大樹都被“圈”進了房子裡。

今年4月,對“戲裝一條街”的整治正式啟動。但一說到拆違,臨街的商戶和居民都不幹了。“商戶有意見,擔心會影響店裡的正常經營;居民也不幹,人家說了,把我家廚房拆了,上哪做飯去。”東城區天壇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班明智在天壇街道工作了9年,每天上下班,西草市街是他的必經之路。希望能讓這條老胡同換新顏,首先得做通百姓的工作。於是,他帶著設計團隊和施工團隊,一家一家登門,挨個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

侯曉蕾是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也是天壇街道的責任規劃師。在往西草市街跑了不知道多少趟後,一份集納了群眾意見的西草市街規劃設計圖最終經她的手繪製完成。班明智拿著圖紙就往衚衕跑,挨家挨戶將規劃設計圖送給居民看。抬頭看看破舊的衚衕,再低頭看看紙上效果截然不同的規劃設計圖,商戶點頭了、居民動心了。

如今,走在煥然一新的“戲裝一條街”上,昔日破敗的場景早已不復存在。

“整治的時候,拆掉違建我們才發現,64號有個圓弧形的漂亮門洞,但是早已經破敗不堪,還被違建擋住了一大半,感覺一腳就能踹塌。這次按照原樣修舊如舊,重新亮出來。”天壇街道工委書記趙秋潔介紹說。西草市街54號,傾斜、牆體開裂的民國時期二層小樓,重建了加固牆支撐;在街面營業了30多年的老店義豐號劇裝,雖然在拆違後縮小了經營面積,但是新安裝的仿古窗和對開大門,讓店裡顯得格外敞亮;已有15年曆史的廣安劇裝店,在整修一新後,國慶前迎來了客流小高峰……

連街頭30多年的老楊樹都被砌起了樹池。“街頭還有兩棵老樹,樹中心已經出現了空洞,有人將菸頭塞入洞中,曾經引發過火災。一颳風,還有倒塌的危險。”趙秋潔表示,光把這兩棵老樹連根挖走,就足足折騰了兩天。重新改種上了春季能觀花,秋季可賞果的海棠樹。

不僅如此,整條街上13家商戶,每一家的店名都經過獨立設計,字型、字號、顏色、匾額的尺寸全部“一店一策”。在戲裝界無人不曉的“把子許”傳承人許振海,從一本記錄中華老字號的書中,查到了自家上世紀50年代一塊老匾額的樣式。“我就想要這樣的,按照我家老匾複製一塊。”許振海的要求,很快得到了滿足。當街道幫他把特意定製的匾額懸掛在西草市街的門店上時,許振海感慨萬分。

“再有三天,衚衕裡利用建築垃圾渣土堆放地改造而成的電動腳踏車集中停放充電點就能最終建成投用了。”趙秋潔表示,衚衕整治完了,後續維護還得靠商戶、住戶自覺。

家住西草市街56號的高大姐,最初不同意拆違。但自打衚衕整治一新後,她一下子變身成了愛護衚衕的第一人。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高大姐就是拿著掃帚出門,把自家門前的衚衕掃上一遍。晚上睡覺前,還不忘把衚衕花架上的花搬回家細心養護。

“您給我們當這條街的街長得了,”趙秋潔邀請,“您是咱們老居民了,以後看見街上有不文明的現象,您就幫著我們管管。”聽到這話,站在自家門前新修建的月季花池旁,高大姐笑了。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