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春季整地播種和施肥技術

玉米春季整地播種和施肥技術

俗話說:“穀雨前後,種瓜點豆”。再過一段時間,就該種玉米了,眼下農民朋友正忙著整地施肥,那麼怎樣整地施肥播種玉米才能高產呢?

一、精細整地施肥

精細整地的主要目的在於:一是除茬,平整床面為播種做準備;二是疏鬆耕層,改善土壤結構,以促進玉米生長髮育。而且適時採取合適的整地方式,對於實現保墒、蓄墒,保障玉米的出苗具有重要的意義。

玉米春季整地播種和施肥技術

我省耕整地方式主要以翻耙地和滅茬打壟為主,在秋季或春季進行。最好進行秋季整地,春季不動土,以利於保墒保苗。由於多數地方缺乏大型動力,不具備翻耙條件,一般都採取春滅茬打壟的辦法進行整地。春季整地作業應在土壤化凍10-15釐米時(一般4月上、中旬)進行整地作業,主要操作程式如下:

1。採用通用滅茬機進行滅茬。滅茬深度在10釐米以上,保證滅茬的質量,碎土率應達到80%,碎茬率達到90%以上。

玉米春季整地播種和施肥技術

2。滅茬後及時起壟。起壟方式採取破原壟合新壟,實現種床位置的輪換。

3。起壟後及時進行適度鎮壓,在充分利用返漿水的同時也避免土壤水分的散失。

4。有條件的地方採取旋耕滅茬整地機,一次性完成滅茬、旋耕、施肥、起壟、鎮壓等多項作業。

玉米春季整地播種和施肥技術

二、精細播種

(一)精選種子及種子處理

1。選種:種子做到精選分級,除去病斑粒、蟲食粒、破損粒和雜質。單粒播種對種子質量標準要求較高。播種前應將種子精選,確保種子中沒有雜物,純淨率應在98%以上;種子發芽勢要強,發芽率97%以上;種子粒度均勻一致,無破損,有利於機械播種,保證播種質量。

玉米春季整地播種和施肥技術

2。曬種:播種前一週將種子曬2—3天,提高種子發芽率、殺死部分病菌。有條件的地方可採用“太空機”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在播前5-12天,採用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機處理種子)。

3。種子包衣:明確其防治物件,有針對性地選擇包衣劑,防治玉米絲黑穗病、地下害蟲和苗期害蟲。根據不同包衣劑的說明確定藥劑的濃度、用量。對絲黑穗病常年發生的地塊,宜選擇含戊唑醇的種衣劑,同時正確使用含烯唑醇成分的種衣劑(播種深度超過3釐米,低溫時易產生藥害);對君子蘭苗較多的地塊宜選用含有克百威含量7%以上的種衣劑。一般包過衣的種子(只含殺菌劑或不含克百威,丙硫克百威等殺蟲劑),如果種植區域玉米矮化病發生普遍,最好用含有克百威殺蟲劑再包衣一次。蟲害發生嚴重的地塊可隨種子或化肥施入呋喃丹或辛硫磷顆粒劑。

玉米春季整地播種和施肥技術

(二)播種

1。播種時期

我省一般年份早春溫度較低,因此切忌早播,以減少弱苗,提高出苗整齊度,避免病蟲害特別是地下害蟲和絲黑穗病等土傳病害的侵害。一般在土壤深度5-10cm土溫穩定達到10-12℃,即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進行播種。土壤相對含水量60%-70%,土壤含水量過大影響種子發芽和播種質量,土壤含水量過小,不能滿足種子所需水分,出現炕種,不能按時出苗,易壞種。

2。播種方式

採用等行距(60-65釐米)或寬窄行(寬行距80-90釐米與窄行距40釐米交替)機械播種,做到播深一致、下種均勻。抗旱播種採用深開溝、開窄溝、淺覆溼土,保證種子周圍都處在溼潤的地層中。覆土厚度3-4。5釐米,鎮壓後2-3釐米。無機械播種條件的可採用手推式播種車進行播種,播種後及時鎮壓保墒。崗地或乾旱的地塊可採用機械免耕播種,有利於保墒,提高出苗率。

玉米春季整地播種和施肥技術

三、合理施肥

合理的施肥技術主要包括分層施肥、分次施肥和深施肥技術。即採用基肥—種肥—追肥相結合的方法,做到種肥隔離、底肥與追肥深施。施肥水平的確定應根據地塊土壤肥力、種植的品種型別、水分條件及目標產量等多方面來確定。

玉米春季整地播種和施肥技術

(一)施肥量

有機質低於1。2%的土壤應施用45立方米/公頃以上的有機肥。按照公頃產量在10000公斤以上,必需保證純氮220公斤,純磷65公斤,純鉀90公斤;公頃產量在12500公斤以上,需保證純氮260公斤左右,純磷75-80公斤,純鉀100-120公斤。

(二)施肥方法

1。一次性施肥。一次性施肥關鍵是保證肥料緩釋,必需深施12-15釐米。注意氮磷鉀比列,同樣含量要高氮和高鉀的。注意防治苗期缺磷,播種時可以施入一些二銨。保水保肥較差的地塊不可以採用一次性施肥。

2。分次施肥。底肥應在整地打壟時施入或採用具有分層施肥功能的播種機在播種時深施,施肥深度應在種子下面8-10釐米以上。氮肥的20%,磷肥與鉀肥的80%及其它肥料全部作底肥深施。種肥在播種時施用,施肥深度應在種子下方3-5釐米,氮肥的5%、磷肥與鉀肥的20%作口肥施用。追肥速效性氮肥應在大喇叭口期追施,施肥深度應達到8-10釐米,並覆好土,施肥量約為全部速效性氮肥用量的80%。

玉米春季整地播種和施肥技術

作者: 12582農信通專家 苗永建

編輯:李萌

如有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