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說話,孩子就嫌煩,問題出在哪?

父母一說話,孩子就嫌煩,問題出在哪?

對於很多孩子進入青春期的父母而言,最大的困擾莫過於:

第一,孩子有什麼心裡話都不跟自己說。

第二,父母一說話,孩子就不想聽,就嫌煩。

有意或無意地,孩子就關閉了交流通道,父母們不瞭解孩子心裡的想法,想幫孩子也是有心無力。

莫名地,感覺孩子離自己越來越遠,多少有些失落。

原本跟自己最親近,什麼話都喜歡跟自己分享的孩子,突然對自己有了戒備,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01

我們借一個網友的分享,來個實地感受。

場景一:

我:今天,我同學跟我說了個有趣的事……

我媽:你和你同學不學習?還有時間開玩笑呢?

場景二:

我:我看到了個新聞……

我媽:你還有時間看手機?

場景三:

電梯裡看了眼手機

我媽:你還有時間看手機?

場景四:

父母一說話,孩子就嫌煩,問題出在哪?

白天上幾個小時的課晚上也一直在寫作業,終於把作業搞定了,拿出手機看了一眼。

我媽推門進來,看到了。

我媽:別學了,你學習也沒用了,乾脆回家種地吧,掃大街也行。天天看手機,學什麼學,浪費時間。

02

若是看到以上對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那麼很可能,問題就是出在這裡。

三句話不離學習,我們總是覺得孩子不知道學習的重要性,需要時時提點、督促,再三強調。

稍一不留意,孩子就會鬆懈,就會不學習,就會落後。

於是,孩子的生存現狀就變成:

在學校裡,老師不斷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耳提面命“多考一分,幹掉一千人”。時時刻刻活在學習的重壓之下。

回到家,想放鬆一下,談點別的事情,家長三句話一繞,最終還是都回到學習的主旨上。

這就相當於對工資不滿意的成年人,天天被人問工資,告訴他要努力工作啊,這點工資很丟人。

抑或是沒有在規定年齡結婚的年輕人,聊天的對方,三句話都不離催婚,反覆告訴他們:要抓緊啊,你這樣不行啊。

當然,對話註定是很難進行下去的。

中國有句老話叫作:哪壺不開提哪壺。就是這個意思。

父母一說話,孩子就嫌煩,問題出在哪?

那麼,也許你會說,按照這個邏輯,就是不能督促孩子學習,說都不能說了?

當然不是。

父母有權利,也有義務督促孩子學習,這也是父母為了孩子未來負責任的體現。

大部分孩子也能理解孩子的苦心。

問題在於度,和頻率。

所有的話題都落腳到學習,每天都是談學習,當然會有引發反感,不願交流的時候。

03

緊接上文,我們來談一個“超限效應”的概念。

超限效應的概念,來源於作家馬克。吐溫的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馬克·吐溫去聽牧師演講。

剛開始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

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

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時,已經整整過去了兩個小時。

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而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對方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實事求是地講,這一代的獨生子女,是比前幾代人幸運得多,幸福得多的一代。不僅衣食,還有前所未有的關注和保護。

但也就是因此,帶來了新的問題和煩惱。

關注過多,干預過多,“超限效應”,每天都在上演。

不論是反覆提學習,還是反覆提手機的問題,抑或是教導孩子各種不能做的事情,不能吃的東西。

父母一說話,孩子就嫌煩,問題出在哪?

用我的家鄉話四川話來形容便是:“一張嘴巴擱在肩膀上念。”

沒想到,卻因為“超限效應”,適得其反。

不但沒起到教育作用,還破壞了雙方關心,導致孩子越來越不願意交流。

為人父母,也需要“惜字如金”、“點到為止”,這也算是一種智慧。

04

我們還是借用一個網友的分享,來舉個例子。

家長:中午麥當勞多下來的漢堡,你要烤箱裡烤烤再吃嗎?

我:不用烤了。我吃涼(常溫)的就可以了。

家長:啊?你不烤,涼不涼啊。

我:沒事的。

家長:要不還是烤烤吧(邊說邊把漢堡放進烤箱)

我:不用烤。

家長:烤一會會。

我:真不用烤。

家長:涼的吃多難受啊。

我:不難受。

家長:會拉肚子的。

我:不會的。

家長:你幹嘛不想烤?

我:太麻煩了。我想吃常溫的。

家長:涼的不好吃,烤一烤。

我:我說我不想烤(逐漸暴躁)。

家長:就一會會,馬上就能吃了。

我:我不想烤!

家長:哎呀,烤個漢堡很快的,馬上、

我:那你們問我幹嘛?不就是想借我的口來確定你們心中的答案嗎?

家長:你這說的什麼話啊,我們肯定要問你的咯。

我:問了有個毛線用啊,你們問我烤不烤,我說不烤。

結果你們又 360度環繞聲線一前一後在我身邊勸我烤,你們問的有啥意義?

家長:不烤就不烤唄,什麼態度。

父母一說話,孩子就嫌煩,問題出在哪?

我:……

05

溝通不是為了說服。

有幾句經典流傳的話叫作:

有一種冷,叫作你媽覺得你冷。

有一種餓,叫作你媽覺得你餓。

有一種漢堡,叫作你媽覺得一定要烤著吃。

來形容上面這種親子之間的溝通方式,其實很貼切。

打著溝通、徵求意見的旗號,其實是為了達到說服的目的。

或許你會說,父母還不是為了孩子好嗎?冷的吃了拉肚子怎麼辦?

當然,

每一個試圖說服孩子的父母,出發點都是保護孩子,都是為了孩子好,避免孩子受到影響和傷害。

我百分比相信這一點。

問題在於,有時候,保護孩子和尊重孩子,其實是兩個會相互衝突的概念。

有些虧,一定要孩子自己去吃一吃,才能吸取教訓。

父母一說話,孩子就嫌煩,問題出在哪?

比如,吃了冷的漢堡,拉肚子了,下次才知道要加熱。

我們太愛孩子,生怕他受到一點點傷害和影響,有時候反而會引起反感和抗拒。

就溝通而言,愛重要,尊重同樣重要。

當然,造成親子溝通不暢的原因還有很多,我們今天是著重討論了其中比較常見的幾點原因。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也需要不同的交流方式,這也是親子溝通的難點所在。

當然,與其抱怨孩子總是不跟我們好好說話,思考一些原因,調整一下方向,不失為一種選擇。

希望以上的分析能給家長們一些啟發。

相宇

青少年教育專家 資深心理諮詢師

專業解決:厭學 輟學 網癮 學習障礙

更多青少年心理問題請點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