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日韓圍棋界: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問題如何解決

所謂的世界圍棋,其實就是中日韓的三國演義,有鑑於此,有的棋迷說,世界大賽乾脆就叫東亞杯算了。怎麼說呢,按照現在的實情,日本已經日薄西山,圍棋界現在是中韓對抗的態勢,總不能叫中韓杯吧。

實際上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歐美、亞非拉等都有圍棋比賽,只不過絕對大多數是業餘性質,但歐美已經誕生了職業棋手,因此我們把一些範圍和規模較大的國際性賽事,稱之為世界大賽是無可厚非的。

但有一個問題,不知道大家關注到沒有,那就是圍棋的熱門國度中日韓都存在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問題。

從出生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圍棋高手開始,中日韓領軍人物首奪世界大賽冠軍的年齡沒有高於25歲的。比如韓國的李昌鎬是不到17歲,李世石是19歲,樸廷桓是18歲,申真諝是20歲;日本的張栩是25歲;中國的常昊是29歲,古力是23歲,柯潔是18歲。除了張栩、常昊和古力三位,其他五人都沒超過21歲。

在圍棋世界冠軍越來越年輕化的今天,零零後的現狀令人擔憂,中日韓圍棋界總體呈現出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困擾。

放眼中日韓圍棋界: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問題如何解決

申真諝奪得春蘭杯

先來看韓國,由於世界大賽雙冠王申真諝的傑出表現,似乎不存在上述問題,但細究起來,除了申真諝之外,並無其他接班人湧現。去年表現出色的文敏鍾(2003年出生),連續擊敗中國零零後高手李維清、廖元赫、謝科奪得了

第七屆Globis杯U20世界圍棋新銳戰冠軍。但今年文敏鍾狀態一般,並無出彩的紀錄,等級分尚未突破50位。韓國其他零零後棋手更是沒有拿得出檯面的,因此韓國圍棋界似乎尚無十七八歲的特別優秀的苗子。

至於日本圍棋界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的狀況,大家都是知曉的。90後的一力遼、芝野虎丸、許家元等差不多在與八零後的井山裕太搶班奪權,但零零後實在看不出有出類拔萃的後起之秀。

再來放眼中國圍棋界,零零後的謝科、丁浩、廖元赫、李維清、尹凌濤、屠曉宇、王星昊等青年才俊已經

嶄露頭角

,但他們的總體戰績並不突出。外戰最佳的是謝科,奪得世界亞軍一次(今年5月夢百合杯決賽負於羋昱廷),另外將與申真諝爭奪第九屆應氏杯冠軍;內戰成績最好的是丁浩,獲取中國電視快棋賽冠軍一次,目前正在與楊鼎新爭奪倡棋杯冠軍(10月16日-19日的倡棋杯三番棋,丁浩暫時以1:0領先)。而其他選手尚無傲人的業績。

造成年輕人上不來的原因是啥?是AI造成的嗎?是所謂的厚度問題,壓制了青年才俊嗎?是現在的青年缺乏拼搏和好學精神嗎?是當前的學習和培養的機制和氛圍不佳嗎?

放眼中日韓圍棋界: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問題如何解決

丁浩對xjy

我個人覺得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經濟吸引力下降。想當年八九十年代,如果拿到一個圍棋世界冠軍,那麼獎金至少幾十萬,而那個時候的幾十萬要相當於現在的幾百萬甚至幾千萬。然而世界大賽冠軍的獎金多少年來一成不變,最典型的是應氏杯,1989年第一屆冠軍曹薰鉉獲得了40萬美元,32年過後依然是40萬美金,兩者的價值絕對不可同日而語。據我說知,一個小小縣城或鄉鎮的獨資企業,一年的盈利就可能達到幾百萬。因此應氏杯現在的300多萬人民幣的冠軍獎金,很顯然已經不是非常有吸引力。

二是快節奏的生活與圍棋不太適應。經濟、社會和科技的發展,帶來的是日新月異的時代,而圍棋是慢節奏,動不動就需要幾個小時才能下完。大多數比賽要分為幾個階段,有時要綿延1-2年才能賽完,這與與時俱進的現代社會格格不入。

三是各類遊戲層出不窮,害得年輕人對圍棋不大感冒。圍棋變化多端,易會難精,一時半會不可能跳躍式長進。而各種遊戲變著法子吸引年輕人,圍棋豈是可與爭鋒的。我前幾年去過大學生的宿舍,結果放眼望去,莘莘學子們都在電腦上玩得不亦樂乎。

不要說圍棋、國際象棋,就是以前大家小時候大多會下的中國象棋,現在能下得也已不多。因此我個人認為,時代的因素才是最主要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真要解決圍棋界現存的問題,恐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