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31-40)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31-40)

31、編蒲抄書

西漢時期的路溫舒,他少年時非常熱愛學習,可家裡十分貧窮,沒錢去讀書,只好以替人放羊為生。有一天,他趕著羊群來到一池塘邊,看見一叢叢又寬又長的蒲草,靈機一動,採了一大捆蒲草揹回家,曬好壓平之後,切成與竹簡同樣的長短,編連起來。然後他向人家借書,抄寫在這些蒲草上,做成一冊一冊的書。從此,他每次去放羊,身邊都帶著這種書,一邊放羊一邊讀書,從中獲得了很多知識。後來,路溫舒靠自學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因為他精通漢書、熟悉法律,以後做了獄吏,最後官至臨淮太守,成為著名的法律專家。

【智慧小語】

:歷史上許許多多的偉人志士都是在艱苦的條件下,勤學不輟,終於學有所成。古人說:“玉不琢,不成器。”一個人想要追求知識和美德,想要有所作為,就要有遠大的志向和堅定的信念,努力堅持、辛勤付出。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31-40)

32、心正則筆正

唐朝有位著名書法家叫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舉行“書會”。這時,一個賣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寫的幾個字“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便皺皺眉頭,說:“這字寫得並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樣,沒筋沒骨,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一聽,很不高興地說:“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不敢,我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腳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權起了個五更,獨自去了華京城。一進華京城,就看見一棵大槐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只見一個沒胡雙臂的黑瘦老頭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紙,右腳夾筆,正在揮灑自如地寫對聯,筆下的字跡似群馬奔騰、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的人們陣陣喝彩。

小公權“撲通”一聲跪在老人面前,說:“我願意拜您為師,請您告訴我寫字的秘訣……”老人慌忙用腳拉起小公權說:“我是個孤苦的人,生來沒手,只得靠腳巧混生活,怎麼能為人師表呢?”小公權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寫了幾個字:“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記在心,從此發奮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經過苦練,柳公權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他不僅字寫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樣,鐵骨錚錚、正直不阿(ē)。據說,有一次柳公權在寫字,穆宗皇帝邊看邊連連讚歎,驚詫地問:“你的字怎麼寫得這麼好?能告訴我書法的秘訣嗎?”柳公權毫不猶豫地回答:“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寫字的竅訣在於心,心不清淨、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智慧小語】

:無論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學苦練,才能成功。《弟子規》中說:“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意思是說:古人寫字使用毛筆,寫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會磨偏了,寫出來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來。一個人的字,能反映出內在的智慧。假如字寫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這個人可能心很亂;假如字寫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別能力強。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31-40)

33、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書法家,被人們公認為“書聖”。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饃饃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墨池”。

有一段時間,人人都誇他的字寫得好,他也自鳴得意、洋洋自得起來。有一天,他到一家餃子館吃水餃,發現水餃都是從牆那邊一個個扔過來的,而且十分準確地扔在鍋裡。他十分好奇,繞到牆後一看,見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餃子,包好後,頭也不抬就扔過牆去,沒有一個掉在鍋外。王羲之問她有何竅訣,她說:“沒什麼,只是熟練罷了!”王羲之聽後,覺得自己的字遠沒達到這種熟練程度,於是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智慧小語】

:一個人懂得謙虛才有進步的空間,試想如果王羲之沒有碰到那位包餃子的老人,他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沒有後來的努力,而我們現在也就看不到《蘭亭集序》這樣的書法墨寶了。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31-40)

34、王獻之學書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為了繼承家學,向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學了一段時間後,他覺得差不多了,就寫了一篇字,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什麼話也沒說,在他所寫字中的一個“大”字下面點了一個點。王獻之看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就拿去讓自己的母親看。王獻之的母親也是書法家,看了王獻之所寫的字後,指著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點,對他說:“這一點寫得不錯。”王獻之聽了,才知道自己和父親的書法還相差很遠,從此一心練字,後來也成了書法名家。

【智慧小語】

:《弟子規》中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意思是說: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也不必憤世嫉俗,應該發憤向上努力學習,聖賢境界雖高,循序漸進,也是可以達到的。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31-40)

35、不食周粟

相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的長子和三子。孤竹國國君在世時,想立叔齊為王位的繼承人。他死後叔齊要把王位讓給長兄伯夷。伯夷說:“你當國君是父親的遺命,怎麼可以隨便改動呢?”於是伯夷逃走了。叔齊仍不肯當國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國君的二兒子繼承了王位。

說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讓國,是因為他們對商紂王當時的暴政不滿,不願與之合作。他們隱居渤海之濱,等待清平之世的到來。後來聽說周族在西方強盛起來,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長途跋涉來到周的都邑岐山。此時,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聽說有二位賢人到來,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與他們立書盟誓,答應給他們兄弟第二等級的俸祿位和與此相應的職位。他們二人相視而笑說:“奇怪。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那種仁道呀。”

周武王見到商朝政局敗亂而急於坐大,崇尚計謀而行賄賂,依仗兵力而壯大威勢,用宰殺牲畜、血塗盟書的辦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處宣揚自己的德行來取悅於民眾,用征伐殺戮來求利。他們二人對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當週武王帶著裝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揮軍伐紂時,伯夷攔住武王的馬頭進諫說:“父親死了不埋葬,卻發動起戰爭,這叫做孝嗎?身為商的臣子卻要弒殺君主,這叫做仁嗎?”周圍的人要殺伯夷、叔齊,被統軍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滅商後,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齊卻以自己歸順西周而感到羞恥。為了表示氣節,他們不再吃西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以山上的野菜為食。周武王派人請他們,並答應天下相讓,他們仍拒絕出山仕周。後來,一位山中婦人對他們說:“你們仗義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們採食的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婦人的話提醒了他們,於是他們就連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餓死的時候,他們唱了一首歌,歌詞大意是:“登上那首陽山哪,採集野菜充飢。西周用殘暴代替殘暴啊,還不知錯在自己。神農、舜、禹的時代忽然隱沒了,我們的歸宿在哪裡?哎呀,我們快死去了,商朝的命運已經衰息。”於是他們餓死在首陽山腳下。

【智慧小語】

:從世間上看,有些人為了不苟且偷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寂天論師諄諄告誡我們:寧可無有利養而當下死亡,也不能透過邪命養活,倘若陷入這樣的處境,那還不如早點死了好。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31-40)

36、絕纓

“絕纓”這個典故源於漢代劉向的《說苑·復恩》。

楚莊王一次平定叛亂後大宴群臣,寵姬嬪妃也統統出席助興。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餚,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

忽然一陣疾風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這時一位官員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並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纓帶。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後檢視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

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宴,與諸位務必要盡歡而散。現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

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皆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係。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煞風景?”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宴”。

七年後,楚莊王伐鄭。一名戰將主動率領部下先行開路。這員戰將所到之處拼力死戰,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之前。戰後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坦承七年前宴會上無禮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舉全為報七年前不究之恩。

【智慧小語】

:楚莊王一時的忍讓寬容,無形中卻救了自己一命。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用寬容照見人生,人生往往會回報給自己更美麗的康莊大道。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31-40)

37、朱衝送牛

晉代有個人叫朱衝,他從小就待人寬厚,特別有智慧,但由於家境貧寒,沒錢上學讀書,只好在家種地放牛。隔壁有個人心地很壞,平時好佔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裡吃莊稼。朱衝看到後,不但不發脾氣,反而在收工時帶一些草回來,連同那吃莊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並說:“你們家裡牛多草少,我可以給你們提供方便。”那家人一聽,又羞愧又感激,從此再也不讓牛去糟蹋莊稼了。朱衝的待人厚道,贏得了鄉鄰的一片讚揚。

智慧小語

:朱衝禮讓惡鄰,厚德載物,使周圍的風氣發生很大變化,鄉里路不拾遺,村落沒有行兇的惡人,這就是仁者風範。人格賢善,自然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31-40)

38、周處除三害

三國時有個人叫周處,他在義興非常出名。當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惡名。因為他個子比較高,從小就死了父親,沒有讀書的機會,人很野蠻,動輒就用拳頭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再加上週處,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當地稱之為“三大禍害”。

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希望三個禍害透過內戰互相殘殺。於是周處立即殺了猛虎,又下河去斬蛟龍。周處同蛟龍一起搏鬥,三天三夜都沒有出來,當地百姓都認為他死了,高興地對此表示慶賀。結果周處殺死蛟龍後,從水中出來了,聽說鄉人為自己已死而慶賀,方知大家把他當作禍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後來他尋訪有修養的名人陸雲,聽從他的教導,洗心革面、改過自新,最終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智慧小語

: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一個人首先應該知慚有愧,方能悔過自新。有愧即是指對那些下劣諸輩及其所行之惡劣事情,生起極大的憂愁心與厭煩心。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31-40)

39、學無止境

蘇東坡從小就喜歡讀書,他天資聰明、過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來。經過幾年苦讀,他已是飽學之士。一天,他乘著酒興,揮筆寫了一副對聯,命家人貼在大門口。上面寫到:“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

過了幾天,蘇東坡正在家看書,忽聽僕人通報門外有人求見。他出來一看,是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老太太指著門上的對聯,問他:“你真已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了嗎?”

蘇東坡一聽,心裡很不高興,傲慢地說:“難道我能騙人嗎?”

老太太從口袋裡摸出一本書,遞上前說:“我這裡有本書,請幫我看看,上面寫的是什麼?”

蘇東坡接過書,從頭翻到尾,又從尾翻到頭,書上的字竟一個也不認得。他不禁羞愧萬分,覺得自己說的大話太丟臉,伸手想把門上的對聯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這副對聯改一下。”於是在每句前面各添兩個字,改成:“發憤讀遍天下書,立志識盡人間字,”並諄諄告誡:“年輕人,學無止境啊!”

智慧小語

:我們暫時擁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沒什麼恆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繼日勤奮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在求學的過程中,也要記住“學無止境”這句話,萬萬不能驕傲自滿、得少為足。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31-40)

40、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們倆曾經合夥做生意,一樣地出資出力。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只是他家裡窮呀。

管仲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別人說管仲沒有才幹,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絕不是管仲沒有才幹,只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會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當兵參加戰爭而三次逃跑,人們譏笑地說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裡有老母親需要奉養啊!”

後來,鮑叔牙當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為齊國另一個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中,管仲曾驅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車搶先趕回國內,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也成了階下囚。

齊桓公登位後,要拜鮑叔牙為相,並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堅辭相國之位,並指出管仲之才遠勝於己,力勸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齊桓公於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終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智慧小語

:心胸狹窄、智慧薄劣的人常常會辨別:這是朋友,那是敵人。智者卻一視同仁,慈悲一切眾生,因為朋友和敵人兩者之間誰有利益還不一定。

教育孩子的120個國學經典故事(31-40)